李鴻章是中國近代史上很有爭議的一位復雜政治人物,他的一生和近代史上很多重大事件糾葛在一起,帶有深刻的時代印記,并與晚清時中國的命運息息相關。
李鴻章年輕時追隨恩師曾國藩鎮壓太平軍,創辦淮軍后逐漸開始發跡,他是洋務運動的重要發起者與倡導者,大力興辦近現代工業,籌建現代海軍,是促使中國邁步走進近現代化的先驅;他鐵血鎮壓太平天國、捻軍暴動 ,代表清廷同東西方列強簽訂了《中法新約》、《馬關條約》、《中俄密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被世人唾罵為“賣國賊”。然而,身為清廷委任的“欽命全權外交大臣”,李鴻章不過是慈禧綏靖外交政策的忠實執行者和“背鍋俠”,作為具體經辦人,他亦有難以言說的苦衷和委屈。晚年的他自嘲不過是一“裱糊匠”,替人背背書, 幫人裱糊“字畫”,還要代人受過,他要表達的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作為近代史上叱咤風云的顯赫人物,不論生前還是死后,人們對李鴻章的評價始終是毀譽參半的。
身為晚清時的柱石臣,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李鴻章無疑是一位政治強人 。然而,國家積貧積弱、風雨飄搖,國弱,一個人再強又有何用?“少年不識李鴻章,長大方知真中堂”。大概是讀懂了李鴻章的苦衷和不易后發出的感嘆吧?在一個波詭云譎、暗流洶涌的大時代,個人本事再大,能力再強,所起的作用也終究有限。在時代大潮裹挾下,要么逆流而上,要么獨立潮頭,要么隨波逐流.......在皇權獨大的時代背景下,李鴻章只能選擇后者。
李鴻章,字子黻,號少荃,安徽合肥人。其父李文安是曾國藩的進士同年,曾任刑部主事,后升郎中。青少年時期的李鴻章家境富裕,因此他走的是一條學而優則仕的道路。
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恩師曾國藩創辦湘軍對付太平軍。1859年,李鴻章到建昌拜見曾國藩,被挽留擔任幕僚。從此,李鴻章成為曾國藩的得力助手。
1860年,曾國藩命李鴻章回安徽招募淮勇,編練淮軍,以作湘軍羽翼。兩年后,編成13營練勇,共6500人的隊伍,北洋軍閥的鼻祖——淮軍從此走上了歷史舞臺。
李鴻章伙同外國雇傭軍“常勝軍”進攻蘇州、常州一代的太平軍。1863年12月4日,淮軍占領蘇州,天國叛將郜永寬、汪安鈞、伍貴文等人被他盡數誅殺。1864年5月11日,李鴻章率淮軍攻克常州。同年7月19日,湘軍大將曾國荃率吉字營三萬人馬攻破天京,太平天國滅亡。
李鴻章積功被封為一等肅毅伯,賞戴雙眼花翎。此時的淮軍,有陸師120營,六萬人槍,加水師1萬人,共七萬大軍,且列裝清一色洋槍洋炮。于是,淮軍超越被大舉裁撤后一蹶不振的湘軍,成為清軍中裝備最好、戰斗力最強的精銳。
之后,淮軍于1868年先后剿滅了活躍于中國北方的東、西捻軍。李鴻章開始飛黃騰達,被清廷任為湖廣總督,加太子太保銜。從此,李鴻章成為手握重權、炙手可熱的封疆大吏。
掌握實權后,痛感中國已遠遠落伍于世界的李鴻章開始積極推行洋務運動,創辦了一批近代的軍工企業和民用工業企業。
洋務運動的宗旨是“求強、求富”。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有識之士是晚清洋務派的代表人物。經李鴻章過問或親手創辦的近代軍用、民用企業大致有:松江洋炮局、蘇州機器局、天津機器局、開平礦務局、電報總局、輪船招商局、上海機器織布局、漠河金礦......
李鴻章意識到了海防的重要性,于是說服清政府從英國訂購了鎮東、鎮西、鎮南、鎮北四艘近、現代化炮艦,以及超勇、楊威兩艘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巡洋艦,加上原有的艦船,戰艦總數已達14艘,北洋水師已經初具規模了。1885年以后,北洋海軍又從西方購進了定遠、鎮遠、濟遠鐵甲艦三艘,后來又陸續有致遠、靖遠、經遠、來遠四艘巡洋艦和六艘魚雷艦加入北洋現役。到1888年時,北洋海軍艦船總數已達25艘,是當時世界戰力第八 、亞州第一的強大艦隊。
1895年,日、清甲午戰爭爆發。為保存實力,李鴻章采取消極避戰的策略。結果,在黃海海戰中,實力弱于清國的日軍艦隊以弱勝強,北洋艦隊損失慘重。威海陷落后,船堅炮利的北洋水師基本全軍覆沒。李鴻章苦心經營數十年的北洋海軍,最終還是灰飛煙滅一場空。
在中國近代外交史上,李鴻章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悲劇人物。由于清廷腐敗無能,李鴻章在處理外交事物上只有一條路可走——委曲求全。
19世紀70年代,列強為擴大在華利益,愈加咄咄逼人,清國的邊疆危機日益嚴重。1870年8月,李鴻章被任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集軍事、外交重權于一身。經李鴻章之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先后有:《中日臺事專條》、《中英煙臺條約》、《中法新約》、《中俄密約》、《辛丑條約》 以及最著名的《中日馬關條約》。 這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都是慈禧在幕后敲定,再由北洋大臣李鴻章具體簽署完成的。
為簽訂這些割地賠款的屈辱條約,李鴻章不僅身背罵名,甚至還為之付出了血的代價。
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以清朝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而告終。面對如此慘重的打擊,慈禧太后決定與日本議和。1895年2月13日,任李鴻章為頭等全權議和大臣赴日本馬關商訂和約。
消息傳出后,中外震驚,輿論大嘩。因清國談判代表遭到刺殺,英、美列強看不過眼,出面干涉,日本政府尷尬萬分,在國際上亦大失顏面,于是不得不稍作讓步,將戰爭賠款由原先提出的3億兩白銀減為2億兩。挨一顆子彈為清國省了1億兩銀子,李鴻章也算拼了老命,盡了全力。
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得慈禧首肯,在《馬關條約》上簽字畫押。
條約規定:中國承認日本控制朝鮮并割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兩億兩白銀。消息傳出后,舉國上下紛紛譴責、唾罵李鴻章。
為平息眾怒,清廷革去了李鴻章北洋大臣、直隸總督的職務。李鴻章代人受過,當然他自己也負有一定責任,身敗名裂,遭受萬眾唾罵不說,還丟掉了頭上的頂戴花翎,受此刺激,他發誓從此再也不踏上日本國土半步。兩年后,環游歐美的李鴻章歸途經過橫濱,果然死也不肯登岸。
《馬關條約》的簽訂,使李鴻章被清廷罷免,他不愿離開京師回鄉養老 ,于是留京“入閣閑居”。
此時的大清,面臨著被列強瓜分的危險。日本割據遼東半島,威脅到俄國的利益,于是沙俄聯合法、德兩國向中、日施壓。在沙俄的調停下,清廷重新起用李鴻章為促日歸還遼東半島、旅順口的全權大臣,最終達成協議:清廷以3千萬白銀贖回遼東半島。用自己的錢贖回自己的土地,這窘事也只有腐朽透頂的清廷才干得出來。
這樣,沙俄便成了清廷眼里的“大救星”。為表感謝和報答,清廷派李鴻章為頭等專使赴俄參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禮。在此期間,李鴻章得到清廷授權,與俄國簽訂了《中俄密約》。該條約允許俄國人修筑的西伯利亞鐵路經中國境內的吉林、黑龍江直達海參崴。這條約看似平等其實不平等,為之后沙俄與日本爭奪中國的東三省提供了極大便利。
離開俄國后,李鴻章順便又訪問了英、德、法、荷、比、美等西方國家,時間長達半年之久,親身經歷了西方文明的他,眼界開闊了許多。這也使他回國后開始贊同康有為、梁啟超發起的“戊戌變法”。
變法失敗后,到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兵鋒所向,勢如破竹,很快就攻到了京城。為了乞和,慈禧再次委任李鴻章為議和大臣,并授予他“便宜行事、不為遙制”的權力。 10月11日,李鴻章從廣州趕回北京,并攜手恭王奕欣一起代表清廷向八國求和。12月24日,八強提出議和大綱,李鴻章立即電奏慈禧。慈禧見條約上沒有寫她的名字,也就是說沒有將她作為罪魁禍首,于是批準了李鴻章的奏請,讓他照約遵行。
1901年9月17日,李鴻章、奕欣代表清廷與列強簽訂了《辛丑條約》。規定:清國向列強賠款4.5億兩白銀,加上利息達9.8億兩;允許各國在京師東交民巷設立大使館;拆除天津大沽炮臺等等。從此,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廷成了列強統治中國的得力工具。
1901年11月7日,《辛丑條約》 簽訂還不到兩月,被千夫所指的李鴻章病死于北京,結束了他毀譽參半、錯綜復雜、跌宕起伏的一生 ,清廷賜其謚號“文忠”。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寫作不易 嚴禁搬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