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
曾國藩1861年在創辦安慶軍械所時,就被英國人譏諷威脅過。英國代表大言不慚地對曾中堂說:這完全多此一舉,你們不用自己造兵工廠,有我們保護你們就可以了。
晚年曾國藩
李鴻章1865年創辦(通過收購)江南制造局時,碰到過“盜亦有道”。由于該局收購之前是美國在華的一家兵工企業,曾為清軍生產過武器裝備。在收購此工廠后,考慮到配套性,李鴻章曾托第三方向美國購買大量軍工設備機器,結果其他列強國家得知后,不斷向美國施壓,不準美國賣給清廷。
好在李鴻章最后通過外交途徑和私人關系解決,美國人還說自己冒著被友邦責備的風險,仿佛欠著一個天大的人情。盡管如此,關鍵技術須全由美國技師壟斷。
晚年李鴻章
左宗棠1866年創辦福州船政局時,遭遇過磨洋工、賣假貨。船政局在建造時,洋人故意拖延工期;投產時洋技師在關鍵操作時不肯示人;引進新設備新技術時,洋人多以次充好、以劣充優。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左宗棠
張之洞1890年創辦漢陽鐵廠,此時洋務運動已經開展近三十年,累任兩廣、湖廣、兩江總督的張香帥(張之洞別稱)還被洋人詐騙過:上百萬銀元匯過去了,訂購的艦船軍火連塊甲板都沒見著。
晚年張之洞
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都是身經百戰、手握重權、一呼百應的封疆大吏,他們在洋務運動的實施過程中,尚且窩囊受氣、推進緩慢,更何況洋務派中的其他中下級官員和民族工業人士,只會更加艱難。
陽光總在風雨后。
由于洋務派內部從上到下的團結一致,頑強推進,在19世紀70-80年代,洋務運動在軍事工業及與軍事工業相關的交通、運輸、能源、通訊、教育等方面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實現了多個零的突破。
比如第一艘自制汽機輪船、第一條鐵路、第一座電報局、第一家西醫院、第一次幼童留學、第一座鋼鐵廠、第一座機器制造廠、第一所近代化軍校、第一支近代裝備和訓練的陸軍、第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等等。
尤其是1872年洋務運動派出了120名幼童官費赴美留學,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由官方組織的大規模留洋學習,對后續中國的經濟、科技、軍事和教育的發展起到了深遠影響。
比起日本巖倉使團1871年12月起赴歐美系統學習,清廷官派批量留學,只晚了一年多。
事情起因是出洋留學并畢業回國的容閎(中國第一個赴美留學畢業生),他在1870年向時任江蘇巡撫的丁日昌提出了擬請清廷選派大量學生赴美留學的設想,得到丁日昌的贊許并由丁日昌向曾國藩、李鴻章轉達了容閎擬訂的計劃,又得到了曾、李的積極支持和聯銜入奏,最后清廷修訂和批準這個計劃。
最終修訂的留洋計劃大致內容有:
1、每年選送幼童30名,4年共計120名,先入美國小學和中學學習,畢業后量材拔入軍政、船政兩院學習,一切經費由清廷自備。
2、在上海設“幼童出洋肄業局”,作為出國留學生的預備學校,補習1年后考試合格者送至美國學習15年(實行的是選拔制度,不能浪費國家財政)。
3、清廷委派刑部主事陳蘭彬、江蘇候補同知容閔為幼童出洋肄業局正副監督(不能讓孩子們學傻了、學壞了、學偏了)駐美負責留學生事務。
4、派漢文教習2人,負責教授經史(這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具體體現,怕孩子們太小,接觸西方過深,忘記了祖宗“家法”)。
清大人與洋大人
隨著第一批官派幼童官費赴美留學的實施,在當地官員、民族企業家和愛國華僑的大力資助下,官方和民間掀起了“留學西洋、報效國家”的浪潮,留學的目的地國家覆蓋了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等西方列強。
后續由于留學經費頗巨,清廷不堪負擔;守舊頑固派始終阻撓破壞等原因,官費派遣留學難以為繼,光緒十二年即1886年中斷后不再續派。
進入19世紀末20世紀初,民間留學海外的目地的國家還增加了日本。一時間,留學東洋、效仿明治維新也是當時的一股風氣。
沒辦法,明治維新后的日本先后在中日、日俄戰爭中取勝,一時風頭無兩。
任何時候都不缺聰明才智
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年的留學生,無論官方公費還是民間資助,絕大多數學子在畢業后都回到了祖國,回了那時候積貧積弱、破爛不堪的祖國。
這些留學生歸國后大都成為當時中國陸軍、海軍、造船、軍工、通訊、翻譯、軍事學院等重要領域的骨干力量,他們也是推動近代中國不斷發展的核心力量。
除了在軍工制造、科技進步、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各項突破,洋務運動在工業和商業領域,通過“官方壟斷”、“官督商辦”等形式,為近代中國民族工商業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這里不再贅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閱一下相關歷史資料。
從1861年洋務運動拉開帷幕算起,最讓洋務派得意的是打造了新式陸軍和海軍。
身著新式軍服的清末新軍
尤其是海軍方面,李鴻章認為自己一手打造的號稱當時亞洲第一(也有說東亞第一)、世界第八(也有說第九)的北洋水師,是洋務運動豐碩成果的集大成者。
自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戰敗以來,清廷認為自己敗于海防薄弱、沒有近代化海軍艦隊。這雖然并不是戰爭失利的根本原因,但清廷能在“用長桿打洋兵、用抬槍打洋艦”之后,認識到“科技不足、武力太弱”已是難能可貴。
北洋水師:19世紀末流行的巨艦和巨炮
1867年(同治六年)正式創議,討論能否建立可與西方列強匹敵的海軍。
1874年(同治十三年)正式籌劃,清廷每年撥出400萬兩白銀用于海軍建設。
1875年光緒皇帝上臺后,任命李鴻章為北洋大臣,正式建立北洋水師。
北洋水師是清廷打造的四只近代化海軍水師中最強的一支:
花錢最多、噸位最重、艦艇最多、裝備最新、海歸最多。
洋務派此時的領軍人物,只有地方派出身的李鴻章。
原先洋務派在中央的代表人物恭親王奕訢,于1884年因中法戰爭失利被慈禧太后罷黜。
很明顯,這個時期的慈禧太后已經牢牢掌握了最高權力,不需要再依仗某一政治派別了。
北洋水師:19世紀末流行的巨艦和巨炮
此時,李鴻章認為他的北洋水師肩負兩個神圣使命:
是洋務運動中高喊“富國強兵”口號的最大成果——形象工程,
是洋務派尤其是他自己在中央立足的最強后盾——不可輕用。
仔細一想,這一般是“吉祥物”的兩個作用。
隨著向英國訂造的兩艘巡洋艦揚威號、超勇號的交付;向德國船廠訂造的鐵甲艦定遠號、鎮遠號的交付。加上原有艦船,北洋水師共有主要軍艦大小20余艘,輔助軍艦50余艘,運輸船30余艘,一支龐大威武的艦隊。
北洋水師艦船復原圖
北洋水師在19世紀90年代初,驕傲與榮光達到了頂峰,李中堂的人生地位也進入巔峰期。
這里不多啰嗦了,說多了都是淚,簡要描述一下。
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的中日甲午戰爭,9個月清廷就輸得傾家蕩產。
不僅損失了大片領土和新式陸軍,就連清廷的驕傲、李中堂的家底、洋務運動的碩果——北洋水師也全軍覆滅。
據說北洋水師被日軍“殲滅”時,仍有三分之二的戰力。
投降就是投降,對得起這個結果。
許多人認為這標志著三十多年洋務運動的失敗和結束。
中堂李大人還要拖著病體,厚著臉面去談判、簽約——中日《馬關條約》。這個條約有多可惡,之前的文章提到過,除了憋屈,其他無語。
同治維新(即洋務運動,下同)的不足之處和失敗原因,很多歷史文章分析的既全面又深入,主要就是反復分析自身的局限性,結果是這也沒改變,那也沒改變,最終好像什么也沒改變。
坦率地說:這群洋務派的頂級官僚,已經在自身努力和突破的極限狀態下,動用一切手段和資源,拼命想使這個封建王朝能再延續、使這個封建國家和軍隊盡可能少受列強欺辱。
他們的局限性也許就是:無法去革自己的命。
明治維新后的日本海軍
一群封建王朝的頂級官僚,在投身不斷的戰爭中,被激烈的農民起義、屈辱的列強入侵打醒,放下了原來儒家思想中的傲慢與偏見,開始睜開眼睛看世界,承認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學習。
他們并不是善男信女,也許他們維新變革的目的從來都不是為了黎民蒼生,也許只是為了讓自己死后謚號的規格高一點,讓自己身后的皇權帝位續命長一點而已。
歷史有它認真的一面,不會因為他們的失敗而湮沒他們的努力:
他們承認不足,愿意學習,某些領域學得很不錯,不比先生差了。
他們不僅自己學習,而且鼓勵當時的知識分子、官僚和地主階層都去學習。
他們不僅在軍事上進行革新,而且延伸到工業、商業、教育、交通、翻譯、通訊等方面。
他們不僅花錢購買,而且積極仿制,甚至想獨立設計、自主生產。
比起當時數量更多的尸位素餐、麻木不仁的中高層官僚,他們是努力的、進步的!
形容為“大清糊裱匠”——李鴻章
甲午戰爭失敗了,同治維新在地方上沒人提了,清廷中央已經沒有了“洋務派”的立錐之地。
但向日本學習、學英法美德繼續學習,卻持續了下來。
政治上的學習雖然始終沒有開啟,但軍事、經濟、教育、資本主義工商業等方面的學習和借鑒,卻持續了下來。
比如現在我們還能看到的:
漢陽鐵廠
1893年創辦的漢陽鐵廠,張之洞曾誓言將漢陽鐵廠辦成亞洲最大的鋼鐵廠,這家近代中國第一所大型鋼鐵廠,正是武漢鋼鐵廠的前身。
1896年輪船招商局新開設一家銀行,名叫“通商銀行”,正是現在招商銀行的前身。時至今日,招商銀行依然是世界500強企業之一。
通商銀行
同樣發生在19世紀60-90年代的維新運動,比起日本明治維新,同治維新為何會失敗?
可能一句話就說明白了:他們不敢也不能學得太深太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