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重視文化建設的校長們常常陷入幾個誤區,或者太看重墻壁文化和雕塑文化,或者過于拘泥文字的表述新潮或風雅,或者過分迷信所謂專家或策劃大師的智慧,或者急于求成,把文化當作基建工程做。如此種種,都容易忽視校園里老師和學生的分量。
關于對文化的詮釋版本有成千上萬,但“空氣說”常常讓我們耳目一新。“空氣說”把文化界定為學校里所有成員可以時刻感受到的、具有彌漫性、難以捉摸而且每時每刻都離不開的空氣,這樣的定義,突出了文化的一個特質,就是文化與校園里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每個人既能夠真切感受到空氣的質量,又肯定對空氣的好壞極其關心。
從這個角度來說,學校文化是校園內每一個人切身的大事情。只有建立在這樣的認識基礎上,我們才能進入真正的學校文化建設軌道。讓每一個人參與進來,建設屬于每一個人的文化,也就是說,把學校文化“股份制”。
股份制是以入股方式把分散的、屬于不同人所有的生產要素集中起來,統一使用,合理經營,自負盈虧,按股分紅的一種經濟組織形式,也是企業財產所有制的一種方式。
換言之,學校文化的“股份制”就是把分散在每一個人大腦中的價值觀集中起來,統一使用,以此經營學校發展。
許多校長不敢動用員工智慧大都是出于一種擔心,他們總認為教師的觀念會比他們的觀念落后許多。但是幾乎所有的組織在經歷了“股份制改造”后都表現出意想不到的驚喜。這也解釋了為什么西方的管理學大都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石上。
人性的弱點很讓人厭煩,但你又無法回避它,一位聰明的領導者往往正視它,而且把它作為推動工作的資源。譬如,在一般人的內心深處,自以為是者居多。但在文化“股份制”的過程中,可以讓每一個人敞開心扉,把內心深處那些自以為是的寶貴財富貢獻出來,當“自以為是”遇到“自以為是”的時候,碰撞自然產生,求得最大公約數。這個過程,其實是大家自我教育的過程,也是換位思考長出同理心的過程,當然也是統一思想的過程,最終大家普遍認可的那些價值觀,就成為股份制中的共同財富。
我在山東省高密一中擔任校長期間的第一個教職工代表大會,是和學生代表大會同一個時間召開的。從1800多位師生的手上,我們收到了近3000份提案。把這些提案匯總、討論、數次反復,已經沒有辦法弄清哪些內容、哪些觀點出自哪位師生,但有一點是大家普遍認同的,那就是,最后敲定的結果,全校每一位師生都是它的作者。這里面有你的油,有他的面,有你的糖,有他的堿。每一個人都成為文化的“股東”。
任何一位校長在建設學校文化時都不是另起爐灶,都會面臨著如何處置過去學校文化中的“集體財產”的問題。
譬如說,你所在的學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原本就有了深厚的文化,其校訓更是聲名遠揚。
有時候就是如此奇怪,你所在的那個小縣城或大都市,甚至全社會都對你們學校的校訓備加稱頌,唯獨校園內許多教師不以為然,甚至認為不足為訓。
怎么辦?你肯定不可以從頭另來,因為在這個深厚的文化里已經有了多少代人的“股份”,但是,如何讓今天在校園里的人們也能入股?
在高密一中,我們曾經開展了一個“給校訓尋找100條理由”的活動,師生們你10條,我8條,最后竟然匯集了幾百條之多。我們對所有的“理由”進行整理、篩選,最后形成了100條大家都認可的理由,而所有的原始材料也被放在學校博物館里,成為學校博物館的“一級館藏”。這時候,盡管所有師生沒有趕上校訓的制定,但也在校訓的二度開發中,理所當然地成為校訓真正的“股東”,認同感、歸屬感、向心力自然也就有了。
在十一學校,“學校是學生犯錯誤的地方”也一直被學校強調,而如何成為每一位教師思考問題、處理事情的思維方式卻沒有那么簡單,持續的“股份制”幾乎是唯一坦途。
我們的做法很笨拙,包括挖掘歷史上那些曾經在學校里犯過錯誤的學生的成長之路,提煉歷史上領導、老師處理犯錯誤學生的智慧,在現任教師中征集充滿智慧的教育故事,總結某些老師可以借鑒的教育方法,當然,還要通過全媒體將這些傳播出去。
當每一個人與學校的主流文化建立關系的時候,文化就有了約束力,就可以解決許多制度無法解決的難題。
(本文選自《人民教育》)
——提升學校文化品質,凝聚精神力量,形成全員教育自覺
文化是學校的遺傳基因、管理的最高境界。通過貫穿歷史、現在和未來發展的前瞻性文化建設,系統提煉和升華學校傳統、理念和特色等精神要素,凝聚全員共識,形成教育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