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明
在新課程背景下,學校如何發展,學校的生長點在哪里?許多學校把焦點對準學校文化建設,構建和諧學校文化,提升學校核心競爭力。但是,審視我們的學校文化建設,還存在一些誤區。
深奧+疊加≠校訓
校訓是學校文化最明顯的標志,是學校師生共同的核心價值追求的外顯形式。如今,分析我們中小學校訓,卻可以發現部分中小學校校訓很相似,大多是時髦的詞匯疊加而成,有的一連串十幾個字;有的學校校訓不知從哪兒找來些深奧難懂的詞匯,連成人理解起來都相當吃力,學生就更不好理解了。學校校訓不是擺設,不是讓參觀的人看的。這些不好記憶、連學生也弄不明白的古怪的詞匯,如何起到訓誡作用?因此,學校雖然把校訓做成大幅標語張貼在校園醒目的位置,還是很難獲得師生的普遍認同。我們到學校詢問過幾個學生,學校的校訓是什么,都說不知道。
現在-過去≠特色
現在學校大都修得很漂亮,校園里樓多了,有花、有草、有噴泉、有雕塑,可給人的感覺總是空空的,即使是歷史悠久的老校也找不到歷史的痕跡。每位新校長上任都有自己的治校方略,一切都重新開始:更改校訓,重新制訂“三風”。各種時髦的口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可以說一任校長一個特點。厚實的學校文化底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一代一代傳承,是不斷豐富、長期積淀形成的結果。每位校長在任職期間都要十分重視積累和傳承學校本身的歷史文化,挖掘學校歷史上曾經有過的事件和人物的教育價值,形成有學校特色的文化,不能硬把個人的好惡變成學校的“個性”和“特色”,只有站在傳承的立場,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才能有創新。
豪華+彩繪≠文化
實踐中,一些學校的文化建設熱衷于墻面、標志、雕塑、亭臺樓閣等環境形象設計,注重學校裝修、內部設施的優化、校園的美化,連校門也換成了電控門。但在校園里到處可以看到學生亂扔的紙屑、果皮,隨處能聽見學生脫口而出的臟話。有的學校找來專業人士作字作畫,或是在電腦上下載一些字畫,送到裝潢門市部彩繪出來,制框釘在校園或是教學樓的墻上。可一些字畫中的字學生根本不認識,所引用的話都是成人化的;有的滿校園貼了許多,卻沒有本校學生自己的作品。學校文化建設忽略了教育的主體---學生,在學校追求豪華的背后是對學生道德品質教育的忽視。學校文化應該體現大多數師生的價值追求,其根本所在就是“為人”,校園文化不是靠“貼標語”、“豎牌子”做出來的。只有把“不亂扔果皮紙屑”、“不隨地吐痰”這樣的小事做好了、做長了、做成習慣了,才算是建設“學校文化”的開始。
模仿+追風≠個性
在當前的教育改革與實踐中,仍存在著許多盲目追風、浮躁的現象。表現在學校文化建設方面,大家熱衷于模仿兄弟學校的“先進經驗”。如一個學校修了孔子像,就會有其他學校紛紛效仿。缺乏長遠的個性追求,任何模仿其意義都不是很大,有的純粹是一種浪費,效果可想而知。學校文化建設必須從本校實際出發,立足長遠,凸顯特色,努力打造學校品牌。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學校的長足進步和可持續發展。學校文化建設首先要有自己的,然后再拿來。沒有自己的,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要善于從身邊和學生自身出發,在歷史、現實、未來的結合點上做文章。
《中國教育報》2007年12月18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