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偉
有了地球也便有了石頭,古老巖石已有36.7億年高齡。
人類文化也是從石頭開始,石文化是史前學主線。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便是以認識石頭、應用石頭為起源:最早居住的是石穴,最早的工具是石器等。
石者,實也。而傳統賞石與之相左。無論造型的透風漏月,還是結構上曲徑通幽,都打破了石頭體的概念。
唐代賞石已有標準:蒼、拙、靈、秀;宋為:瘦、透、漏、皺;蘇東坡提出“丑”石的概念,后來的鄭板橋、蒲松齡以及王漁洋等人,對于石頭的形態,各有各的看法,蒲松齡更是以“心有靈石而著聊齋”成就一代大家。
靈璧石、太湖石、英石、昆石四大名石,以其古樸素雅的色澤、曲折委婉的形態和多維多寓的意蘊,迎合了古人追求空靈、清曠的審美理想,又激發了失意文人曲徑通幽的詩興情懷。
太湖石
昆石
靈璧石
英石
因此,中國古代賞石處于一種封閉、內斂的文化狀態,它的藝術品格反映出中國古典藝術恪守靜態空間的穩定性與意象空間的流變性,內傾性審美心理往往陶醉于品位高雅、性情恬淡、韻致飄渺的“田園情調”之中,以求得愉悅身心與撫慰心靈。這種情懷又掩飾不住那種高高在上的貴族情趣與玩世態度。
唐宋文人喜石、藏石成風,以詠石、吟石,寄懷抒發,說是怡情明志。宋代米芾愛石更近癲狂。見奇石必呼為兄弟,就地三拜九叩。
宋 米芾
自藏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自古以來,文人學士孤高自詡,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讓文人投身于自然山水之中。山水自然與人文景觀相互倚重,回歸自然、耽樂山水的閑情逸致,表現的正是文人學士的人格精神。
室有石則雅,室有石則安。石是寂寞的、幽深的、枯淡的風景。一塊石頭,沒有媚姿,沒有俗態,讓塵俗之心剎那間濾凈,風清月白。養石即養心性。人石之緣,無大悲大喜,煙火人間快樂而已。
自藏
自藏
自藏
中國古代賞石僅限于達官貴人、文人雅士,觀賞石也僅限于私家廳堂齋室、幾桌文案,給賞石抹上了一層高雅、脫俗的神秘色彩。
說賞石人意在高遠,不過渺渺之數;而觀石者逍遙于閑逸,是為常情。
石,不過是塵世外象的元素。如果你不豁達,即是坐在泰山頂上也難生閑雅之趣。
2016/9/14于杭州
芥子園花譜
南宋 佚名
明末清初 陳洪綬
尚揚
周春芽
展望
俞慧
白明
魏青吉
郝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