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仁智兼者樂石”,儒家這種“以石為德”的人文說教,充滿了自然主義的智慧,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當儒家思想發(fā)展到理學玄學階段,社會發(fā)展到人文思潮和藝術創(chuàng)作極度繁盛的趙宋皇朝,便誕生了戀石敗國的宋徽宗和貪石廢政、拜石為兄的米芾這倆玩石奇葩。明清以后,國人對于石頭的收藏和玩賞更是無所不著其極,上自天子公卿,下及富庶士徒,多與石有往來之情,似乎無竹不能卻俗,非石不能修心。文人畫興起以后,竹石、蘭石、梅石或松石的題材便興盛千年,至今仍為堂賞案供之物,不可或缺。
歸根結底,無非一塊石頭,便是一方山水的濃縮,它寄寓的是傳統(tǒng)中國人的出世情結和山水之情,以及天人合一的機警。昔日列子學道于壺丘子,卻熱衷到處游山玩水。壺丘子問他:“你到處游蕩,有啥好玩的呢?”列子洋洋自得的說:“俗人游玩無非看景閱物,而我觀賞的是萬物的變化。”壺丘子笑道:“你這與別人也沒有本質(zhì)區(qū)別嘛,無非都只知道觀賞外物。你們卻忽略、錯過了觀賞自身的變化,那才是游覽觀賞的最高境界啊!”列子聽了老師的話,幡然醒悟,從此安心閉門修行。
觀石,實是分寸之間神游幻境、對話自然的美事。我欲邀靈石,對影成三人,誠如壺丘子所言,游玩的境界,不在乎山長水遠,只在乎觀心自視,賞石無疑是個方便之道。是以清人趙繼恒說:“人能悟得其中趣,確勝尋山萬里游”。
賞石在某些先賢眼中,無非先集萬千山水于一石之色相,后能觀色見空之修行也。是以古人稱頑石一塊,能清心敗火,又道“花若解語還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儒家稱之“堅貞沉靜,孤高介節(jié),君子也”,道家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佛教云“片石孤峰窺色相”,照見五蘊皆空。眾生無不托石觀心,以石為友,拜石為師,求“我心常靜,則萬物之心通矣”之境界。
(二)石相論
古之相人,五行辨形取非凡之士時,曾有“清、奇、怪、秀”之謂。而癡迷石頭如米芾者,對石頭亦有“瘦、皺、漏、透”之評鑒要法,倒并非隨心所欲、漫無邊際的。后更有好其事者提出《二十四石品》之辨:“端好,精致,朗透,細膩,飽滿,鮮艷,絢爛,綺麗,清淡,雅趣,蒼老,柔嫩,高古,含蓄,深遠,疏野,雄渾,刻畫,磊落,纖巧,生機,精神,奇特,怪異”。無非癡迷到了極致,自然諸相由心生,潮人謂之“石道”。
古代賞石,有別于那些以質(zhì)材論價的料石,諸如剛玉軟玉、壽山、硯石類或青金石綠松石鉆石等寶石類,而專指那類純粹以天然自然形態(tài)縮影山水靈氣的石材,有以純天然成相的,亦有在維持其自然生態(tài)基礎上、輔以局部人工修裁后而成器的。
傳統(tǒng)上以質(zhì)材分者,靈壁石、太湖石、昆石、英石這幾種質(zhì)材的賞石最具自然美態(tài)而號稱“四大名石”。每一類,又以以古拙奇崛為精,溫潤老熟為神,以生機動感為氣,此三要實是賞石文化之靈魂;而避諱生澀枯縞、形神呆直之劣弊。
以其功能分類,則有野觀之石、庭院石、案臺石、把玩石等區(qū)別。賞石文化催生了園林庭院文化,園林文化反過來也促進了賞石文化的發(fā)展。
又以容體分,恢宏龐巨者勢逾樓閣,精細小巧者體若藏珠。
中國古典賞石的審美,是一種東方式的既形象又高度抽象的含蓄、優(yōu)雅的美,并且在藝術史上形成了一套相對完備而獨特的系統(tǒng)理論和價值觀。主要代表作有唐代白居易的《太湖石記》,南宋杜宦的《云林石譜》,明代林有鱗的《素園石譜》和文襄享的《長物志》等索石探奇的名著,系統(tǒng)全面地奠定了古典賞石的審美原則和鑒賞理論。
賞石的藝術理論自唐代起傳入高麗。到了宋代漸風靡日本,稱為“盆石”或“盆山”,近代起日人尊奉文襄享的理論,而將這種文化最終定名為“水石”,與同樣來自中國的園林盆景文化一起傳承。誠如禪宗傳播一樣,中式古典賞石文化后再由日本人傳播到歐洲。近代以來,歐洲許多貴族等上層社會,都以家里擺設有一些中國外銷瓷或唐宋等髙古陶瓷、青銅器為地位和品味象征的,但真正認識和接納中式古典賞石,還是日本人的傳播之功。到了80年代開始,歐美許多家庭就不僅掛起中國的古典水墨和書法中堂立軸了,堂前燕下,也不時見有賞石的倩影。
近代隨著中國華僑的遷徙傳播,整個東南亞地區(qū),中國古典園林和賞石文化的無所不在了。賞石也已跟琴棋書畫一樣,成為一個中國文化乃至東方古典文明的符號象征。
(三)石藏論
古人賞石藏石,本來只為儒雅之事,發(fā)乎性情,遇之于野,得之于緣。終究與那類貴重質(zhì)材的工藝加工料石礦石有別。
但自北宋末期宋徽宗迷戀道教,大興草木營造自己的模擬靈山道境,而蔡京投其所好興起花石綱,取江浙等地花石進呈之事后,各級官吏爭相搜集籠絡,民間奇貨可居,賞石身價百倍,從此便被正式烙上了奢侈品的市場商品記號。
往后千年,賞石逐漸在社會上形成了相對穩(wěn)定的收藏風氣和圈子市場,備受上層社會和文人雅士寵愛,隨著園林文化而益加彰顯。
及至當代,藏石賞石文化隨全民收藏熱潮更被民間無數(shù)人士吹捧、仿效,賞石的種類被不同地域的人們因地制宜的紛紛擴大化,許多新石種包括各類礦物晶體、土木動物化石甚至隕石類也被添加進來。
百花齊放,爭奇斗妍的局面固然是藏界喜事。但在當前這樣一股所謂“全民收藏”的熱潮下,本應是小眾事物的藝術收藏,逐漸異化成了一種大眾東西;雅俗共賞的時世里,勢必泥沙俱下。如同目前國內(nèi)別的部類收藏一樣,大部分藏石者并不具備必要文化素養(yǎng)和基本專業(yè),也沒耐心學習鉆研鑒賞技巧,不明白審美是種修養(yǎng)、入行有門檻。只是天真的憑著熱情和興趣就盲目摻和,熱衷囤集居奇、噓嚷炒作,從而走上了一條功利浮躁的歪道。
這種新的藏石風氣,已經(jīng)偏離了傳統(tǒng)賞石的精神內(nèi)涵和文化范疇,日漸世俗化庸俗化。相當部分所謂“賞石”,本身并無任何可賞性,不具備古典賞石那種質(zhì)樸古拙的自然形態(tài)美和東方式的抽象含蓄美,也喪失了那種圖騰信仰的古老神秘色彩,代之以一種追怪獵奇的膚淺低級趣味:諸如人為加工雕飾成某種仿生形態(tài),染色打蠟甚至造假等商品化手段泛濫,刻意追求奇形怪狀的花紋圖案,嘩眾取寵,舍本逐末。完全沒有了傳統(tǒng)那種仁山樂水精神層面上的意義。
對某些人而言,賞石,跟貴金屬等東西本質(zhì)上并無差別、混為一談,本無所謂收藏鑒賞,只有投機,做著哪天扒著一塊天下唯我獨有的奇特石頭便可點石成金、一夜暴富的臆夢。
(四)石市論
民間藏石圈子混亂如斯,自然就本無一個有著傳統(tǒng)價值支撐的相對穩(wěn)定價格體系和市場。藏者渾渾噩噩一頭扎進去卻不明所以,用時下一些人的說法就叫“買的就是喜歡”,但愿如此吧。
國內(nèi)藝術市場自上世紀90年代初期正式建立后的前十幾年里,人們更多的只是追逐書畫、陶瓷、青銅、玉器這些傳統(tǒng)大項。古典賞石,被歸于古董大類的“雜項”一屬,在二線的拍賣市場長期被冷落,即便在一線民間古玩圈里也一直被忽略,反遠不如當下才瘋狂興起的各色新鮮古怪石料礦料,長期處于一個畸形、初級卻又狂熱喧鬧的氛圍下,只會偶爾被某些專業(yè)玩家作為文房雜項類兼著收些作個人供玩,也從未抱有多少市場期望。
到了近幾年,當國內(nèi)古玩藝術行業(yè)日漸龐大和成熟,每個大品大類也都幾乎都被翻炒了幾遍后,先是文房類全面復蘇,接著各式雜項也紛紛粉墨登場,特別是銅爐供器類和古茶道具和香具等的興起,古玩藝術品的文人小圈氣息逐漸在大眾收藏中重新抬頭后的前兩年,玩家們似乎才如夢初醒,才發(fā)覺好像缺少了一點什么。古典賞石終于迎來了一個真正屬于自己的市場,西冷、瀚海等國內(nèi)拍賣行也紛紛將之作為一個新熱的單獨品種開設了古典賞石專場。
雖然,古典賞石的專業(yè)收藏鑒賞和作為一個單獨部類重新出現(xiàn)在大市上,尚且還根基未穩(wěn),還稚嫩,許多拍賣行甚至還無法做到準確區(qū)分斷代、斷石種的年份路分甄別。但缺口一旦打開,這個古雅的部類必將一日千里,不妨拭目以待。
后記
我是一個以茶道為癖、以書畫為修學、以陶瓷為主業(yè)、以銅雜金石故紙為玩樂的人,其實也是近年玩著玩著突然覺得似乎缺少、遺漏了一點什么,才重新審視古典賞石這一塊的,于是兌了些陶瓷藏品,換回一些石頭,并無功利之心,僅作附庸風雅一番。
當局鈔票越印越多時,你已搞不清楚手上的鈔票成了廢紙,還是器物價格一日千里了,或許兩者兼有,反正一眨眼間,古典賞石就來勢洶洶,大有一年半載就恢復泄了百年的元氣,迅猛回陽,價格已不見得還有多便宜了。
去歲末偕友人逛拍場,實在也沒啥便宜可撿,無意中看到一場賞石專場,我就建議他買些這類試試,但其實我對這個版塊的市場也還不熟悉,只是知道相對于別的品種,它還處于一個成長階段。
他本就是個一臉惶恐的雛哥,見我說也沒底,就更不知所措了。我笑笑說,“你不懂也沒關系,就算我也不懂,都沒關系。你可以買全場最貴的,但卻不應該買最便宜的......這是我作為朋友、作為行家所能夠給予你的忠告。兄請自便。”
我們最終挑了兩件摩玩經(jīng)年、皮殼已經(jīng)爛熟如銅卻溫潤適手的明清老靈璧,黯如金鐵,卻擊之咚然如桐,經(jīng)驗告訴我,這正是我們要找的.....幾乎以該專場最高的價格到手,但太值了。畢竟,這點錢甚至買不到一件我眼中像樣點的宋瓷。
借以下這首老靈璧上的七絕作結:
問余何意醉此山
笑而不語心自閑
金樽功名盡散去
石中天地非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