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女士前段時間得了胸椎錯位住進醫院,她在辦理入院登記的過程當中,醫院工作人員將她的姓名、性別、年齡等多項基本信息都輸入了醫院信息系統網絡。其后,她在骨科門診就診時,醫生已經從網絡自動獲取了其前錄入的相關信息,醫生在檢查完李女士的病理情況后,又補充了相關信息:包括入院記錄,首次病程錄,并開出醫囑。
這樣,李女士的一切相關信息都已經錄入信息系統,李女士每天吃什么藥、什么劑量、什么吃法,都非常明確。出院時,李女士還可以查詢在住院期間整個治療過程用了什么藥,采用了什么治療手段等。
也許李女士并沒有意識到這樣一種先進的住院信息系統,正是電子病歷最典型的功用所在。
作為醫療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子病歷的使用正成為一種趨勢。那么究竟什么是電子病歷?它能給醫療系統帶來怎樣的變化?患者究竟能從中得到何種便利?在建設推廣電子病歷中又遇到了什么問題?假如李女士出于某種主客觀原因,想換一家醫院,那么她在前一家醫院的所有住院信息,可否方便地共享給第二家醫院呢?
電子病歷好處多多
在很多人眼里,所謂的電子病歷就是將紙質的病歷信息輸入電腦中,其實電子病歷并不僅僅是將患者的紙質病歷簡單輸入到電腦,這一步僅僅做到了病歷的電子化。據先聯醫療系統軟件公司顧泰來介紹說,電子病歷是將就診患者的所有基本情況、整個醫療過程,以及其他有關醫療信息,包括病史、各種檢驗檢查和影像資料等建立一個數字化的電子病歷系統,利用這個系統就可能實現共享、計算、統計、循征醫學,幫助醫生出主意,做研究和醫療。
就幫助醫院出主意這項功能,顧泰來進一步解釋說,開處方時,如有兩種藥明顯沖突,電子病歷開藥系統就會自動提示醫生兩種藥有沖突;電子病歷還會對治療進行全程記錄,因此還可以提醒大夫對患者吃藥的效果進行判斷。比如像抗生素,服用若干天不起作用就該換,電子病歷系統到時就會提醒大夫。對病人而言,這就避免了盲目吃藥。這是電子病歷幫助大夫出主意的典型例子,這項功能客觀上幫助醫生更好地為病患服務、看病,減少了病人的開銷。
此外,病歷的電子化還意味著患者看病時再也不用帶著厚厚的病歷了,患者在這個醫院看病記錄的信息,換了另一家醫院,利用網絡同樣能共享。這樣一來就可以避免患者在不同醫院進行同樣項目的重復檢查,為患者節約費用,也提高了醫療質量和效率。
據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才有表示,電子病歷最終要提供兩種服務——個人衛生和公共衛生。對個人來講,醫生根據個人的所有資料幫他解決健康問題; 對群體來說,是指跟蹤整個社會人群的健康變化,政府或者公共衛生部門可以據此采取措施。
電子病歷的好處毋庸多言,但是目前在中國發展卻非常緩慢,那么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醫院孤島 電子病歷無法推廣
電子病歷要發揮作用,就需要實現廣泛的互聯互通,互聯互通的范圍越大,其發揮的效果就越大。只有這樣,患者無論在哪家醫院看病,其病歷都可以通用,醫院也才可以廣泛地獲得醫療信息,實現信息共享,方便醫生醫療和研究。而要實現這種廣泛的互聯互通,一些基礎建設還需要各方面的配合支持,特別是管理層的支持。
但是,現實情況中,每個醫院都是一個信息孤島。作為醫院信息化建設的先行者,順義區醫院信息主管李全福認為,現在醫院信息化建設迫切需要的是,國家從宏觀的角度來規范電子信息化之后醫院的規章流程制度。這樣醫院在進行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才有章可循。
對此,顧先生表示贊同并認為,對于軟件公司而言,由于國家對于醫院電子化后相關的流程、規章、制度等并沒有相應的規范,因此在編寫程序時并沒有相關的標準可以參考。所以各個做電子病歷的軟件廠商都會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各個軟件相互并不兼容。然而競爭很激烈,最后導致大家惡性競爭,形成多方共輸的結果。
對于標準化,北京市公共衛生信息中心屈建國教授認為,標準化問題是醫院信息化建設實行中最大的難題。醫療信息化的目的就是要達到信息的整合,實現共享。但是如果每個醫療單位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那么肯定達不到共享的效果。此外,標準問題還存在于醫院流程上的標準統一。屈教授解釋說,如果要將醫院工作電子化整合成電子信息,那么流程的確需要規范。比如,醫師的遺囑如何規范成電子化的文檔。如果形成不了統一規范,是不利于信息整合、查找、共享的。屈教授認為,目前醫院信息化迫切需要國家從整體上來扶持、規范、引導,包括像醫生的行為、醫院的流程、醫院的運作模式、醫院間的關系等等。
此外,當前醫療市場也是很不成熟的。屈教授認為,一方面很多人對醫療信息化不夠了解;另一方面,在我國的醫療改革過程中,面向市場的醫院管理方式還沒有走上正軌。也就是說,現在沒有引入真正的市場機制,如果醫院競爭激烈到連每個病人都要力爭,它就必須從管理上降低成本,這時候才會產生使用信息化手段來提升服務的需求。
除此之外,我國信息化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不平衡也是醫療信息化進程的絆腳石。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縣以上的正規醫院有1800多所,加上社區醫療機構、鄉鎮醫院以及各種診所就十幾萬的數量。因此各個地區、醫院的信息化水平也存在很大差異,因此如何統籌發展也是擺在眼前的難題。
因此,在目前電子病歷的現實推廣背景中,李女士在前一個醫院的住院信息,目前很難在第二家醫院進行查詢,作為進一步診斷的依據。
鏈接
國外推廣電子病歷也有難題
當前世界醫療信息化的發展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政府主導,一種是市場主導。政府主導的有加拿大、德國、英國、丹麥、中國香港、瑞典、澳大利亞、馬來西亞。采用市場主導的有美國、南非、巴西。
對于這兩種模式而言,政府主導的好處是解決了醫療信息的共享問題,但是共享的內容很有限,凡是政府管的,驅動力不夠,凡是市場驅動的,標準化又不夠; 美國的特點是政府主導,產學研參與,政府做組織工作,利用產學研的力量,但仍然是以市場、產業為主。
2004年,美國總統布什曾號召,到2014年要讓大多數美國人享受電子健康記錄。然而經過了幾年的不懈努力,電子記錄的使用依然處于落后狀態。據資料顯示,3年來,美國全功能電子病歷投入使用的始終在12%到13%,雖然每年都有一大批醫院在上馬電子病歷系統,但使用的數量并沒有增長,可見困難還是很大的。美國的醫生真正用電子處方的只有20%。
美國作為全球信息化最發達的國家,在電子病歷的推廣上也面臨著法律、標準、聯網共享等問題的困擾。因此要真正實現電子病歷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