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來到沈園,
總是為陸游與唐琬的凄慘愛情故事所惋惜。
特別是題寫在墻上的《釵頭鳳》,令人難忘。
當(dāng)陸游晚年再游沈園時(shí),觸景生情,又賦詩一首。
其傳遞的情感和故事以另一種形式代代傳承。
春波橋
位于春波弄北段,跨魯迅路河。南北向,長(zhǎng)約10米,寬約3米,橋面東西兩邊置仿古石制橋欄。
舊時(shí),春波橋并非叫“春波橋”,而叫“羅漢橋”。在晉·義熙十二年(416)時(shí),有一位姓郭的將軍在沈園對(duì)面建了一座紹興著名的佛教建筑禹跡寺,為紀(jì)念大禹而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因寺里有五百羅漢,便將這座橋稱為“羅漢橋”。《越中雜識(shí)》云:“俗名羅漢橋,在禹跡寺前。”
禹跡寺古井
有一天,陸游帶著唐婉去禹跡寺拜佛,希望佛祖保佑陸游高中狀元。當(dāng)他們打算起身回家的時(shí)候,想起寺廟旁邊有一座石橋,聽說橋上風(fēng)景十分優(yōu)美,便來到羅漢橋上。兩人看著河里的魚兒相映成趣,無憂無慮。夕陽西下,陸游向唐婉表達(dá)愛意,將母親贈(zèng)予的鳳釵送給唐婉,并親手為她戴上。
陸游初娶唐琬,琴瑟和諧,感情彌篤,但其母不悅,迫使兩人分離。高宗紹興二十一年(1151)春,陸游游覽沈園,巧遇唐琬,不由惆悵萬千,百感交集,提筆在墻上寫下《釵頭鳳》。唐琬見之悲痛欲絕,從此抑郁成病,悵然而逝。
寧宗慶元二年(1196),72歲高齡的陸游再游沈園,來到羅漢橋時(shí),想起自己與唐婉之間曾經(jīng)的恩愛情形,悲從中來,便寫下一首《沈園》七絕:
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非復(fù)舊池臺(tái)。
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
舊時(shí)的春波橋
陸游與唐琬凄美的愛情故事感人至深,后人遂取“傷心橋下春波綠”詩句,將這座羅漢橋改名為“春波橋”。明萬歷《會(huì)稽縣志》中記載:“羅漢橋,舊亦名春波。以橋與沈園相近,取陸游'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為名,又名傷心橋。”清乾隆《紹興府志》中記載:“春波橋,俗名羅漢橋。”又將春波橋南首的一條巷弄,稱為“春波弄”。
在上世紀(jì)五十年代,曾拆春波橋,填河造路。后又疏通河道,在原址上重建春波橋。
八百多年來,
代有更迭,園有興廢,橋有拆建,
可是橋上的“傷心”故事卻歷久彌新。
內(nèi)容來源:紹興地名典故、紹興市志、陳年的往事等網(wǎng)絡(luò)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