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外灘源的第一幢建筑開始到現在,已經有130多年。
外灘盡管一直都是上海的象征,但它每個年代的含義卻不相同……
30年代 金融業的變化
外灘歷史建筑群里,最年輕的一幢建成于1937年。從1號到33號,很多是銀行大樓:中國通商銀行、匯豐銀行、德華銀行、華俄道勝銀行、臺灣銀行、麥加利銀行、中國銀行、橫濱正金銀行、東方匯理銀行,江海關大樓也在這里,加上友邦、保安、保家等保險公司和不遠處九江路上的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外灘無疑是上海金融中樞。
50年代 人民大解放
當外國人設立的“江海關”變成了中國上海海關;當匯豐銀行大樓變成了上海市府大樓;當“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公園變成人人可以免票入園……外灘成為國人結束屈辱“從此站起來了”的象征。
60年代 愛情、約會的變化
那個年代上海人普遍住房條件窘迫,男女青年到了談戀愛的年齡,只能到戶外去。那時又沒有咖啡館、酒吧、舞廳可泡,因此上海的情侶們不約而同地來到外灘。趴在防洪墻上,臉朝著黑黝黝的黃浦江水,從背后完全認不出誰是誰。一對對情侶之間,可能只有一個拳頭的距離,大家呢喃低語,互不干擾。
80年代 開啟新時代
國門重新打開以后,老外們的第一站就是外灘。他們為外灘帶來了很多最新鮮、最時髦的東西。比如,中國的第一家KFC就開在外灘。當時上海總會已經成了東風飯店,現在東風飯店又變成了外灘華爾道夫。
現在 時髦潮流的代表
頂級碗表在外灘包樓開店
1997年,上海市政府撤出外灘,搬遷至人民廣場。于是,外灘做回單純的城市品味象征。很多銀行搬回來了,很多高級餐廳來了,很多奢侈品店來了,很多頂級酒店來了……連外灘氣象臺都變成了酒吧。
珠寶皇帝在外灘辦展覽
你甚至可以在沙遜閣里做當年翹腳沙遜最愛做的事情——對著黃浦江和浦東放空。在外灘就餐、住宿、購物成了身份和品味的象征。
如今,很多十里洋場的場景,在這里復刻,外灘的美,當然不止奢華這一種!它華麗雍容,卻也不失靈動嬌俏,它孕育了無數的名人偉績,見證了上海的百年跌宕,那從奢華中透出的歷史沉淀,讓人迷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