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第二》,主要講述孔子思想中的“孝”,在為政篇中不同學生問孔子“孝”,孔子也做了不同的回答。此句話義在講“孝”,重點是“敬”,詞語“孝敬”便是這里的衍生,孝敬父母、孝敬長輩之類。不管是“孝”,還是“敬”。甚至“孝敬”都不難理解。
這段話中難以理解的是“至于犬馬,皆能有養”這句,這是孔子論“孝”舉的一個例子,但是脫離了當時的語境,我們已經無法得知孔子這句話到底是什么意思了,所以就產生了歧義。大概分成兩種,一種認為是人能養活人,犬馬也能養活人,人如果對父母不敬,和犬馬養活人沒有區別了;一種認為,人贍養父母,也畜養犬馬,如果作為晚輩對父母不敬,那就和畜養牛馬沒區別了。
當然還有認為犬馬指的是小人;認為犬馬能養自己父母的。但是我還是比較贊同第一種說法。
原因如下:
支持第一種觀點的有包咸、黃侃、朱熹、黃式三、楊伯峻等。包咸說:犬以守御,馬以代勞,皆養人也。黃侃說:犬能為人守御,馬能為人負重載人,皆是能養而不能行敬者。朱喜說:養,謂飲食供奉也,犬馬待人而食,亦若養然。黃式三說:養,使也。犬馬聽人役使,子受親使而不敬,無以異也。
支持第二種觀點的,會搬出《孟子·盡心上》中的話——孟子曰:食而弗愛,豕交之也;愛而弗敬,獸畜之也。大概意思就是只給吃的而不給關愛,交往的關系和養豬是一樣的;給予關愛而不給予尊敬,就跟畜養寵物是一樣的。
其實對于這句話,乍一聽第二種解釋更合理,但是這里面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也就是關系問題,在孔子那就是倫理問題。試猜測,孔子當時回答子游這句話,是為了說明什么?是為了說明孔子那個時代,人們對父母沒有“敬”了,孔子在痛斥這種社會現象,在教育人們要對父母“敬”。說的直白一點,“敬”這種關系是下對上的,“養”這種關系是上對下的。父母說養孩子,人們說養寵物,農村人說養牛、養豬、養雞、養鴨,都是對下的一種關系。養豬養狗都是對自己有用的,即使是養寵物也是幫讓自己開心的,這是“養”這種行為產生的一種結果,一種反饋。養孩子在某一種程度上也是這樣的,比如我們常說的“養兒防老”,但是養孩子不光是這樣,因為孩子是人,人和這些動物是有區別的,父母含辛茹苦把孩子養大,孩子受父母恩澤,除了要反饋給父母,也就是說要贍養父母,更要表達出對父母的尊敬。緊接著下一章,孔子就說了“色難”就是作證。這才是孔子想要表達的,也就是我們說的倫理問題。
現在再看看第二種說法。人是可以畜養牲畜,也應該贍養父母,但是用畜養牲畜來比喻贍養父母,這是有悖倫理,大逆不道的。在古代,父母在家里就是天,擁有絕對的權威,怎能用養牲畜來比喻?!至于搬出孟子那一說法,是對孟子那句話的曲解。因為孟子那句話是對君王說的,是教上如何對下的,而孔子這句話是教下如何對上的,兩句話可謂風馬牛不相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