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4小時后,逃離北上廣”的營銷,讓很多人心神蕩漾了好幾天。盡管只有30張從北上廣出發的機票,真正去機場領票的人,也并不很多,但是這一話題的閱讀數卻達到了幾千萬。周一,北上廣的年輕人又像往常一樣,或擠在地鐵中,或堵在路上。廣播里,電臺主持人充滿磁性的聲音提醒他們:每天早出門幾分鐘,這樣上班就不會遲到了——日子和往常一樣苦,逃離北上廣,這是個真實的念頭,但也只是一個念頭而已。
這是一個傳播事件。從北上廣出發到一個陌生的城市,幾天后回來,來回機票不到3000塊。對大多數北上廣的白領來說,幾千塊錢無論如何也不是什么問題。如果真有“逃離”的想法,自己就可以實現它,用不著去搶這種充滿噱頭的機票。這只能有一種解釋: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所追求的其實只是一個有關“逃離北上廣”的表達。留言、轉發、評論,在朋友圈表達一下對生活的不滿,這就是這次逃離的全部內容。它不需要離開(空間),也不需要請假(時間),它需要的是點贊,這一世界上最廉價的認同。
這種反應模式,某種程度上也是中國所謂“中產階級”生活狀態的真實寫照。
“中產階級”有很多參考標準,核心的條件是收入,存款、房產要達到一定量級,什么才算中產,人們對此爭論不休。其實,從廣義來看,生活在北上廣深的白領,就可以看作中產階級了。中國當下的現實是,優秀的青年都集中在大城市,他們是這個國家的中堅力量。一個縣城的科長,房子超過兩百平米,可能也會有豪車,但是,在氣質上,他可能還不如在北京擠地鐵前往中關村上班的青年看上去像中產。縣城土豪,精神世界是貧乏的,而北京地鐵中的青年,腦子里裝著的可能是整個天下。
中產階級,或者那些北上廣深的白領們,內心是異常焦慮的。最明顯的癥狀,就是大多數心中都有一個“逃離”的夢想。再也不想擠地鐵了,但是升級版生活是開車堵在路上;再也不想租房受房東的冷遇了,但是升級版生活是向銀行支付高額的貸款,而且未來幾年還有可能面臨房產稅。在中國競爭最激烈的地方好不容易站穩腳跟,但是卻沒有一絲安全感。“逃離北上廣”,當然比“殺進北上廣”更容易。賣掉在北京的房子,外面有更廣闊的天地,但是,很少有人敢這么做,也很少有人愿意這么做。“逃離”是一個不需要實現的夢想,或者說,這個夢想本身就是一種“實現”,一種滿足。當我想“逃離北上廣”的時候,我才真正深刻地認識到自己就在“北上廣”,認識到自己的優勢。
這是一種屬于中國中產階級的獨特滿足形式。它是虛假的需求,也是虛假的滿足。
在“逃離北上廣”之前,網上流傳著各種各樣的“生活指南”。最早的大概是一篇《月薪兩萬人士生活指南》,從租房到跑步,從早餐到下午茶,從穿衣打扮到與人社交,為在北京生活的白領提供了一個全方位的“指南”。接著,又有一篇《月薪兩萬生活有什么可指南的》,對前一篇文章進行了無情的嘲諷:在北京,月薪兩萬你能過什么樣的生活?還租四合院,你做夢吧。不管這種“指南”是否靠譜,它都開始流行起來。
每個城市的媒體(或自媒體),都推出了自己城市的版本,像《廣州月薪兩萬生活指南》這樣的,在推薦語里還真誠地提醒“兩萬以上別看”,因為在廣州,月入兩萬或兩萬以下的,肯定占大多數,所以,大家還是看看吧。除了各地的城市版,也出現了《西二旗完全裝逼指南》《昌平名媛生活指南》這樣有自嘲精神的指南。西二旗在北京西北五環外,這里有著名的中關村軟件園,是互聯網公司的聚集地,毫無疑問,這是年輕的、高收入的精英聚集地,但這里的人工作也最辛苦;昌平名媛,這種詞語搭配本身就充滿嘲諷意味,但是昌平也住著很多不能在主城區買房的有夢想的年輕人,比如人大畢業的雷洋。
各式各樣的“指南”,都有一個最基本的邏輯:有多少錢,就過什么樣的生活。“什么樣的生活”本來應該是豐富多彩的,每個人都應該有屬于自己的版本,但是“指南”卻力圖按照收入對生活進行簡單化分類。比如,在廣州,月入兩萬,你就別在朋友圈曬擠地鐵了,而是應該假裝坐在車上被堵在某條街上。在北京,月入兩萬,就別想買房的事兒了,即使租房,也別指望能租四合院。如果說“中產階級”是一個非常模糊的分類,“生活指南”則試著給出更清晰、明確、細致的分類。這是根據消費能力進行的階層劃分,每個人都應該按照這個指南生活,才能活出朋友圈中看上去成功的樣子。記住,不可僭越。
這些精心編制的指南,充斥著很多品牌的名字。“軟件廣場的星巴克、買一杯美式咖啡,回去放在公司發的Mac開發機旁邊,屏幕上若有若無地露出半邊IDE,完美”,“iphone的耳機爛大街了,一定要買那種大大的頭戴式耳機……”從流行的可穿戴設備,到每天午餐可以選擇的外賣,各種適合收入檔次的品牌應有盡有。在傳統媒體時代,在文章中插入品牌的名稱,往往被視為有做廣告的嫌疑,而在新媒體時代,這些都不再是問題。毫無疑問,這些品牌,并沒有支付一分錢的廣告費,但是這些已經成為了生活方式的一部分。當你中午叫一個外賣的時候,APP會告訴你,同款的雞腿飯,已經售出了1024份,你會輕易地從其中找到認同。
在世界范圍內,這都是一種潮流。對中國人來說,至少在村上春樹的小說中就可以學到這一點,村上不但會提到各種爵士、古典音樂,也有各種款式的威士忌,也會隨著他的小說大賣。“基安蒂酒和披薩會讓人感到孤獨”,這種感受可能會讓前現代作家感到匪夷所思,但是在成熟的資本主義社會,人的欲望、情感已經與商品高度融合在一起。確切地說,人的品位,已經與某些固定的商標聯系在了一起。人不可能是聽著祖母講故事長大的,一個人在很小的時候,就和祖母分離,甚至也和父母分離,進入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孤獨旅程,在這一旅程中,商品是最好的伙伴。
這樣說來,“生活指南”至少反映了中國的城市已經發展到了某種水平。我們終于不再活在“新聞聯播”所宣稱的豐富世界里,而是在一個真實的物質豐富的世界,這是一種進步的體現。村上春樹小說中的生活,比賈平凹小說中的生活,還是要好不少。但是,中國的所謂中產階級,還是有自己獨特的故事:他們的房子,沒有永久產權,在付房貸的同時,甚至還要繳房產稅,等到70年產權到期,還要再交一筆錢。
無恒產者,必無恒心,中國的中產階級,注定沒有“立身之本”。除了產權,他們的納稅負擔可能是世界上最重的,有七成稅收包含在商品價格中,這一部分是隱形的,但是白領們卻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們想盡一切辦法代購、海淘,為的就是躲掉那么一點點。學界普遍的共識是中國的階層固化越來越嚴重,這一點在中產階級身上卻并非如此,中產階層向上很難,但是向下卻很容易。他們最擔心的就是,一夜醒來一切都沒了,正應了穆旦那句詩:“有何勝利可言,挺住意味著一切”——勉力維持,就是中產生活的核心。
中產階級最應該感謝的人是張小龍,他發明的微信朋友圈,讓人們表達滿足感變得更為容易。不管你過得如何,至少可以讓你的朋友感覺到你很好,這樣你似乎也就真的很好了。生活中沒有十全十美,但是還好生活中有九宮格,要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并不難,但是湊成一個九宮格并不難。所有的“生活指南”,都是教你如何湊成一個更好看的九宮格。
一個“逃離北上廣”的夢想就夠了,一個看起來逼格滿滿的生活指南就夠了。生活指南成為中產階級最后的鴉片,有點上癮,有點損害身體,但是至少看上去是幸福的。這種生活指南背后有資本控制的影子,但是沒關系,我們唯愿這種控制能夠更久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