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 暈
氣血不足
氣血不足眩暈記,百會脾俞氣三里。
肝陽上亢
肝陽上亢頭暈眩,風池肝腎俞行間。
痰濕中阻
痰濕中阻需運脾,豐隆中脘關解溪。
眩暈是指以頭暈、目眩為主要表現的疾病。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眩暈證治》。眩暈又稱頭暈、眩運、頭旋眼花。
眩,視物黑暗不明或感覺昏亂;
暈,感覺自身與周圍景物旋轉。
《醫碥·眩暈》:“眩,惑亂也,從目從玄。玄,黑暗也,謂眼見黑暗也,虛人久蹲陡起,眼多黑暗是也;暈與運同,旋轉也,所見之物皆旋轉如飛,世謂之頭旋是也。”
《證治匯補·眩暈章》:“其狀目暗,耳鳴,如立舟車之上,起則欲倒,不省人事。蓋眩者言視物皆黑,暈者言視物皆轉,二者兼有,方曰眩暈。”
相當于周圍性及中樞性眩暈、耳源性眩暈、顱內血管性病變、藥物中毒及暈動病等。
眩暈的癥狀
病人自覺頭昏眼花、視物旋轉、難以坐立為主證。
因氣血虧損,髓海空虛者屬虛證;風陽上擾,痰濁上蒙清竅所致者多屬實證(或本虛標實)。輕者閉目自止。重者旋轉不定,伴惡心或嘔吐、汗出等癥。本病癥多見于現代醫學中的內耳性眩暈(美尼爾氏癥、暈動癥等)、腦性眩暈(高血壓、低血壓、動脈硬化等)、神經官能癥及貧血等病中。
耳源性眩暈、腦動脈硬化、高血壓、心血管病、貧血、神經衰弱等引起眩暈均屬本證范疇。
眩暈的病因病機
多因外感六淫,內傷七情,或氣血衰弱,臟腑陰陽失調等所致。
多因氣血虧損,髓海空虛,或風陽上擾,痰濁上蒙清竅所致。
《東醫寶鑒·外形篇》:“眩暈,有風,有熱,有痰,有氣,有虛,有濕。”歷代醫家有不同論述。如劉河間主風火。《素問玄機原病式·五運主病》:“所謂風氣甚,而頭目眩運者,由風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復生火。風火皆屬陽,多為兼化,陽主乎動,兩動相搏,則為之旋轉。”朱丹溪主痰。《丹溪心法·頭眩》:“無痰則不作眩。”張景岳主虛。《景岳全書·雜證謨》:“無虛不能作眩。”
常與憂郁惱怒、恣食厚味、勞傷過度和氣血虛弱有關。
素體陽盛,情志不舒,氣郁化火,風陽升動致肝陽上亢而眩暈;
恣食肥厚,脾失健運,痰濕中阻,清陽不升亦發眩暈;
勞傷過度,腎精虧損,不能上充于腦可發眩暈;
病后體虛,氣血虛弱,腦失所養亦能發生眩暈。
眩暈的辨證分型
根據病因、癥狀之不同,可分為風暈、濕暈、痰暈、中暑眩暈、燥火眩暈、氣郁眩暈、肝火眩暈、虛暈等。
頭暈目眩,泛泛欲吐,甚則昏眩欲仆。
肝陽上亢:兼見頭痛,耳鳴,急躁易怒,口苦多夢,舌紅苔黃,脈弦。
痰濕中阻:兼見頭重如裹,胸悶惡心,神疲困倦,舌胖苔白膩,脈濡滑。
腎精虧損:兼見遺精,耳鳴,腰膝酸軟,舌淡,脈沉細。
氣血虛弱:兼見神疲乏力,心悸失眠,面色白,舌淡,脈細。
眩暈的治療
針灸治療效果較好,如屬眩暈綜合征應查明原因,先治療原發病。
眩暈發作時囑患者閉目,保持安靜,如伴嘔吐應防嘔吐物誤入氣管。
注意飲食,少食肥膩生痰之品。
眩 暈
氣血不足
氣血不足眩暈記,百會脾俞氣三里。
肝陽上亢
肝陽上亢頭暈眩,風池肝腎俞行間。
痰濕中阻
痰濕中阻需運脾,豐隆中脘關解溪。
針灸治療:
虛證取百會、風池、腎俞、脾俞、足三里等穴為主。耳鳴加聽宮;心悸加內關;少寐加神門。
實證取中脘、陰陵泉、行間、豐隆、印堂、風池等穴為主。脅脹加陽陵泉;頭重如裹加頭維。
氣血不足
治則 調理脾胃,補益氣血
處方 百會 足三里 脾俞 胃俞
方義 氣血不足,腦脈失養,補足三里、脾俞、胃俞調理脾胃,以資氣血生化之源;百會升提氣血,充益髓海,腦髓得養則眩暈自除。
隨證配穴 心悸失眠-神門。
操作 毫針刺,補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為一療程,可灸。
肝陽上亢
治則 平肝潛陽,滋水涵木
處方 風池 肝俞 腎俞 行間 俠溪
方義 肝膽兩經同為風木所寄,取風池、俠溪、行間清泄肝膽上亢之陽,肝俞平肝潛陽,腎俞滋水涵木,是治本之法。
隨證配穴 耳鳴-翳風,頭脹痛-太陽。
操作 毫針刺,風池、肝俞、行間、俠溪瀉法,腎俞補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20~30min,10次為一療程。
痰濕中阻
治則 運脾和中,除濕滌痰
處方 頭維 內關 中脘 豐隆 陰陵泉
方義 頭維為足陽明、足少陽之交會穴,為治目眩要穴,內關寬胸止嘔,中脘和中,豐隆降逆祛痰;陰陵泉為脾經合穴,利濕降濁。
隨證配穴 胸悶-膻中,納差-足三里。
操作 毫針刺,頭維、豐隆、陰陵泉均瀉法,內關、中脘平補平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15~20min,10次為一療程。
腎精虧損
治則 補腎益精,培元固本
處方 百會 懸鐘 腎俞 太溪
方義 百會屬督脈,入絡于腦以止眩暈;懸鐘為髓會,補益精髓;腎俞、太溪俞原相配,補腎益精,培元固本。
隨證配穴 遺精-關元、三陰交,耳鳴-翳風。
操作 毫針刺,均補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為一療程。
耳針法
耳針:取腎、神門、枕、內耳、腦等穴。每次取2~3穴,中等刺激[5]。
選穴 腎上腺 皮質下 額
隨證配穴 肝陽上亢-肝、膽;痰濕中阻-脾;腎精虧損-腎、腦;氣血虛弱-脾、胃。
方法 毫針刺,中等刺激,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留針30min;或王不留行籽貼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