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上市公司股價遭遇“閃崩”,有人將此次個股集中下跌的部分原因歸咎于市場擔憂股票質押式回購業務新規發布后,那些質押比例高且業績不佳的公司會在股價短期調整中,因強制平倉而帶來集中拋售。
真的是這樣嗎?將于3月12日開始執行的股票質押式回購新規表示“這鍋我不背”!
今日上午,滬深交易所聯合舉辦了股票質押式回購業務的培訓會。會上傳遞出的信息量巨大,說清了當前關于股票質押市場最關心的三大問題。
問題一:
新規要求停做股票質押融資比例超過50%的上市公司的場內質押,那正式執行后,這些個股會不會被動降杠桿?
答:不需要。按新老劃斷原則,新規只針對新增的質押融資,存量不受影響。也就是說,對于質押比例超過50%的個股,就算存量的場內質押到期,也可繼續展期,不過回購期限不能超過3年。
問題二:
市場上究竟有多少所謂的大比例質押融資個股?
答:按照新規,股票質押融資比例超過50%的個股會被視為大比例質押融資,存在潛在風險。
注意:這里的50%是指場內質押登記數量+場外質押登記數量/ 總股本,而不單指場內質押登記的數量。
截至2月2日,兩市公司共有129只個股的整體質押比例超過50%,僅占全市場的3.7%。占比不足5%,可見股權質押難以成為引發市場出現系統性風險的推動力量。
此外,大比例質押融資的個股雖然在場內融資的渠道已被封堵,但仍可通過場外其他融資渠道,如信托、保理等渠道質押融資,實現資金靈活周轉。
問題三:
大比例質押融資的個股在股價觸及平倉線后,會被立即平倉嗎?
答:不會。上述129家公司的股價即便因短期大幅波動而觸及平倉線,證券公司也不會立刻執行處置,而是會與客戶積極溝通,要求客戶補充擔保品,擔保品包括不限于股票、現金等金融資產,房地產、土地等也可以作為擔保品。
如果大股東無力追保,流通股質押實質逾期,證券公司首先會向股東發出《債務催收函》,明確將通過競價或大宗交易方式進行強制平倉,同時提示股東及上市公司履行相關披露義務。
此外,證券公司在平倉時應遵循減持最新規定,即通過競價方式減持的在3個月內不超過總股本的1%,大宗交易不超過總股本的2%。
可見,即使個別公司股價逼近了平倉線,證券公司也不會急于在二級市場拋售,即使最后不得不賣出,也將按照有關減持規定逐步賣出,股票質押式回購業務未來可能給市場造成的壓力是極其有限的。
編輯:浦泓毅史文超
制作:劉宇澤┃ 圖編:張大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