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醫學技術取得很大的進一步,很多疾病通過手術的方式都能有效治愈。
就比如心臟支架手術已經問世,有二三十年的時間,正因為有這項手術的存在,拯救了很多心臟病患者,但是迄今為止依舊有一些患者對心臟支架認知比較淺薄,甚至有些患者認為心臟支架百害而無一利,甚至會加速患者生命的流失。
但是要清楚,在臨床上認為那些導致血管變窄的疾病基本上是不可逆的,比如高血壓,先天性動脈狹窄,糖尿病等等原因造成的血管狹窄。
如果不是因為在里面放置支架的話,那么患者很可能最終會因為心肌缺血而梗死,或者是因為血栓脫落而誘發心梗,生命也可能因此戛然而止。
所以,醫生在這里提醒大家,與其過多關注心臟支架手術后還能活幾年,不如多關心一下自己,能不能做心臟支架手術。
2016年,一篇《可怕的心臟支架》在朋友圈瘋轉,這篇文章主要表達的意思是心臟支架在國外已經被淘汰,但是在國內卻仍普遍普及。
要知道這類手術風險性比較高,預防差,如果醫生操作水平有限的話,很可能會加速冠心病患者的生命流逝。
智齒關于心臟支架的說法層出不窮,有的人認為心臟支架是心臟的“保護傘”,但同樣有人認為心臟支架已經成為心臟的“催命符”。
那么,心臟支架究竟是心臟“保護傘”,還是“催命符”呢?
要知道在臨床上通過心臟支架這項手術,可有效搶救因急性心梗或者急性冠狀綜合征等患者的生命。甚至因為這項手術的存在相應延長患者的生命。
國際公認,心臟支架手術一般從患者入院到手術完成不超過90分鐘,被稱為心梗急救黃金時間。
通過這項手術可以對患者的血管進行疏通清掃,將堵塞血管的阻礙以及斑塊排除,讓血液流通暢通無阻。實際過程是將導管通過穿刺送入血管,隨后到達冠狀動脈,開口以特殊的運行系統將心臟支架送到安裝位置,到達需要安裝的位置后,撤回導管手術結束。
雖然心臟支架手術興起的時間不長,但是在國內。比較普及,據悉在美國每年支架安裝超過百萬,在我國近幾年來安裝心臟支架的患者,數量也在逐漸增長,確實在臨床上通過這項手術可有效延長心梗患者的生命。
由此可見,心臟支架手術是用來救命的,并非什么催命符。
由此可見,心臟支架手術更像是一種搶救手段,而并非治療措施。
尤其是對心梗患者確實有很大的作用,可有效幫助病情恢復疏通瘀堵的血管,但有利便有弊,心臟支架也存在血栓血管內膜增生等附加風險。
即便是在一級預防的措施下,目前最先進的生物可有效降解支架,藥物支架,抗血栓藥物等等,同樣具有3%~5%的負面風險,因此心臟支架的使用必須要完全符合要求,并不是說誰都能用。
有醫學研究表明,從理論上來講,穩定性心絞痛患者,冠狀動脈達到90%的狹窄便可安裝心臟支架。但是根據心臟支架安裝指南規定,冠狀動脈狹窄在70%~75%就可以安裝支架。
從臨床角度出發,患者到底需不需要心臟支架,還要看患者的冠狀動脈狹窄程度,阻塞血管的重要程度。
無論如何在臨床上,心臟支架手術仍然是心梗患者臨床急救的重要措施,但是支架雖然可以給急性心梗患者生存的希望,但是患者關心更多的則是安裝以后生存的時間大概為多少?
1、管住嘴,邁開腿
很多人看到這一點首先會想到減肥瘦身,要知道管住嘴邁開腿,同樣是維持身體健康必不可少的。
冠心病的發作與不良飲食有很大的關系,安裝心臟支架以后患者要注意調整飲食,保證必要肉類和蛋類的攝入,在營養均衡的前提下,盡量減少或者控制高脂肪,高鹽分,高熱量食物的攝入。
進行心臟支架手術以后,患者要注意日常修養,等身體完全恢復后,才可保持一定量的運動,每天維持兩次左右的運動,每次在30分鐘左右,可選擇運動強度不大的有氧運動,比如慢跑游泳或者騎車等等,要循序漸進。
如果運動中有胸悶或者其他的不適,要立刻停止休息緩解,如有必要要立刻就醫。
2、抗凝藥物不能停
如果患有心臟疾病,比如冠心病患者,需要終身服藥控制病情,即便是做了心臟支架手術以后切勿掉以輕心。
一般支架手術,一年內要堅持服用抗凝藥物,比如阿司匹林,等可有效預防病情復發,一年以后若病情控制很好,也不可立即停藥,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安排,切勿自行決定。
3、心臟支架后,定期復查不可少
心臟支架手術后一個月,建議進行一次全面的檢查,術后一年也要去醫院做相應的檢查。
體檢查內容主要包括心電圖,心臟彩超,尿便常規,血液檢查等等。做手術的過程中發現是單質病變,術后控制和恢復良好,并未有其他疾病風險,便可免去冠脈造影,如果手術前發現有其他血管潛在風險或者多處病變等異常癥狀,那么術后還要做冠脈造影來查看病情恢復情況,做到全面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