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道損不足而補有余。'
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jīng)》第七十七章。
我們要結合全文來理解這句話。
第七十七章
[原文]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這段話,將天之道用張弓射箭來進行打比方,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也說過,老子講道理很喜歡打比方,這也說明老子總是在觀察生活,觀察自然,從中總結出那些寶貴的經(jīng)驗來分享給大家。
天之道,便是天道,也即是大自然,自然規(guī)律。在老子眼中,天道,就是最完美的規(guī)律。
譯文:
天道,難道不像張弓射箭嗎?舉的高了便壓低一些,瞄的低了便舉高一些,弓弦拉太滿了便減少一些力度,弓弦沒拉滿就增加一些力道。
這句話概括了天道的特性。
天道的特性就是'損有余而補不足'。
有多的就減少一些,不足的就補充一些,總是盡量均衡,這就是天道。
這里我也來打個比方,老子說過'上善若水'。水在老子眼里就是最接近'道'的一種事物。大家來看水,如果滿了后繼續(xù)注入,水就會溢出;水總是從高處往低處流,同一個容器中的水,總是會持平,不會一邊高一邊低。這就是'損有余而補不足'。
關于'上善若水',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之前的文章《'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
前面都是說天道,到了這一句,老子話鋒一轉,說到了我們?nèi)祟愖约旱纳砩稀?/strong>
人之道,便是人性,人的自然之道。
人之道,是和天之道相反的。
譯文:
人性啊,卻不是這樣,人性是損減有所不足的那些人來奉養(yǎng)那些有富余的人。
什么意思?就是說人性的本質(zhì)是巧取豪奪的,有所富余的人不會滿足,仍然要去奪取那些本來已經(jīng)有所不足的人。
人性貪婪啊,老子對人性看的透透的,一語道破之。
這句話我直接翻譯了:
那么誰能用自己的富余來奉養(yǎng)天下(眾生)呢,只有通曉天之道的圣人啊。
道者,指天之道,天道一直都是'有余以奉天下'的。但是此處更指通曉天之道的人,即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所反復提到的'圣人'。
這最后一句,老子解釋了所謂的圣人的做法,其實也告訴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去彌補人之道的不足。
譯文:
因此圣人這才有所作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圣人是不愿意顯示自己的賢能。
老子是很務實的一個人,他主張一個人有所成就,有所作為后,不要仗著自己的功勞去獲取過多的利益,更不要去占著那些沒有實際意義的虛名。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就是說的這樣的道理。
你只要過分占有,就一定會和他人起爭端,起沖突,最終你的所有都會被人奪走。想要不失去的最好辦法,就是不要過分占有,你不去占有,就不會起爭端,所有人也因此都沒法跟你爭。
多么睿智通達的智慧啊,擁有卻最終失去,放棄卻反而擁有。一個人能知道自己真正能擁有什么,會失去什么,這樣的人已經(jīng)看透了。
從古至今,在人類當中,都有很多的富人,在發(fā)家致富以后,會經(jīng)常的做一些好事,想現(xiàn)如今的捐助希望工程、為家鄉(xiāng)造橋修路之類的,其實都是在修補人道的不足。
一個人在得到的同時,要學會付出,學會去回報這個社會,這個世界,這樣才能長久。
原創(chuàng)作品,請勿抄襲
無月文化,品讀經(jīng)典,品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