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課”現象是目前課堂上急需解決的問題。課堂上教師唱獨角戲,一“灌”到底,學生成旁觀者,昏昏欲睡,無精打采。教學的大部分時間只是做練習、講練習——月月練、周周練、日日練成了教學的“主旋律”。
“耗課”耗掉的是學生的體力和智力,耗掉的是教師提高自身素質的機會,耗掉的更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和熱情。
如何使我們的課堂更富有生命力、更有效率,是有責任心的教育工作者必須傾注心血研究的現實問題。
舉措一:發揮集體備課優勢
作為教師合作研討的一種有效形式——集體備課,對于發揮教師團隊合作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面對現在與時俱進的教育,僅憑個人經驗是不能解決實質問題的。教師只有加強集體備課,共同研究、共同進步,才能提高備課水平,增加課堂教學實效。也正因如此,集體備課越來越倍受青睞,業已成為學校教研活動中的重頭戲,并成為校本研究的重要形式。然而,由于部分教師對集體備課還缺乏足夠的思想認識和理解,在實施過程中往往存在以下兩種誤解:
一種是把集體備課理解成“教案之和”。具體表現為:為應付檢查,將教材的各章節平均分給了同年級的各位任課教師,由各任課教師分頭撰寫教案,完工后交給備課組長,由備課組長將其裝訂成冊。這樣的集體備課等同于各任課教師備課“教案之和”。這種“承包式”的方法,雖然大大減輕了教師的備課壓力和負擔,但其違背了集體備課的初衷。
另一種是把集體備課演變成了“網上資料的拼盤”。具體表現為:為了快速完成集體備課,減輕教師負擔,在組長的倡導下,充分利用現代網絡的優勢,將各大教育網頁中與教材相匹配的教案進行下載,裝訂成冊后謂之“集體備課”。不管內容是否切合自己教學的實際需要,不加以選擇和取舍地把網上的資料全盤吸收。
有價值的集體備課主要分幾步:首先教師自己先鉆研課標、教材、教法,進行自我備課,然后在規定的時間由中心發言人進行說課,大家集思廣益進行討論、統一思路,最后教師再根據自己班級學生的情況進行補充、修改,整理出真正適合自己班級的教學方案和學習方案。形成“個人粗備”——“集體備課”——“個人細備”——“集體反思”的基本程序。
筆者認為,為了不讓集體備課走過場,以下幾點是應該注意的:
(一)固定時間、地點、人員:以年級備課組為單位,固定每周一次在辦公室進行集體備課,備課組長做好記錄。
(二)固定各次備課內容:為了減少盲目性,開學初,各科組長就組織一次全科性集體備課,主要討論本學期的教學方向、重點研討內容、教學時間的調配等宏觀性的問題,再根據教材編排體系,制定好本科集體備課計劃。各年級根據學科計劃制定年級備課計劃,安排好備課內容和中心發言人,讓每個教師都做到心中有數。這樣,每次集體備課都有目的性、針對性、實效性了。
集體備課時,教師主要討論下周上課內容、重點、難點、注意點及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教學策略等等,每人做到有備而來,發言踴躍,不管是經驗豐富的老教師還是剛剛步入教壇的新教師,都自覺地把自己納入到群體中去,集思廣益,使個人素質得到充分地展現與提高。
(三)安排人員整理:每次集體備課時均由組內教師輪流執筆,負責把備課內容整理好后在本周星期五前分發給各教師,以便教師參考、設計下周的教案。
(四)結合本班實際修改:各教師領到資料后,必須根據本班學生具體情況,對教案進行修改補充,甚至再創造,力求體現一種共性和個性完美的結合。
(五)及時反饋改進:人總是在不斷反思中進步的,為了吸取經驗,總結教訓,學校要求教師一課一反思,記下課堂發生的事件,每次集體備課時首先討論交流上周教后感,必要時請有關專家解難釋疑。
集體備課不僅定時間、定地點,內容上要求不僅備單元教學設計,更要細致到每節課的教學設計;不僅要求備教材、備教法,更要備學情、備學法,要求每章節必須有主講人,同組集體研修。教研員定期深入學校備課組活動,給予指導。集體備課使每位教師在言說和行動中思考,在教學實踐中體驗和感悟,在反思評判中成長。
舉措二:教學設計突出“實”字
為了讓“實”成為教學設計的基本取向,有三點經驗:一是備課內容符合學生實際,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引導學生活潑、主動地進行新知識的探究活動;二是教案書寫實用,因人而異,講求實效;三是教學反思真實,教師只有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省、思考,教學中的疑難才能得到解決。
正像有的教師幾十年書教不好,不是水平和能力問題,而是他只用一種教學方法重復了幾十遍。有的教師只教了三年教得很好,是因為當他用第一種方法教效果不好時,他不懷疑學生教不會,而是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所以摸索第二種、第五種、第十種、第五十種……教學方法,直到找到有效的教學方法。善于批判反思的老師能夠從自己過去的經歷中學習。
老教師幫助青年教師把關,少走彎路;青年教師用自己的新思想以及對教學的熱情來感染老教師煥發教學激情,互補長短,精心設計,摒虛務實。新老教師互幫互助,可以大大提高備課與教研的實效性。
舉措三:花大力氣反復磨課
教師的專業素養集中體現在課堂,課堂教學實踐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有的老師為了上好一節公開課,要查閱大量資料,反復設計教學方案,正是有了痛苦的“磨課”經歷,才能真切感受到“好課是怎樣煉成的”,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對教學的把握以及對任教學科的認識也會在磨課過程中進步。所以有人說,上公開課是教師最好的煉爐,講的就是這樣的道理。當然相對于日常教學而言,公開課在我們的教學生活中只能占很小的一部分。更多時候,我們需要面對的是平平淡淡的“家常課”,如何在這些課上做好文章,真正做到“把每一節課都當成公開課來上”,這是我們更應認真思考的問題。要盡量多聽課、評課,校內或者校外,本學科的或者其它學科的,有經驗教師的或者青年教師的課,以及錄象課,多聽多琢磨,對自己業務的提高肯定有很大的益處。
實踐證明,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關鍵的一點是反復磨課。教師應以研究課、精品課為載體,對課堂教學進行著力打磨。
學校應通過圍繞課堂教學開展研究課活動、結合競賽促進課堂教學改進、積極承辦各級研究課等多種途徑來促進教師對課堂教學的打磨。組織骨干教師現場授課、說課,學科組長點評;組織教師參與“同說一課”;錄制各類研究課、精品課等。
研究課活動,要有明確的研究主題。確立主題后,個人先粗備,然后集體研課,之后再個人精心備課,備出個人風格,然后由一人示范上課,大家集體評議。
以精品課為磨課載體,圍繞如何上好一節課而展開,研究融入教學過程,貫穿在備課、設計、上課、評課等各個環節之中;活動方式以同伴成員的溝通、交流、討論為主;注重記錄過程中的反思,以此為有效教學的突破點。
精品課主要采用“三個階段,兩次反思”的行動模式。同一節課可以讓三位教師上三輪,每一次都有大家的集體議課,提出不足與優勢,每次上課后都有進步,也有新的問題。三位教師上完課后,最后上課的教師哪怕是最年輕的教師,他的課堂也可能是最精彩的。當然,真正的價值不在于這一節精品課,而在于這一活動讓教師切實感受到課例研究、同伴互助的魅力和意義,感受到成長的喜悅。這種研討活動集備課、講課、反思、研究為一體,引領教師善于思考,善于研究,善于總結,善于改進,在反思中創新和發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樹立以生為本的意識,在處理教材時盡可能將教材內容生活化、靜態知識動態化,并做到以下五點:仔細揣摩教材,主動駕御教材;正確區分教學內容和教材內容;深入了解學生,找準教學的起點;把握每節課教學的重點、難點和關鍵;努力挖掘教材中蘊涵的學科思想方法。
(本文在《平安校園•教師版》2009.11月號第7期“名師講壇”欄目發表。作者李春華,上海市語文特級教師、上海市嘉定區教師進修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