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能引起心血管和腦血管疾病。”首都醫(yī)科大學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長頊志敏在接受記者專訪時如是說。
頊志敏說,高血壓是一個發(fā)病率非常高的疾病,如果按照美國或者歐洲的最新標準來計算,估計我國有1.5億高血壓患者,城市多于農村,北方多于南方。北京市也有200萬到300萬人。若使血壓平均下降5至6mmHg,就可使冠心病減少16%,腦卒中減少38%。
他認為,心腦血管疾病現(xiàn)在已成為人類健康的主要殺手之一。高血壓又是心腦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前三位的危險因素之一。所以,有效控制高血壓,就能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病及其死亡。
高血壓的確診和評估
頊志敏指出,能否對高血壓進行有效治療,首先需要正確的診斷和評估。從怎樣量血壓開始,一直到排除其它一些因素,整個過程都要詳細檢查。不能因為偶然一次血壓升高,就診斷為高血壓(以非同日三次以上測量結果為準)。即使診斷出高血壓后,還要進行全面的評估。這種評估,要根據病人的狀況進行分析,到底血壓處于一種什么樣的水平,是1級、2級還是3級,是高水平還是低水平?高水平和低水平的治療原則是不一樣的,血壓處于高水平時危險性肯定大。
頊志敏認為,控制高血壓的最終目的是預防心血管病和腦血管病,減少死亡率,提高生活質量。要達到這個目標,就要評估與高血壓相關的危險因素。如果只把血壓控制好了,而忽略血脂、血糖,不注意生活方式的改善,仍吸煙、不活動,急躁易怒,心腦血管病就減少不了,控制高血壓的最終目的也達不到。還要評估高血壓已經損害了靶器官沒有,損害的程度怎樣。評估清楚之后,才能知彼知己,用藥物規(guī)范治療。
他說,經過確診和評估之后,施行治療時一定要掌握以下三點:一是目標防治,二是危險分層,三是全面控制心腦血管病危險因素,四是多種目標達到理想水平。治療時要從循證醫(yī)學的觀點出發(fā),拋棄某個人對某種藥的認同,要綜合國內外大規(guī)模的臨床試驗,匯集起來分析,確證這種藥真有效果,那種藥沒有效果,并且不能以偏概全。循證醫(yī)學的核心就是尋找真正有效的、效果好的抗高血壓藥物。
“另外,在用藥過程中,要合理地選擇目前公認的一些配方。”頊志敏說,“要盡量選擇符合高血壓治療的目標藥物,能夠綜合應用預防心腦血管病對靶器官損害的藥物。而且要求療效好副作用少,服用方便,盡量用長效藥每天服用一次的,這樣病人就不至于漏服。同時還要經濟實惠,少花錢。血壓得到有效控制之后,仍然要經常定期復查,不要稍微好一點就換藥,要根據自己的情況隨時與醫(yī)生一起調藥。定期復查時,不要忽視其它心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存在(比如高血脂、糖尿病等)以及生活方式改善了沒有。高血壓的最終控制是藥物和非藥物配合治療的結果,臨床上,許多人往往忽視了非藥物療法。”
高血壓的治療目標
“許多人認為把血壓降到正常水平就可以了,其實并不那么簡單。”頊志敏認為,高血壓的治療共有4個目標:第一個目標是要把血壓降到正常的標準。所有高血壓均應降至<140/90mmHg,
<120/80mmHg更為理想。若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或心、腦、腎等靶器官損害時,應盡量將血壓降至<130/80mmHg或達到理想水平,尤其是中青年患者。單純收縮壓(≥140mmHg/<90mmHg)也應調整至<140/90mmHg。收縮壓和脈壓增高的危險大于舒張壓升高。但這種標準不是絕對的,因為循證醫(yī)學的觀點是在不斷變化的。
頊志敏介紹說,1999年美國和世界衛(wèi)生組織以及中國相繼發(fā)布了一些最新指南,2003年5月14日,《美國醫(yī)學協(xié)會會刊》的網絡版上刊載了美國政府公布的一份高血壓推薦指導手冊,新手冊并未修改高血壓的診斷標準,即高壓超過140mmHg、低壓超過90mmHg被視為高血壓。但新手冊中對健康血壓的規(guī)定更為嚴格,今后高壓在120與140mmHg之間或低壓在80到90mmHg之間,將被視為“準高血壓”或稱為高血壓前期。制訂這一新標準的政府專家組組長、波士頓大學醫(yī)學院院長阿拉海·科巴尼安說,以前高壓120mmHg、低壓80mmHg被視為相當健康的血壓水平。但研究證明,這樣的血壓水平并不一定完全理想。
頊志敏進一步解釋,科學家們最近發(fā)現(xiàn),當高壓超過115mmHg、低壓超過75mmHg時,血液對血管的沖擊損害開始增加。相對于高壓115mmHg、低壓75mmHg而言,高壓130mmHg、低壓85mmHg的人死于心臟病的幾率要高出一倍。從不斷更新標準的趨勢看,對血壓的目標要求越來越嚴格,所有高血壓病人都應該降到140/90mmHg以下。如果是高危病人,合并糖尿病或腎臟病患者的血壓應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當然最理想的血壓還是120/80mmHg以下。血壓降到什么程度算正常,要根據病人血壓的危險程度決定。
第二個目標是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第三個目標是減少靶器官的損害,心血管、腦血管和腎臟等器官的損害是高血壓控制不好的直接原因。在降血壓過程中,要保護好靶器官。第四個目標是減少藥物毒副作用。現(xiàn)在人們都講究生活質量,把握好藥物的運用,以不影響正常生活。
用藥的最佳配方組合
頊志敏指出,國內外專家經過長期臨床應用,摸索出了許多治療高血壓的有效藥物配方,這些配方已被國際公認為最佳配方組合。其中,最好的就是ACEI類藥物,這類藥物配方是“普利”類藥物加利尿劑,國際上各個高血壓標準指南都推薦這個配方組合。凡是藥名末尾有“普利”的抗高血壓藥物就叫ACEI類藥物。比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以及其它“普利”,將其和利尿劑合用,可以優(yōu)勢互補、相得益彰。“普利”是主角,利尿劑是配角,具有1+1>2的療效,并且副作用互相抵消。還有一個優(yōu)點,有些制劑價格便宜,經濟實惠,特別適合經濟困難、沒有醫(yī)保的患者服用。例如,卡托普利25mg/次,每日三次,合用雙氫克尿塞6.25mg至12.5mg,每日一次。這類配方效果非常好,美國和歐洲的高血壓標準指南都推薦這個配方。配方中所說的利尿劑,一般選用的是氫氯噻嗪(化學名,商品名叫雙氫克尿塞)。這種藥物效果好,又很便宜。小劑量12.5毫克、25毫克就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利尿劑還可以和“地平”(CCB鈣通道拮抗劑)類如氨氯地平等抗高血壓藥物合用,即藥物名稱末尾有“地平”字樣的,如尼群地平等。這種配方也相當不錯,降壓效果也比較好。
利尿劑也可以和“沙坦”(ARB)類藥物配合,即藥物名稱末尾是“沙坦”的,如氯沙坦等。這類配伍相比ACEI類要差一些,因為ACEI類藥物與利尿劑組合的臨床有效證據最多。美國的高血壓標準指南中顯示,“普利”類藥物組合有很強的適應癥,共有6個強適應癥。比如高血壓合并心腦血管疾病,用這類組合,既可降壓,又能保護合并癥。但是,CCB類和ARB類等藥物,證據相對少了一些,只有2到3個適應癥,有待進一步研究。
利尿劑還可以同“洛爾”(β阻滯劑)類抗高血壓藥物進行組合使用,如美托洛爾等藥物,它也有減少死亡的證據。
頊志敏認為,以上幾大類組合,還可以根據病情交叉混合使用,如ACEI加CCB。常用幾種配伍如下: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或腎損害,ACEI加利尿劑/鈣拮抗劑;合并心梗后心衰,ACEI加利尿劑或加β阻滯劑;合并冠心病心絞痛,β阻滯劑加長效雙氫吡啶類鈣拮抗劑;單純收縮期高血壓,利尿劑加鈣拮抗劑;合并前列腺肥大加用α阻滯劑。小劑量利尿劑(6.25mg至12.5mg/日)可與任何類降壓藥合用,價格便宜,不必擔心對血糖、血脂的不良影響。若血壓平穩(wěn)且不太高,所有高血壓均可合用小劑量(75mg至100mg/日)阿司匹林,預防動脈硬化。
藥物和非藥物配合
“高血壓是一種與生活方式有關的病,只采用單純的藥物治療,而生活方式不改善,用藥的效果往往不是很明顯。用藥的目標沒有達到理想,心腦血管疾病也不會充分減少。所以,必須將藥物和非藥物結合起來。結合的16字方針是:戒煙限酒、合理飲食、適量運動、心理平衡。少吃,多動,減肥,控制體重。有人提出,藥物和非藥物配合治療之后,身體苗條了,是不是可以減少降壓的藥物?完全可以。”頊志敏特別強調,“但是如果需要吃藥的話,千萬不能不吃藥。非藥物療法比藥物療法更重要,要有堅強的毅力,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