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經氫氯噻嗪治療后血壓仍然較高的患者,應如何調整用藥?
一名52歲男性罹患高血壓,他不愿意首先嘗試調整生活方式。在之前三次門診就診時,均拒絕增加其他藥物。患者近期購買了一臺家用血壓監測儀,在每天服用氫氯噻嗪25 mg的情況下,休息時的平均血壓為160/100 mmHg。患者表示愿意根據治療需要而更換藥物。他唯一的其他合并癥是高脂血癥并口服瑞舒伐他汀治療。查體未見明顯異常,今天在診室的血壓是160/96 mmHg。患者曾接受繼發性高血壓評估,結果為陰性。除了繼續調整生活方式外,以下哪種藥物調整方案最適合該患者?A 增加螺內酯
B 每日20 mg呋塞米代替氫氯噻嗪
C 增加阿替洛爾
D 增加可樂定
E 增加氨氯地平
對于經氫氯噻嗪治療后血壓仍然較高的患者,應考慮給予長效鈣通道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或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滯劑等降壓藥物。美國心臟病學會和美國心臟協會2017頒布的高血壓指南建議,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10年內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風險≥10%的患者以及糖尿病或慢性腎病患者的目標血壓應<130/80 mmHg。對于沒有這些危險因素的患者(如本例患者),盡管沒有研究證實此類患者人群采用如此嚴格的目標血壓有益,但采用該降壓目標是較為合理的。因此,對于此類低風險患者,將治療目標設定為<140/90 mmHg也是合理的。無論哪種情況,該患者的血壓都高于降壓目標,需要進一步治療。對于經氫氯噻嗪治療后血壓仍然較高的患者,應考慮給予長效鈣通道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或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滯劑等降壓藥物。如阿替洛爾等β-受體阻滯劑治療高血壓的療效不佳,主要用于有心肌梗死病史或有心絞痛的患者。此外,由于β-受體阻滯劑在預防腦卒中方面的療效似乎較差,因此指南不再推薦其作為一線治療藥物。從噻嗪類利尿劑更換為袢利尿劑不太可能獲得更好的降壓效果。袢利尿劑的作用機制可能加重電解質異常。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