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此為六世班禪祝賀乾隆七十壽辰而敬獻的賀禮。記者 李韻攝/光明圖片
康熙賜五世班禪“敕封班臣額爾德尼之印”。記者 李韻攝/光明圖片
2019年12月8日下午,“須彌福壽——當扎什倫布寺遇上紫禁城”展開幕式在故宮博物院午門舉辦,拉開了紀念紫禁城建成600年系列活動的序幕。
展覽展示了珍藏于故宮博物院及扎什倫布寺的珍貴文物280件,包括藏傳佛教文物、歷代班禪大師與中央政府貢賜往來精品等。其中故宮文物203件,扎寺文物77件。這次展覽,是故宮博物院建院以來首次舉辦以歷代班禪及宮廷佛教藝術為主題的專題展覽,同時也是扎什倫布寺的文物第一次走出寺院,進入博物館,面向公眾,向世界展示歷代班禪的事跡和扎什倫布寺的文化、藝術面貌和悠久的宗教傳統。
扎什倫布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代表性寺廟,也是歷代班禪大師的駐錫地。寺內保存有大量珍貴的漢藏以及喜馬拉雅地區古代佛教藝術珍品,向世人展示著藏傳佛教文化藝術的燦爛過往和輝煌成就;“甲納拉康”珍藏的歷代皇帝冊封班禪的金印金冊、佛像敕文、皇家贈禮等文物,真實見證著西藏地區與中央政府的密切往來。
展廳里有一枚扎什倫布寺收藏的康熙帝賜五世班禪“敕封班臣額爾德尼之印”。金印為漢、滿、藏三種文字,漢文為篆書。它標志著班禪額爾德尼活佛轉世系統在宗教和政治上被中央政府認可。這枚金印上的“班臣”是“班禪”的異體字,在乾隆時期及以后,清朝官方文書中不再使用。
明清以降,隨著中央王朝與西藏關系的日益密切,藏傳佛教逐漸在清皇室得以傳播與弘揚。故宮恢宏的建筑群中原狀分布著中正殿、雨花閣、香云亭、慈寧宮大佛堂等數十處藏傳佛教殿堂,留存著數以萬計的佛教造像、唐卡法器等藏傳佛教文物精品,這些文物既有來自清宮造辦處的精良制作,也有蒙藏等地區敬獻皇室的珍貴作品,是滿蒙漢藏多元民族交流融合的結晶。
中心展柜里的一件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班禪牙龕,就是清宮內務府造辦處制作的。佛教觀念中,牙也是舍利的一種。這顆班禪牙齒究竟是幾世班禪的已不可詳考。但它與本次展覽中展出的銀質班禪像一起供奉于乾隆皇帝最為私密的養心殿西暖閣仙樓佛堂中,可見乾隆對于這件佛教圣物的重視。
扎什倫布寺不僅是佛學中心,也是一座藝術和文化中心。其官屬作坊扎什吉彩,生產的扎什琍瑪銅造像,以及大量仿尼泊爾和古代印度風格的作品,曾對乾隆時期的宮廷造像產生過較大影響。
展廳里有一座高達1.8米的彌勒菩薩立像,是18世紀扎什琍瑪造像的代表之作。造像是紅銅實心,表面打磨光滑,鎏金明亮。菩薩神情恬靜,寬肩細腰,雙腿修長,身姿挺拔。菩薩左手戴雙戒指,體現著濃郁的尼泊爾風格,展示出扎什吉彩作坊造像的特色。在西藏,如此高大的銅造像存世并不多。
展覽中專門設了一個主題“六世班禪的遺珍”。康熙曾邀請五世班禪進京,由于種種原因未果。直到1780年乾隆七十大壽時,在各方努力下,六世班禪毅然東行,率近3000人的隊伍不遠萬里來京為乾隆祝壽,后圓寂于北京,衣冠埋葬于西黃寺。六世班禪此行意義非凡,為維護清朝中央政府與西藏的關系作出了重要貢獻。他東行留下的大量文物仍完整地保存于故宮博物院,而宮廷賜品也深藏于扎什倫布寺中鮮為人知。本次展覽,首次系統展示了班禪向乾隆敬獻的賀禮、乾隆賞賜給班禪的各種禮物,以及西藏與清宮之間藝術與技術的互動。
乾隆賜六世班禪玉冊,一套十塊,青玉制成,由清宮內務府造辦處制作,藏于扎什倫布寺。乾隆四十五年,也就是乾隆七十大壽那年的8月3日,乾隆派隆福安、和珅兩位大臣將頒賜的玉冊、玉印為六世班禪送至須彌福壽之廟,并用滿、藏語宣讀了冊文。班禪跪迎祗領,并獻上如意等表示謝恩。冊文中除了追溯班禪轉世系統的源流和六世班禪朝覲的背景外,還特別提到賞賜玉冊、玉印是“特加殊禮”,玉印只用于最隆重的場合,其他奏書之類的還是用金印。
其實,自明末到清代以來至民國初年,歷代班禪大師出則為國為民奔走,退則靜修演法、著書立說,不計榮辱、不忘本色,為祖國的和平、繁榮、佛教事業的發展,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鞏固作出了卓越貢獻。
扎什倫布寺與故宮,因相融相通的藏傳佛教文化而相連,因相依相存的民族關系而相接,連接著中原文化與西藏文化,連接著中華民族的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