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豆遞進綻放兩次,成就了滋味萬般的豆腐乳。第一次綻放是從黃豆到豆腐,第二次則是從豆腐到豆腐乳,而后一次綻放更加絢麗多姿。豆腐乳可以說是化腐朽為神奇的妙品。
“冬令嚴寒之際,以黃豆所制之豆腐,切成方形小塊,置木架上霉之彌月,菌滿滌以火酒,浸以黔鹽入甕封固約半年,啟而食之,味極鮮美?!?/span>
豆腐乳的這種古老制法,在民間一直延用至今,各地小有變化。每年冬寒時節,田里農活閑下了,許多人家就開始做腐乳。量三五升黃豆,倒木桶里,頭晚用井水泡下,第二天就泡漲了。那時沒有磨漿機,得用手推著石磨慢慢磨。村里石磨只有兩口,不夠用,大家只能輪著來。石磨很沉,一般都是大人推磨,小孩提著桶,手拿勺子,往磨眼里添豆子。
添豆子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有的小孩手生,一次舀滿勺的豆子,下一次又舀幾粒豆子,不均勻;還有的拿不準水和豆的比例;下豆的時間間隔也得掌握好,手眼不靈活的話,眼看著石磨轉了很多圈了,勺子里的豆子還沒倒進磨眼。添豆子做到每次間隔均勻,下豆的量勻稱,磨出來的豆漿才細膩,濃度也合適。廳屋里站滿了來磨豆漿的人,磨盤在人力的推動下隆隆地響。天氣雖冷,推磨的卻滿頭大汗。大家不金貴氣力,見有人推累了,就接過手幫著推。
雪白的豆漿,沿著磨口汩汩地流下磨槽,散發出清新的豆腥味。豆漿磨好后,在灶上的大鍋上架好井字形的濾漿架,把豆漿舀進紗布袋里,反復多次擠壓,瀝干漿水。濾好后,大火燒鍋煮沸,接下來就是點豆漿,這一步非常重要,豆腐的老嫩全由這一步來決定。我的祖父是點豆漿的老手,經他點的豆漿做出的豆腐無不老嫩適宜,村里人這時候多會請他去點豆漿,祖父也總是樂意幫忙。
看祖父點豆漿真好看。先把煮沸的豆漿倒進大木桶里,靜止一會兒,撈去多余的泡沫,祖父一手端著調好的石膏水,一手拿瓢不斷線舀起豆漿又倒下,適時加進一點石膏水……豆漿點好,用水缸板蓋好,靜止幾分鐘,就凝結成豆腐腦了。
用勺子舀一碗白若凝脂的豆腐腦,喜甜的,加小勺紅糖水,喜辣的,加一調羹辣椒水。攪拌一下,趁熱呼啦啦吃下去,柔滑鮮嫩,味道真美。吃過豆腐腦,擺好壓豆腐的四方形框架,里面鋪好紗布,把桶里的豆腐腦舀進紗布里,壓制的豆腐不宜過厚,成型的豆腐厚約10厘米,所以做一桌豆腐(一個框架一次壓制好的豆腐量),豆腐腦不能加多。加好豆腐腦,把紗布的四角理順,壓上木板,木板上再壓兩塊十來斤重的河石。壓豆腐的時間有點長,要兩三個小時。
豆腐壓干水,成型了,用刀劃成巴掌大的小塊。我們鄉里人家, 做豆腐后常會分享給鄰舍嘗嘗,那時媽媽總叫我端著碗,一家一家送豆腐。自然,家里不時也會收到鄰里鄉親送來的豆腐。
做豆腐乳前,要準備兩把干凈的稻草,捋去稈衣,放日頭下曬過。還要找一個大的谷籮,也洗干凈,曬干。豆腐做好,就可以切塊裝籮起霉了。先在籮筐底下鋪一層稻稈,豆腐切成3厘米見方的塊,鋪在稻草上,放滿一層,又接著鋪一層稻稈,再鋪豆腐塊,依次進行,待最上面一層稻草蓋好,最后用薄膜封嚴口,就可以用繩懸掛在梁上起霉了。起霉要半個月左右。等到揭開薄膜,豆腐塊上長出一叢叢灰色的“毛”,霉就起好了。剛起好霉的豆腐味道鮮滑美味。夾幾塊,放碗里,切兩個大蒜,再撒點辣椒末,擱在飯甑上蒸熱,下飯下粥都好,離家后很久沒吃過這樣可口的東西了。
起好霉,接下來就是蘸調料——給起好霉的豆腐粘上辣椒末和鹽巴。紅辣椒先用鍋炒酥,再上石磨磨成粉,有一股濃烈沖鼻的辣香味。小時候,我很怕這股辣味,有時近前看婆婆蘸腐乳,辣味沖進喉嚨,刺痛著眼睛,難受得淚水都要流出來。
鹽巴要用那種顆粒大的粗鹽。用一個缽頭把辣椒末和鹽拌勻,腐乳放進去滾一下,身上立刻就粘上了辣椒末和鹽巴,然后放進瓦罐里。瓦罐事先要用熱水燙洗干凈,放日頭下曬干,有的還要用谷糠和辣蓼再熏一次,以便徹底殺死雜菌,這樣腐乳放進去才藏得久。瓦罐裝滿蘸好的腐乳后,加一碗茶油進去,就可封口。
故鄉的腐乳風味別致,就是因為這一碗茶油。這茶油是贛南山茶樹結的油茶果的籽經土法壓榨而成,色若黃金,泡制出的腐乳有一股子山林清氣,滋味細膩綿長。
有的人家還在罐里放些柑皮、冬瓜條、瓠子干,味道更好。腐乳在罐里浸泡三十來天就可以開罐了。封口時若在蓋子周圍抹一遍黃泥,可以保存到來年。
鄉里人家,一年到頭桌上幾乎都有一小碟鮮紅的腐乳。腐乳不容易壞,它的味道用我們鄉里話來說就是:咸咸辣辣,開胃下飯,就粥最好。
讀初中時,我寄宿在學校,周末回家帶菜帶米,所帶菜里面最多的就是腐乳。通常在學校路邊打一勺一毛錢的冬瓜湯或白菜湯,就一塊咸辣腐乳,能下四兩白米飯,夠飽。一罐豆腐乳吃完,剩下半罐子腐乳汁,這腐乳汁經時間的發酵,配料的滋味早已融入其中,鮮香開胃,是夏日拌飯拌菜的絕佳佐料。一碗白米飯,淋上一小匙醇香的腐乳汁,不用其他菜,一碗飯很快就下肚了。我們那的人家,夏天會栽一種專門吃葉子的油麥菜,葉子較一般萵苣葉色淺,柔嫩多汁,下滾水焯一下,澆上一勺腐乳汁拌勻,就是一道鮮辣爽口的下飯菜,方便省事,整個夏天都吃不厭。
腐乳也是“蘸水控”的心頭愛。許多地方的蘸水都會加上一塊腐乳,香濃豐腴,味道更富層次,鮮美程度也大大增加。腐乳蘸水,講究不同的吃法和配料。如果蘸火鍋或湯鍋,里面通常用紅油腐乳塊和煳辣椒、香菜、蔥花、花椒、花生碎等混合在一起調成糊狀,香濃鮮美;蘸燒烤,則會將紅油腐乳塊換成腐乳汁配以側耳根、蒜油、小米辣椒,因為腐乳汁有發酵的鮮美和清香,口感細膩,更容易被燒烤的食物所吸收。
我工作后,有時過年沒有假期,跟媽媽說想吃家里咸咸辣辣的腐乳。媽說,小時候吃腐乳還沒吃厭呀,家里其他的缺,就不缺這個。于是給我裝了一大罐快遞過來。經長途顛簸,收到時罐子里的許多腐乳已經不成塊。即使這樣我也一點沒有浪費,碗里舀兩匙腐乳湯,再磕兩個雞蛋,加半碗溫水,筷子打勻,大火上汽蒸,一碗腐乳湯蒸蛋幾分鐘就好了,鮮嫩咸辣,比單純的蒸蛋更具風味。
在當今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信息時代,“網紅”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之前,我們在廣安探訪民間美食時,偶然發現當地農貿市場有一個制作“紅豆腐”的小攤,因平時很難見到現場制作的場面,于是拍成小視頻,經“抖音”【一瓢花椒兩瓢海椒兩瓢鹽,毛很多,好多人都吃過的。打開抖音搜索“四川烹飪雜志”看視頻!】上傳后,沒料到幾天時間點擊量就扶搖直上,讓紅豆腐也網紅了一把。
“紅豆腐”是巴蜀民間對“腐乳”的叫法,不過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腐乳,因為制作它時會在表面包裹辣椒面、花椒面等,外表色澤紅艷,故而得名。它吃起來鮮香味濃、麻辣可口,既可當作下飯的小菜,也可用于燒菜、炒菜或蘸碟的調味等。
為何制作紅豆腐的抖音能引起這么多人圍觀,在筆者看來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制作紅豆腐的場面少見,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加快,這類民間美食的制作越來越遠離人們的生活。對于曾經見過的人是一種懷舊,對未見過的人來說,則感到十分新奇。二是這長了毛的豆腐,多少會讓人有些不可思議,其實它是豆腐在自然環境下經毛霉發酵的產物(現在也有專門的菌種售賣),由于豆腐通過發酵使其中的植物蛋白轉化為多種氨基酸,風味變得更加鮮美且更有利于人體對蛋白的吸收。三是攤主放麻辣調料的手法江湖,看起來粗獷豪放,實則熟練自如,動作如行云流水般。
紅豆腐的制作,民間一般在天氣轉涼的10月,至第二年開春前,其他月份由于氣溫偏高,極易引起豆腐變質。下面,筆者就將制作紅豆腐的方法介紹出來。
制作紅豆腐,原料有豆腐、白酒、鹽、辣椒粉、花椒粉,當然還可以加適量菜油或紅油,或者用到白菜葉、青菜葉等。
先把豆腐切成3厘米大小的塊,在過去多鋪在墊有稻草的簸箕中(也可直接鋪在竹笆上),放在陰涼(不能曬到陽光) 環境中,靜置3天到7天,讓豆腐塊表面自然長出白色的長毛(這是毛菌發酵產生的現象,見圖1)。
接下來,把長毛的豆腐塊倒盆中,先放入適量白酒,再加入適量鹽、花椒粉、辣椒粉充分拌和均勻,讓花椒面、辣椒面緊緊地粘裹在豆腐塊上邊(見圖2~6)。
注意,加入白酒能起到增香的作用,也可起到殺滅雜菌的效果。鹽、花椒粉、辣椒粉的比例約為1∶1∶4,注意一定要選上等花椒粉、辣椒粉,這樣味才夠麻辣鮮香。
把做好的紅豆腐裝在土壇里,蓋上壇蓋并摻上壇沿水靜置,讓其充分發酵并融合調料味道,即可取出食用。此外,還可在壇里澆上適量菜籽油或紅油。
△用白菜葉包的紅豆腐
在巴蜀一些地方,還有一種做法是將白菜葉、青菜葉洗凈,晾曬蔫后,再用來包裹拌好調味料的毛豆腐,然后放在壇中發酵而成。
劉早生 田三七/文、圖 Hana/編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