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圖片上方灸道堂,訂閱公眾號!
每天獲取新鮮的養生資訊
-------咨詢微信:159871518-------
灸道堂中醫研究院艾灸師表示,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是指第三腰椎橫突發生無菌性炎癥、粘連、變性及增厚等,刺激腰脊神經而引起腰臀部疼痛的綜合癥候群。又稱為“腰三橫突周圍炎”或“腰三橫突滑囊炎”。第三腰椎位于腰椎生理性前凸頂點處,是腰椎活動的中心。橫突間有橫突間韌帶,橫突末端有腹橫肌、腰背筋膜、腰大肌和腰方肌等附著其上,當腰部肌肉強力收縮時,橫突末端韌帶、肌肉、筋膜、腱膜附著處承受拉力及杠桿作用力最大,因此末端組織損傷的機會最多。本病多由第三腰椎橫突及周圍軟組織的急慢性損傷、勞損及感受風寒濕邪引起,好發于青壯年體力勞動者,男性多于女性,為臨床常見病。
本癥多因急性腰部損傷未及時處理或長期慢性勞損所致。中醫認為本病的病因包括:
(1)急性外傷:暴力扭傷后,附著于橫突末端筋肉撕裂,血溢脈外,瘀阻不通,不通則痛,而發為本病。第三腰椎為5個腰椎的活動中心,是腰椎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轉活動的樞紐,第三腰椎橫突較其他腰椎橫突長,承受應力最大,橫突上附著的肌肉、韌帶及筋膜等受到的拉力亦大,若一側腰部肌肉、韌帶和筋膜收縮或痙攣時,其同側或對側可在肌力牽拉的作用與反作用下遭受損傷,使附著在第三腰椎橫突上的肌肉、筋膜超過其承受能力而發病。
(2)慢性勞損:長期腰部活動使肌筋膜產生慢性牽拉性損傷,或因急性損傷后未能及時治療或治療不當,或因反復多次損傷,致使橫突周圍發生水腫、滲出,產生纖維變性,或形成疤痕粘連,筋膜增厚,肌肉攣縮等病理改變,致使穿過肌筋膜的血管神經束受到刺激和壓迫而產生癥狀。
(3)不良姿勢:瘦高體型、腰肌不發達之人或因長時間坐位、站立或彎腰姿勢不正確,腰部筋肉長期維持一定的姿勢,導致橫突頂端周圍筋脈瘀阻,氣血不榮筋脈而發為本病。
北京灸道堂中醫研究院艾灸師告訴你,本癥主要的臨床表現有:
(1)有腰部長期慢性勞損或扭傷史。
(2)第三腰椎橫突處疼痛,多數為單側,少數為雙側。晨起或彎腰時疼痛加重,久坐直起困難,有時向下肢放射至膝部。
(3)疼痛多呈持續性,可波及股后、膝下及股內側肌等處,有的放射到膝部。
(4)腰部旋轉或前屈時疼痛加劇,勞累后明顯加重,稍微活動后疼痛可緩解。
(5)第三腰椎橫突末端壓痛明顯,可觸及一纖維化的軟組織硬結,腰部俯仰轉側活動受限。
(6)X線攝片可有第三腰椎橫突過長。
(7)直腿抬高試驗可為陽性,但加強試驗為陰性。
艾灸加拔罐治療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
治療方法 患者俯臥,局部皮膚常規消毒。用2~3寸的針灸針,分別從第三腰椎橫突端末端的阿是穴進針,沿著橫突上、下緣向脊椎方向各針一針,使針體與皮膚成15~35度角,進針后行較大幅度的提插捻轉,使患部出現較強烈的針感;用2.5寸的針在腎俞、委中直刺2寸左右,針感均為局部脹痛;在留針過程中,將艾絨搓成一團,裹在針柄上點燃,通過針體將熱力傳入穴位。留針30分鐘。其間須注意防止艾火脫落燙傷皮膚。起針后在阿是穴拔火罐,留罐5~10分鐘,1次/d,6d為1療程。
溫馨提示:北京灸道堂中醫研究院艾灸師表示,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是臨床常見病,屬中醫“腰痛”范疇,病機為氣血阻滯、不通則痛,治以活血祛瘀止痛。本癥好發于從事體力勞動的青壯年,多有腰部外傷史或勞損史。由于第三腰椎橫突較長,與腰背筋膜的深層接觸更為緊密而且活動范圍廣泛,因此第三腰椎橫突上附著的肌肉容易發生牽拉損傷;與第三腰椎橫突接觸緊密的腰背筋膜亦易被磨擦或牽拉而致損傷。
鄭重聲明:內容選自《中國灸法大全》(北京灸道堂中醫研究院 主編)如需轉載,請聯系告知,取得同意后,方能轉載,否則將保留追究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