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示:點擊上方'眾籌觀察'↑免費訂閱
如今,互聯網金融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十八大五中全會更是首次把互聯網金融納入“五年規劃”,互聯網金融正式升級為國家戰略。而近年來,眾籌模式在調動民間資本方面貢獻重要的力量,也使得其地位逐漸與網絡化的傳統金融業務、P2P網貸、第三方支付、大數據金融、互聯網保險等多個領域等量齊觀。
然而,眾籌模式持續升溫的背后,眾籌行業所出現的諸多問題也不斷刺激著投資人的神經。投資者因為缺乏投資經驗,蒙受直接經濟損失的情況更是屢見不鮮。那么,在股權眾籌投資行為當中,“菜鳥”投資人該如何保證自己的資金安全,降低損失的風險呢?今天,筆者總結了以下三個要點:
股權眾籌熱度之所以不斷增加,歸根到底是因為眾籌行為本身對于創業者和投資者來說是一種雙贏行為。對于創業者來說,通過股權眾籌能夠獲得項目的啟動資金;而對于創業者來說則是一種“購買原始股”的行為。正因如此,股權眾籌相較于輕眾籌、產品眾籌等其他眾籌方式所要投入的資金要多出不少。
由于“原始股”最終能夠翻成百上千倍的吸引力過于誘惑,因此著名的投資機構、天使投資人等都樂意揮舞著大把的鈔票進入股權眾籌領域。不過同時也讓個別投資散戶將自己的大量積蓄投入到某個項目最終慘敗收場的情況。在這里,筆者需要提醒各位投資人的是,股權眾籌屬于不保本的投資行為。相關統計數據顯示,股權眾籌項目的失敗率在80%以上!也就是說,對于個人投資者而言,投資比例最多不應該超過個人資產的20%才較為合適。
要知道,項目讓在眾籌平臺上進行融資,需要對該平臺的注冊用戶提供包括項目市場定位、創意細節、關鍵產品、分析報告、商標等關鍵信息。這樣一來,就很難確保項目信息不會被剽竊,甚至將項目“換湯不換藥”地放到另外一個平臺上進行融資。而由此引發的糾紛,受害的往往是投資人。
實際上,對于項目方的知識產權問題應該屬于眾籌平臺的盡職調查內容之一。但對于投資人來說,所投項目的知識產權直接影響自己的資金安全,所以也不得不多留個心眼,以免因為平臺方的盡職調查能力不足讓自己蒙受損失。
對于眾籌平臺而言,如何建立有效的投后管理機制或者生態圈,是平臺是否能夠吸引優質項目以及充足投資人的主要考量標準之一。目前,行業內較有影響力的知名平臺如京東東家、螞蟻達客、36氪股權投資等有著自己的產業鏈條、孵化器或完整的生態圈。可以預見的是,隨著股權眾籌行業“馬太效應”和“洗牌效果”的作用下,有效的投后管理將會逐漸成為個眾籌平臺能否持續生存的關鍵所在。
而對于投資者而言,融資方的信息披露是關注所投資金流向的重中之重。流水對賬信息不匹配、財務信息公開透明度低、郵件發送不及時等情況,都有可能是融資方對眾籌資金使用不當或者挪作他用所造成的。
從以往的案例來看,眾籌投資人應該簡歷股東聯系網絡群、成立股東代表,不定期地對項目資金使用情況進行了解等做法可以降低一些投資風險。不過在實踐當中,由于股權眾籌項目的融資渠道主要集中在線上,項目投資人年齡、投資理念、理財觀念、收入情況、地域等方面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差異,也造成了股東們在資金管理上達成一致意見。因此,普通個人投資者應該盡量選擇熟悉的領域進行投資,選擇較可靠的渠道接觸項目,將平臺的穩固性和長期運行保障機制納入考量范圍。
來源:眾籌之家
版權聲明:本公眾號致力于好文推送,版權屬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系,或無法查實原作者姓名,在這里對你們表示深深的敬意。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留言聯系我們。
財經記者,發力關注國內外互聯網股權眾籌最新動態。項目眾籌、分享投資機會、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