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索引
最高院《重慶市渝萬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都勻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二審民事判決書》,案號(2018)最高法民終152號,審判長張純,裁判日期二〇一八年五月三日。
二、案情簡介
發包方:都勻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都勻經開區管委會)
承包方:重慶市渝萬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渝萬公司)
案涉工程土地整理的BT項目,未經招標承發包雙方簽訂了合同,一審認定合同無效。合同約定結算包干價為40萬元/畝,承包方實際完成了872.7畝土地。發包方都勻經開區管委會主張按照施工方實際完成的工程量(區分挖方量和填方量)套用相關定額結算。承包方主張按照合同約定40萬元/畝進行結算。
爭議焦點:案涉BT項目應當如何結算?
三、最高院裁判摘要
(一)關于本案工程價款應如何計算的問題。
都勻經開區管委會上訴主張,案涉合同被認定為無效后,因案涉工程未經竣工驗收,不應再按照合同約定的40萬元/畝計算工程款,也不應將872.7畝認定為計算渝萬公司工程量所涉及的土地面積,而是應按照渝萬公司實際完成的工程量據實結算。本院認為,案涉《向山要地BT合同》《向山要地補充協議》因違反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應被認定為無效。案涉工程雖未經竣工驗收,但首先,都勻經開區管委會已與碧桂園公司簽訂《碧桂園都勻項目投資開發協議書》,案涉地塊也已由黔南碧桂園公司部分取得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并實施了房屋開發建設,故一審認定案涉工程已被實際使用并無不妥。本院對該項認定予以確認。在此基礎上,渝萬公司請求按照《向山要地補充協議》約定的開發成本價計算本案工程價款,一審參照《建工合同司法解釋》第二條“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無效,但建設工程經竣工驗收合格,承包人請求參照合同約定支付工程價款的,應予支持”的規定支持該請求,亦無不妥。其次,從《向山要地補充協議》中“根據項目實施前期評估并結合各項因素確定本項目開發成本為40萬元/畝”的約定內容看,該條款可以認定為是結算和清理條款,而《工程預算書》作為《向山要地補充協議》的附件,是雙方約定包干價的基礎,亦應視為結算或清算條款的依據。故一審將《工程預算書》作為認定本案工程價款的依據,本院予以維持。
關于已完工程量的認定,都勻經開區管委會主張一〇四地質大隊出具的《測繪報告》中指明的“計算范圍總面積為581847.8平方米(872.7畝)”不能等同于渝萬公司已完成的工程量。本院認為,因《向山要地補充協議》并未對完成平整土地的標準和類型作出要求,未區分挖方量、填方量等方法計算工程款。且雙方對《測繪報告》無異議,其中雖區分了挖方量和填方量的面積,但從“平整場地土石方量計算范圍總面積為581847.8平方米(872.7畝)”的表述看,認定渝萬公司實際整治了土地872.7畝,并無不當。都勻經開區管委會上訴主張應區分土石方比例,按定額計算工程量,缺乏合同依據。綜上,一審有關渝萬公司已完工程量以及工程價款的認定,亦無不妥。
另,《向山要地補充協議》對40萬元/畝包干價中包含的渝萬公司應履行的義務有明確約定。其中對渝萬公司尚未完成的義務,雙方無異議。此基礎上,一審從工程價款中扣減了渝萬公司未完成義務部分的費用,實體處理亦適當。
(二)案涉工程款利息標準及計算方式應如何確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第三條的規定,案涉工程屬于應當招標的工程。因未經過招標投標程序,案涉《向山要地BT合同》《向山要地補充協議》無效,責任主要應由應當招標而未招標的都勻經開區管委會承擔。故都勻經開區管委會作為過錯一方應當按照《合同法》第五十八條規定,向渝萬公司支付工程款,并賠償渝萬公司因此遭受到的資金占用損失。都勻經開區管委會認為,根據《建工合同司法解釋》第十七條“當事人對欠付工程價款利息計付標準有約定的,按照約定處理;沒有約定的,按照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同期同類貸款利率計息”的規定,雙方對工程價款利息沒有約定,因此不應當按照月利率1%的標準向渝萬公司支付資金占用損失。本院認為,如前所述,本案系BT項目,是由渝萬公司作為投資人對案涉工程進行投資建設,在工程建設完成后,享有請求回購、溢價分成等投資利益,與普通的建設工程施工合同中欠付工程款情形不完全相同。因都勻經開區管委會未履行招標義務致使合同無效,加之都勻經開區管委會遲延支付工程款,客觀上造成渝萬公司的資金投入被長期占用,此種資金占用損失,應當由過錯方予以賠償。對此,一審認定由都勻經開區管委會在欠付工程款的范圍內,根據實際占用時間,按照月利率1%向渝萬公司支付資金占用損失。符合《合同法》第五十八條的規定。也符合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
(三)關于渝萬公司主張6235萬元資金占用損失應否支持的問題。
渝萬公司主張該筆款雖是其依照合同約定支付給都勻經開區管委會用于支付拆遷安置款的投資款,其以借款方式收回,都勻經開區管委會應承擔占用該筆款項期間的資金占用費。本院認為,首先,關于該筆款項的性質,根據《向山要地補充協議》中有關乙方(渝萬公司)義務的相關約定,該筆款項系渝萬公司投入的前期工作經費,屬于渝萬公司履行合同義務的行為。渝萬公司主張該筆款項是借款性質,依據不足。其次,雙方并未在合同中就前期工作經費的資金占用費作出約定。再次,雖然一審中都勻經開區管委會認可該筆款不屬于已支付的工程款,但該6235萬元既然屬于渝萬公司履行合同義務的行為,一審以40萬元/畝的包干價認定開發成本是綜合考慮了渝萬公司前期投入等因素的,本案在此情況下,渝萬公司再行主張該筆前期投入的資金占用費,本院不予支持。
四、啟示與總結
BT模式為建設--移交,而本案BT合同包括“融資+設計+施工”三塊,發生糾紛是否適用最高院關于建工司法解釋,實踐中往往存在爭議。主張不能的適用的理由是BT合同并非是建設工程施工合同。本案處理時適用最高建工司法第一條關于未招標合同無效的規定,第二條關于合同無效參照合同約定結算價款的規定,第十三條未經竣工驗收擅自使用的規定,第十七條第十八條關于欠款利息的規定等。最高院二審時也予以肯定。本案為今后BT項目發生糾紛如何使用法律作了很好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