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審判實務由逯獻旭律師主編,旨在分享審判實務中難點、疑點、權威解讀及公眾普法等,歡迎訂閱。
羅揚非法處置查封的財產案《事審判參考》指導案例第428號
裁判摘要:沒有非法占有目的,單純騙用他人財物的行為不構成合同詐騙罪。區分非法處置查封、扣抑、凍結的財產罪與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的關鍵就在于行為人是否具有拒不執行法院裁判的目的。
(一)沒有非法占有目的,單純騙用他人財物的行為不構成合同詐騙罪
根據《刑法》第224條的規定,合同詐騙罪在主觀方面以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為構成要件。因此,對于行為人在主觀上并無非法占有對方當事人財物的目的,而是為了非法占用他人錢款,雖然在客觀上以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手段騙得他人財物,也不能認定其行為構成合同詐騙罪,如果構成其他犯罪的則以其他罪名論處。
非法占有目的應是指永久性地非法掌握、控制他人財物的意圖。司法實踐中,合同詐騙罪中行為人的非法占有意圖在具體形成的時間、故意內容上表現形式多樣,因而在司法實踐中具體判斷時要緊密結合案情,應當堅持主客觀相一致的原則進行把握,既不能僅憑被告人的供述定案,也不能僅以被告人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有欺詐行為或一旦發生財物不能歸還的結果就推定被告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認定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還應注意從以下方面進行綜合判斷:1、行為人有無履行合同的實際能力。2、行為人是否有積極的履約行為。3、標的物的處置情況。4、行為人在違約后有無承擔責任的表現。
(二)關于非法處置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罪與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的界限
區分非法處置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罪與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的關鍵就在于行為人是否具有拒不執行法院裁判的目的。因為從構成要件上看,非法處置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罪不要求特殊目的,而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則必須具有拒不執行法院裁判的目的。因此,如果在執行程序中負有執行生效裁判義務的人實施了此種行為,但并沒有拒不執行法院生效裁判目的的,應當以非法處置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罪定罪;反之,如果行為人具有拒不執行法院生效裁判目的,因為該行為系作為拒不執行法院裁判的手段實施的,兩罪法定刑相同,以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定罪更為適當。
(三)非法處置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罪既遂的認定
在本案中,被告人羅揚雖然已與買方郭某簽訂了購房合同并收取了預付款,但未能如期將房屋交給買方郭某,而且由于房屋已被法院查封而不可能辦理產權過戶。由此產生的問題是:羅揚的行為是否屬于犯罪未遂?
根據《刑法》第314條的規定,非法處置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罪屬于情節犯。關于情節犯是署存在犯罪未遂的問題,目前理論界對此看法不一。我們認為,我國《刑法》中的情節犯包括行為犯、結果犯、危險犯等類型,故對于情節犯是否存在未遂的問題不能一概而論,而要具體看案件所屬的犯罪類型,然后根據《刑法》條文規定的既遂標準來判斷。從《刑法》的規定看,非法處置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罪屬于行為犯,其既遂應以行為人是否實行了非法處置有關財產這一法定構成要件行為為標準。本案中被告人羅揚已經與買方郭某簽訂了房屋買賣合同,并且收取了預付款,其行為已經齊備非法處置查封的財產罪的全部構成要件,應當認定為犯罪既遂。當然,同其他行為犯在實行行為未達到一定程度時仍屬未遂一樣,本罪同樣存在犯罪未遂形態。以本案為例,如果羅揚在與買方進行洽談階段即案發,尚未簽訂房屋買賣合同,對其非法處置的行為則應認定為未遂。
—《刑事審判參考》2007年第1集(總第54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