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論證、舉例論證)智慧也不能離開學問 無學問的智慧,是浮光,是肥皂泡,浮光掠影,瞬起瞬滅。從學問中產生出來的智慧,是探照燈,是珍珠泉的泉水,最靠得住,最為清澈,最可寶貴。(對比論證、比喻論證)需要以智慧去籠罩學問、透視學問、運用學問 (比喻論證)〈教后小記〉庖丁解牛——《莊子·養生主》[原文]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文惠君曰:“嘻,善哉! 技盍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隙,道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莊子·養生主》)[ 譯文]梁惠王看到庖丁正在分割一頭牛,但見他手起刀落,既快又好,連聲夸獎他的好技術。庖丁答道:“我所以能干得這樣,主要是因為我已經熟悉了牛的全部生理結構。開始,我眼中看到的,都是一頭一頭全牛;現在,我看到的卻沒有一頭全牛了。哪里是關節?哪里有經絡?從哪里下刀?需要用多大的力?全都心中有數。因此,我這把刀雖然已經用了十九年,解剖了幾千頭牛。但是還同新刀一樣鋒利。。”梁惠王說:“好呀!我從庖丁這番話里,學到了養生的大道理。”[簡析]故事告訴我們:做任何一種工作,都應該摸清楚規律。只有掌握了客觀規律,才能把工作做好。庖丁因為熟悉了牛的生理結構,摸清了解牛的規律,所以殺起牛來得心應手。要認識客觀規律,又必須有一個實踐過程,如果不動手解牛,就永遠不能了解牛的生理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