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快速地了解一本書是講什么的,有兩種最直接有效又最節約時間的方法,一是讀該書作者的序言,二是讀該書開頭和結尾部分的內容。
孔子沒有為《論語》作序,他也不可能為《論語》作序。那么來看這部書的開頭一句和結尾一句,就能了解《論語》這部書究竟是講什么的,是一部什么樣的書,以及孔子希望他的學生和世人讀了這部書之后成為什么樣的人。
《學而篇》開篇第一句大家耳熟能詳,幾乎在中國上過小學的人,張口都能背出這一句。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有三個關鍵詞,第一個是“學”,第二個是“朋”,第三個是“慍”。
先來說第一個“學”。學什么?有三層含義,一是學習自己所不知道的新知識,二是學會在這社會上的生存與處世之道,三是去積極探求未來的未知。學習新知識,是學習的最初級層次;學會在社會上的生存與處世之道,是學習的最基本要求;而保持人生積極進取的心態,不斷地自我完善與追求,去積極探求未來的未知,是一個社會人應有的責任與擔當,這才是學習的最高境界。
第二個是“朋”。同門、同師為朋,同志為友。一看這個詞,不用問就知道落腳點是講人際交往的,講要怎么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
第三個是“慍”。慍是自己內心的情緒,引申為如何堅守自己內心的道德操守與信仰,以及如何更好地調節自己的處世心態。
《論語》開篇第一句,孔子就告訴我們,這是一部講如何學習、講人際關系和道德操守的書。那么,孔子希望學生和世人讀了這部書后,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呢?
來看最后一篇《堯曰篇》的最后一句。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這句話也有三個關鍵詞,分別是“知命”、“知禮”和“知人”。
把這句話翻譯成白話,孔子說:“不懂得遵循天地自然的規律,就不能成為君子;不知道遵守禮儀制度,就不能在社會上立身處世;不能明辨他人的言語是非,就無法了解別人。”
什么是命?孔子所說的命,就是天命,即天的命令、天的綱領,是萬事萬物的自然規律。“知命”就是要懂得遵循天地自然以及萬事萬物的規律。
古代的禮不只是禮儀,也不是現在所指的禮貌,而是包括了社會法律、規范和禮制等方方面面內容。用現在的話說,古代的禮制大概等同于現代法律制度。“知禮”就是要懂得遵守社會的法律法規和禮儀制度。
“知人”包含的內容就廣泛了,最少有兩層含義,一是要自智,即要讓自己成為有智慧的人;二是要能知人,即要學會了解和體察他人。因此,“知人”的核心內容是要懂得在與人際交往中,保持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
總結一下,《論語》從“學而”開始,到“三知”結束,人生的意義在于不斷地學習,要學會知命、知禮和知言,成為具有君子那樣完美人格的人。這是孔子對自己的要求,也是他對學生和世人寄予的厚望。
二0一九年四月九日于書院
備注:本文于2019年4月19日發表于《梅州日報》讀書版“思辨讀四書五經”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