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宮__埃爾米塔日博物館,是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與巴黎的羅浮宮、倫敦的大英博物館、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并稱世界四大博物館。
冬宮__埃爾米塔日博物館(以下稱:冬宮),又名隱士蘆博物館,位于圣彼得堡的涅瓦河邊,共有6座主要建筑:冬宮、小埃爾米塔日、舊埃爾米塔日、埃爾米塔日劇院、冬宮儲備庫、新埃爾米塔日,占地面積約9萬平方米。該館最早是葉卡捷琳娜二世女皇的私人宮邸。
寬闊的皇宮廣場中央,豎立著亞歷山大紀念柱。
亞歷山大紀念柱高達47.5米,于1834年由蒙費朗設計。圓柱得名于亞歷山大一世,是為了紀念俄國在1812年戰勝拿破侖而建。紅色整體花崗巖圓柱(直徑4米高47.5米重600噸)青銅基座四面是裝飾浮雕,以寓言故事的方式描繪著歡慶勝利的場面。
柱尖頂上是一尊手持十字架腳踩毒蛇的天使(據說天使為亞歷山大一世的面孔)雕像。
紀念柱圍欄鑄有雙頭鷹。雙頭金鷹象征著俄羅斯是一個地跨亞歐兩大洲的國家,雄視東西兩邊;
圍欄角邊有似花環的雕刻;
廣場的南面是舊總參謀部大樓,大樓的東西兩翼與冬宮一起環抱著皇宮廣場。
大樓圓拱門上是“勝利女神驅駕戰車”的青銅雕塑,這也是為了紀念反抗拿破侖戰爭的勝利而建造的。
從冬宮前的皇宮廣場西望,金圓頂的是伊薩基輔大教堂;
右前是彼得保羅大教堂;
亞歷山大紀念柱和伊薩基輔大教堂及彼得保羅大教堂相呼相應;
廣場上可以隨意席地而坐,看景、看人、曬太陽;
該館最早是葉卡捷琳娜二世女皇的私人宮邸。由法國建筑師讓·巴蒂斯特·瓦林·德·拉·莫斯Jean-Baptiste Vallinde la Mothe設計),該博物館由此得名。
1764年在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宮廷收藏從柏林購進倫勃朗、魯本斯等人的250幅繪畫存放在冬宮新建的側翼“艾爾米塔什”基礎上建立,1852年起對外開放。
冬宮初建于1754至1762年間,1837年被大火焚毀,1838至1839年間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再次遭到破壞,戰后被精心修復。宮殿共有三層,長約230米,寬140米,高22米,成封閉式長方形,占地9萬平方米,建筑面積超過4.6萬平方米。
1922年,國立冬宮博物館與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合為一體,稱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蘇聯衛國戰爭初期,該館為確保藏品安全,曾將111.8萬件藏品運往后方的斯維爾德洛夫斯克(今葉卡捷琳堡)保存,其余藏品都被嚴密封存在館地下室內,直至戰爭結束,運往后方的藏品才返回原地。
南面(正門)向冬宮廣場的一面,中央稍突出,有三道拱形鐵門,
冬宮鑲金的大理石石柱和雙頭金鷹鐵門;
兩側各有門廳;
廣場上精致的馬車,似乎帶給游客葉卡捷琳娜女皇時期的遐想;
偶見廣場這小車,巡邏車?代步車?
廣場上的“大兵”;
冬宮呈封閉式長方體建筑群,我們將從面臨涅瓦河的大門進入;
中文介紹圖,我們要在“皇宮河畔路”進入;
冬宮的四面各具特色,但內部設計和裝飾風格則嚴格統一。四角形的建筑宮殿里面都有內院;
拐角處的小商販;
美麗的冬宮與商販共存;
與鴿子和平共處;
鴿子與麻雀相安共食;
冬宮的西面,面向海軍指揮部;
海軍指揮部;
中間的綠蔭地帶、噴水池;
沒有一本正經的兵士;
走過側面,向涅瓦河方向前去;
側面的門庭;
路上偶遇者,走過的游客紛紛猜測真人?假人?
西側盡頭,橫向就是“皇宮河畔路”了;
這是面向涅瓦河的一面,冬宮建筑群組成布局協調、氣勢雄偉,是圣彼得堡重要名勝之一。
前面就是冬宮橋,又名宮廷橋,是圣彼得堡涅瓦河上的開啟式橋梁,北部連接瓦西里島,南面連接冬宮濱河路,通往冬宮廣場,全長260.1米,寬27.8米。這座橋橋身低平,然而卻在夜間打開,便于過往的船舶通行,雖夜間城市各部分間無法徒步旅行而有所不便,但緩緩打開升起,燈火璀璨的冬宮橋仍是圣彼得堡的一道美麗風景,也是城市的標志之一。
涅瓦河對岸的金頂;
那金頂應該是圣彼得堡的“彼得要塞”;
路邊的警車;
冬宮參觀券;
入口門廳處的“告示”;
安檢、檢票;
為方便了解冬宮的地理位置,網上下載了一張鳥瞰圖,這樣一看,一目了然。
圍著冬宮繞了一圈,休息片刻,好好欣賞內在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