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位實習律師立案紀實
這是一篇真實而又非常有價值的
律師
實務文章。作者文筆細膩,樸素感人。它講述的是
一位實習律師立案的故事,
不僅真實完整地交代了立案的律師實務,
而且描述了作者的心理
感受。
她所遇見的困惑也正是多少實習律師所遇到的,
她的感受,
也正是多少實習律師所感
受的。
若就立案中的尷尬而言,
豈止是實習律師,
即便是所謂的資深律師,
也難免犯同樣的
錯誤,
那些幾乎脫離立案小事的
“
大律師
”
們,
更是不知道當今法院是如何立案了,
至少不太
了解具體的細節,
但這并不成為實習律師為自己開脫的理由。
當然,
網主刊登此文的另一個
緣由,
是想告知世人,哪一行都有哪一行的苦和煩,即便是人以為風光無限的律師,尤其是
年輕人剛上路,壓力大,實不易。然,現實就是這樣,沒有超人的勤奮和細節關注,確切說
是超人的智慧,成長的道路必然是曲折的。是為記。
“
三番兩次
”
始方成
——
一位實習律師
的立案紀實從法院的角度來看,
立案是一個案件進入司法程序的起始。
從作為委托人的代理
人的律師的角度來看,向法院提請立案則已經是在對整個案件有了最基礎的判斷、分析后,
經過了相當長時間的準備后的行為。
律師要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
分析涉訴糾紛的爭議類型、
合理篩選整合證據材料、
按照法院立案要求準備完整的起訴材料。
立案庭通過對當事人或其
代理人提交的立案材料的審查,決定是否受理案件。
向法院提請立案時須提交下列材料
(一)起訴狀起訴狀應記明下列事項:
1.
當事人的姓名、
性別、
年齡、
民族、
職業、
工作單位和住所,
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
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的姓名、職務;
2.
訴訟請求和所根據的事實理由;
3.
證據和證據來源、證人姓名和住所。
起訴狀應按被告人數提交副本。
(二)原被告身份證明
1.
原被告是自然人的,應提交身份證復印件;
2.
原被告告系法人或其他組織的,
應提交法人營業執照或機構代碼本、
法定代表人身份證明
(可從該法人或組織登記注冊的工商行政管理機構獲得);
3.
委托代表人
(如律師)
代為起訴的,
除提交上述身份證明外,
還必須同時提交授權委托書。
(三)證據材料包括:與案件有關的票據、信函、文件、證書、證明、合同、鑒定結論、
借據、字據等。案件開庭時會要求出示證據原件,立案時可以只提交證據的復印件。
法院對上述材料審查無誤后,由當事人或委托代理的律師填寫
“
送達回證
”
和
“
送達地址
確認書
”
。預先填寫完畢
“
送達回證
”
的目的是為了簡化日后送達訴訟文件時的手續,而填寫
“
送達地址確認書
”
的目的則在于為法院日后送達訴訟
文書
提供經當事人或其代理人確認的
地址,法院日后將按照此地址派送訴訟文書。
法院受理案件后會向當事人或代理律師出具
“
案件受理通知書
”
,
通知書除載明案件已依
法受理外,
更重要的是明確規定了該例案件應當由原告方預交的訴訟費用及繳費期限。
訴訟
費應當在立案之日起
7
日內向法院繳付,逾期不付的,法院將按撤訴處理。一般而言,若
當事人自己立案或律師與當事人共同前往立案的,
訴訟費當場就會繳清,
若由律師代理立案
的,則律師必須將該立案通知書盡快地交委托人,并告知逾期交付訴訟費的后果。
2
以上是向法院提請立案的所需的材料和基本程序。
這些看起來簡單,
但其實是非常考驗
律師的細致程度的。提交的訴訟材料不滿足立案條件時,法院會
“
無情
”
地拒絕受理。
一般而言,
法院對當事人自己提交的訴訟材料欠缺的情況比較寬容,
會耐心地告知當事
人應如何準備相關必須的材料,
甚至很耐心地指導當事人如何書寫起訴書、
如何填寫制作證
據目錄。
但對于有著專業
法律
知識的律師而言,
因欠缺立案所需的材料而被法院拒絕受理則
是非常
“
難堪
”
的。
因為,
律師原本就有著緊湊的日程安排,
如果因為缺少某一立案材料甚或
立案材料制作上本身有問題而不得不補充準備、
重新返工,
最直接的影響無疑是大大增加了
律師的工作量,
耗費了大量寶貴的時間。
其次,盡管律師無疑能把握好訴訟程序,
在有效的
時限內重新提起訴訟,
但這種
“
延誤
”
的行為對
委托律師
的當事人而言無疑是一種
“
折磨
”
,
從
而間接影響當事人對律師的信賴。
而對于法院而言,
面對律師準備工作的失誤,
他們無需花
費
“
口舌
”
解釋,直接
“
打回去
”
便了。雖然
“
不言
”
,但這對律師而言顯然是非常有失顏面的。
因此,妥善準備好充分的立案材料,爭取
“
一次性成功
”
對律師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可是,作為第一次接受這項
“
任務
”
的實習律師的我,卻在接連的兩次立案中遭遇了
“
三
番兩次
”
方成功的尷尬。為這
“
三番兩次
”
的立案,我疲于奔波于事務所、法院和當事人單位
三處的路途中,真正感受到了看似簡單而做起來不簡單的提請立案程序。
兩個案件均為借款糾紛,
我方委托人均為原告,
一個委托人為銀行,
另一委托人為普通
的企業法人,
分別在兩個法院管轄。
為簡易起見,
兩個案件分別簡稱為
“
銀行案
”
和
“
企業案
”
。
先是為
“
銀行案
”
提請立案。
這是我第一次走進人
民法
院的立案大廳。
當我把厚厚的材料遞給法官時,
這位法官簡要
翻閱了一下起訴狀確定案件類型,粗略翻了翻厚厚的證據材料,然后,他疑惑地問我:
“
被
告單位的營業執照復印件呢?
”
見我
“
無辜
”
地看著他,問道:
“
你是實習律師吧?
”
然后耐心
地告訴我:
“
起訴時必須向法院遞交能夠證明原被告雙方身份的證明材料,否則法院怎么能
確定到底是誰告誰,
你所告到對象又是否是確實存在的?你這里有原告銀行的營業執照復印
件,但是沒有被告的。你們的委托人是銀行,
銀行肯定有被告營業執照復印件的,
你直接回
去向銀行要就行了。
”
我唯有點頭諾諾。
這就是我第一次提請立案所犯的最低級錯誤。雖然后來立案法官緩言道:
“
你第一次做
出錯了沒關系,下次要注意了。
”
但這種錯誤根本就不應是一個法律工作者應該犯的,如果
不知道立案應該提交哪些材料就應該提前通過各種方式事先了解。
從法院的角度來看,
無論
你攜帶了多重多厚的證據材料,
缺乏最基本的起訴材料是不可能為你
“
先立案后補齊
”
的,
甚
至可以說,僅從立案階段而言,證據材料的重要性反而處于比較次要的地位。
出了立案庭后,
我立即前往委托銀行處獲得所需材料。
但是事后我再回顧這個問題時才
發現,
其實在我方提供的證據材料中已經包含了被告的營業執照及其法定代表人身份證的復
印件,
當時只需在法院附近將該兩份材料復印一下就可以滿足最初的要求了。
正是由于自己
對立案最基本的條件都沒有弄清楚,
經法官
“
建議
”
后完全喪失了自己的判斷,
連自己參與準
備的證據材料都拋之腦后了。
3
第二天,同是昨天那位法官為我審查。審查完畢,沒有發現
“
問題
”
。正當我準備舒口氣
的時候,法官突然指出:
“
原告營業執照上的名稱和公章的名稱不一致啊?是不是這家銀行
原來是有限公司,后來改成股份公司了?怎么公章還是用以前的呢?
”
我一看,果真如此。
這又是什么狀況?立案法官似乎看出了我的迷惑,
主動致電銀行方面了解情況。
結果,
果如
法官所言,
改制后該銀行從有限公司并更為股份公司,
也就是說現在是以股份公司的名義對
外營業,
只是習慣上同時也還在使用原名稱,
因此也沒有告知律師關于名稱變更的情況。
銀
行方面當時出具加蓋公章的營業執照時也完全忽視了這個問題。
我陷入了兩難,
如果要按照變更后的名稱起訴,
則意味著我們花費這么長時間準備的所
有起訴材料都要重新做過,
并重新加蓋公章;
同時也意味著這兩天來奔波于事務所、
銀行和
法院的時間和精力全都白費了。
另一方面,
法官的說法也有道理,
雖然我們可以讓銀行方面
直接傳真一份變更前的營業執照復印件,
以使所有材料中形式上一致,
但是,
正如法官所言,
形式上一致后,立案庭可以通過,但日后案件轉移到辦案法官處還是可能會挑出這個問題,
日后同樣有補正的麻煩。
為避免以后可能的麻煩,
就必須在立案之時就確保不存在任何問題。
于是我立即電話銀
行處,
告訴他們我現在立即回事務所將所有材料重新做過,
并請銀行方準備好需要由他們提
供的材料以及公章,雙方通力合作,盡快重新提請立案。
第二次立案失敗的原因雖然主要在銀行方,
但無疑,
對細節處不仔細也我工作上的失誤。
不然若能在立案法官發現問題之前就發現這個問題,
就完全可以更及時、
主動地修正,
而不
致白費了大量大時間、精力。
第三次來到立案庭,
“
銀行案
”
終于被法院審核通過并受理了。從法官手中接到
“
案件受
理通知書
”
、
“
民事訴訟舉證須知
”
和
“
訴訟風險告知書
”
的那一刻,有種來之不易的感慨。
有了
“
銀行案
”
的教訓,在提請
“
企業案
”
立案之前,我做了非常充分的準備。這兩個案件
都有同時申請財產保全的內容,
與銀行為原告的訴訟不同,
普通企業為原告申請財產保全時
法院都會要求企業提供擔保,
每個法院對財產保全擔保都要求又多有差異。
為避免再次出現
立案不成的窘境,在準備保全材料時我還特地打電話至法院詳細詢問了擔保所需的材料。
誰知這樣的
“
完全準備
”
下,仍然還是被
“
打回來
”
了,理由有二:
企業間借款糾紛的案件還需要提供原告確實已向被告支付了借款金額的憑據,
比如說如
果款項經銀行轉帳時的銀行轉帳單。
另外,
訴訟保全擔保提供的材料不充分。
除了第三方同
意承保的承諾書、第三方單位的身份證明
(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復印件)
外,
尚需提供最近兩
個月的該第三方單位的會計報表,而我們只提供了一個月的報表。
關于提供轉帳單的要求,
是我之前所沒有預料到的,
后詢問指導律師后才明白,
這是在
目前金融危機背景下,
法院為預防虛假訴訟
(即只有借款合同沒有實際轉移借款行為的借款
糾紛)的措施。而第二點,則是我之前向法院咨詢時沒有了解清楚,想當然的結果。
第二天,補足了相關材料后,該案件才最終為法院受理。
這起
“
企業案
”
立案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相比第一次要
“
高級
”
一點,尤其是法院為預防
“
虛
假訴訟
”
而額外需要提供的材料,讓我明白了立案不是一個簡單、僵化的程序,而是一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