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復數字“1”閱讀《國學經典》;回復數字“2”可閱讀《深度好文集》;回復“3”閱讀《醒世奇文》;回復“4”閱讀《歷史著作警句》;回復“5”閱讀《養(yǎng)生秘籍》;回復“6”閱讀《千古奇文集》
他對這個社會有太多太多的感觸,從此潛心文字,回歸內心。大約在乾隆九年前后,二十歲的曹雪芹動筆寫作《紅樓夢》,并一發(fā)而不可收拾,由原來“閑來偷筆”變成了終身的事業(yè)。
字字血淚
“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門前冷落車馬稀,苦雨凄風伴孤燈。
他春蠶吐絲般嘔心瀝血地寫作,《紅樓夢》“批閱十載,增刪五次”,只能停留在手稿上.他的心血結晶,除了二三位好友知己傳閱外,進不了市場更登不了大雅之堂。這樣一部傳世巨著,居然是曹雪芹在“茅椽蓬牖,瓦灶繩床”的條件下,于廢舊老皇歷的冊頁上寫成的。
乾隆二十八年,京城痘災流行,這場瘟疫與秋天竟無情的奪走了曹雪芹視為生命的兒子,兒子的夭折,對他是個致命的打擊,他悲痛萬分。不久他便感傷成疾,一病不起。
當然他仍然念念不忘他的《石頭記》。在他有生之日未了的夙愿,未竟的事業(yè)。他有時想到失去的愛子,想到自己幼年喪父,中年喪妻,晚年喪子的厄運,心中充滿了悲傷,每天淚眼不干。
乾隆二十八年除夕,這一天,外面一片香煙爆竹而又風雪交加,一代文星曹雪芹懷著悲傷,懷著哀怨,懷著缺憾擱筆長逝了。只留下琴劍在壁。筆硯零落和未盡的書稿。幾個朋友的捐助,幫助他的后妻料理后事。薄薄的棺木,草草的下葬,唯有寒煙衰草伴著那一角荒墳。
一代文豪,竟然落得個“牛鬼遺文悲李賀,鹿車荷鍤葬劉伶”的下場,面對抱恨而終的曹雪芹,連他的好友敦誠也禁不住哭奠道:“三年下第曾憐我,一病無醫(yī)竟負君!”
悲歡如夢
曹雪芹經歷的人生,天地巨變,風刀霜劍。雖然功名無望,無緣補天,但他立志將半生興衰際遇,“抄錄傳奇”。他閱盡人情,遍嘗世味,才能“迷”得執(zhí)著,“悟”得通透。他的作品描寫滄海桑田,人世風塵,更具一番雄渾開闊的視野,力透紙背的悲涼。他在《紅樓夢》開篇寫道:
……雖我未學,下筆無文,又何妨用假語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來,亦可使閨閣昭傳,復可悅世之目,破人愁悶,不亦宜乎?
這段看似漫不經心的文字后面,掩藏著多少人生的悲欣交集、大徹大悟?“大抵浮生若夢,姑從此處銷魂”現(xiàn)實既不可問,曹雪芹只好一頭扎進他的太虛幻境,過上了神游八荒的快活日子。
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位奇人,他本來可以世襲成為顯赫富貴的第五代江寧織造,卻在貧困落魄中成為文學大師;他畢生只想寫一本書,卻完成了大半部就離開人世;他留下了半部《紅樓夢》,可有人畢生研究這半部書仍沒有研究透。
夢回紅樓
不過曹雪芹,也并非是那個一直苦哈哈的清瘦文士。他又高又胖,身材高大,皮膚黝黑,大腦袋,性格豪爽豁達而不失心細。
寫《紅樓夢》的時候,已經是趿拉著鞋子,寄居于北京西郊的某個中年人,有過大起大落的人生經歷,有過對人生無數次思考的人,等到人生的走過一多半后,才能更透徹,更淡定,所以,他再落筆寫紅樓,就會更從容。
事實上,糾纏于人生意義的人,常常是年輕人,那些不諳世事的年輕人,因為他們沒有歷經過磨難,所以他們愛把人生想的很復雜,把人性設想的很掙扎;而等到什么都經歷了,反而更喜歡現(xiàn)實的、世俗的人生場景。
所以,曹雪芹落筆的時候,才會以老年人的筆調,把年輕時期自己家族那些迂腐的,逍遙的,混吃混喝的,沒頭沒腦的,精明能干的那些人物寫出來;他會精致的擺譜的寫出一道菜的做法,一付藥的配料,一個公子配有多少個丫頭。
還有,公公怎么跟媳婦偷情,小叔子怎么調戲嬸子,這些場景,讓老年的曹雪芹回憶,生活化十足,世俗勁十足,世人愛看紅樓,看一百遍都不煩,就是因為,這些故事,這些瑣事,都是活生生的現(xiàn)實快樂。
只有經歷過切膚的痛苦,才更會有對世俗生活依戀。
誠然,《紅樓夢》之所以偉大,當然不是因為這些世俗的場景描寫上。他的偉大,在于他有著對人生最透骨嶙峋的思考,他在站在儒家、道家、佛家各種人生體現(xiàn)之上,對活著的一種深度思考。
人生的中年,當一切都經歷之后,該走的走了,該散的散了,愛的愛過了,狠的也不怎么狠了,爭的不爭了,怨的不怨了,什么是“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凈”,不是結束,而是明白,明白人生最終的走向,這是一種非儒非道非佛的人生哲學,有“了然于心”作為墊底,再投入現(xiàn)實生活的快樂,《紅樓夢》和曹雪芹的偉大,就在于他比誰都超脫,又比誰都世俗。
隨著時光流逝,曹雪芹攜著《紅樓夢》遠離我們而去,只留下人們在言情、戲說、武俠中,在世俗生活中苦苦沉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