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斯芬克司小馬哥2021.4.12.
很多人不太容易靜下心去好好讀一本書,無論是《紅樓夢》,還是其他書籍。
據說在網上,《紅樓夢》曾長期穩居“讀不下去的書”榜單前三名。讀不下去的理由很多:有人天生不愛看書,有人弄不清書中人物姓名和人物關系導致沒法讀下去,有人對這么厚一部經典望而生畏……當然可能還有其他更多原因,難以盡述。
其實,讀不下去可以不讀,也許等機緣到了,自然就想要去讀了。
但另一方面,曾有這么個說法,如果有一天你被流放到一座孤島,你會帶哪本書?據說,很多人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紅樓夢》。僅此一點,足見《紅樓夢》的偉大。私以為,曹雪芹是個天才,是個偉大的天才。
要不要讀《紅樓夢》,是由你自己說了算。但能不能試著從《紅樓夢》里增加自己生命的厚度,則是不言而喻的。這部名著完全可以為大多數人的生命提供不少養分。
十九歲時讀紅樓,幾乎沒能讀懂什么。只是那時憑著對紅樓的熱愛和還算不錯的記憶力,牢牢記住了前八十回里幾乎所有的重要情節。但隨后許多年里,又因沒能重溫這部名著,逐漸淡忘許多。再后來,因一位群友的推薦,聽起蔣勛先生的《細說紅樓夢》音頻,才發現這部經典真的非常有魅力!值得細讀。
《紅樓夢》是文學,但她所帶給讀者的收獲,又絕不僅是文學所制造感動或情懷。情懷這個詞,漸漸被用濫了。
而太過沉湎情懷,卻絕非好事。對于《紅樓夢》,最好的態度是既要沉迷,也要出離。若不能出離,容易誤在書里;若不能沉迷,則很難真正讀懂紅樓。
沉迷于《紅樓夢》,則能更深刻地感受到這部名著的旨趣,能更好地領悟到曹雪芹創作這部名著的原因,那種悲憫。否則只是浮光掠影,淺嘗輒止,很難領會到這部巨著打動人的地方。
《紅樓夢》給我們人生所帶來的感動,同樣來源于生活,不僅真實可觸,也很“親民”。
記得第一次讀《紅樓夢》時,我也曾因寶玉和黛玉之間的感情而感動過。那時我曾真切地體味過那種特別真摯、深刻的感情。情不在深,而在于真。
再深的感情,若有所圖,若有隱瞞,若有欺騙,若其人不堪或不值,或動機不純,這種所謂的深情,只怕是令人想要逃離;反言之,倘或感情未見有多深,卻至為真摯,這就是極為寶貴的了。即便最終無果,又有何可遺憾的?來人世一趟,應當也值了。
而寶黛之間的感情,既深也真。這就極為難得了!人世間是否真的有過這樣的感情,我不知道,也許有的,但不多。在我看來,這是生命難以承受之重。坦白說,絕大多數人,一生中都很難碰到這樣的愛情,但卻是有可能碰到這樣的親情的。
在生命里不能碰到,卻能在《紅樓夢》里看到并感受到,這就不會造成遺憾了。《紅樓夢》里有句話:“風月情懷,醉人如酒。”
除感情外,《紅樓夢》能幫我們重溫生命中那些細碎的溫暖小時光。這對于多年后的我們,有著非同小可的意義。畢竟,生命漫長,如果沒有那些溫暖和滋潤生命的時刻,生活會顯得多么枯燥干涸。
居里夫人曾說,生活對于任何一個人都非易事。但大部分人,在承擔生活重壓的同時,也享受著生活。而曹雪芹因其獨特的出身和經歷,有了生命的厚度和重量,才能在成年后寫下這部鴻篇巨著。
難得的是,他筆下那些少男少女的純真可愛,能讓不少中年人或老年人憶起那曾真實存在過的時光:
那在學堂里不好好讀書的少年寶玉;那吃了閉門羹獨立于怡紅院門外花蔭下抽噎哭泣的黛玉;那一聞說出門就嘰嘰歪歪熱熱鬧鬧的賈府丫頭們;那喝多了酒就睡在山石上的史湘云;那夜前來探望黛玉的寶釵,又互訴心事的寶釵和黛玉;還有寶玉被打后,前來關心他的賈母、王夫人、鳳姐等人……
不得不說,曹雪芹的記憶和想象力真的令人佩服。他所描繪的種種情景,令人讀來如身臨其境。這些場景,雖然我們都不曾真正經歷過,但一定或多或少有過類似體驗。
年幼時不好好讀書的經歷,回憶起來多少會有些愧悔;誤解了別人或被人誤解的難過;一次特別期待的出行或旅游;和密友的深夜長談、互訴衷腸;在生病后受到來自長輩、同輩或朋友們的關心等。這種種真實的生命經歷,是每個人都能感同身受的,或者也有類似或快樂、或難過、或溫馨、或有趣,雖不那么刻骨銘心,但一定能在某個時刻觸動你內心最柔軟的部分。
不獨年少時的種種美好?!都t樓夢》的寫實,在于她還為我們呈現了賈政與王夫人之間的寡淡無味、賈赦與邢夫人等中年夫婦婚姻里的一地雞毛給呈現出來,又把尤氏、趙姨娘等眾媳婦丫頭以及劉姥姥等卑微之人的難處一一揭示。而這正是生活的現實。
文學作品來源于現實卻又高于現實。當我們沉迷于文學作品時,會看不到現實,但當我們只能看到眼前那些柴米油鹽雞毛蒜皮的現實時,又會渴望來自于文學的精神食糧給予慰藉。這是文學就有了存在的必要。
同時,借由文學作品中的現實,我們也能更好地看清這個世界,看清人性,將文學中吸收的養分用以指導自己的生活。
清朝有一女子,因癡迷和酷愛《紅樓夢》得了一場病,她父母認為這一切都是《紅樓夢》造成了,于是將書燒了。這女子哭道:“奈何燒殺我寶玉?”
可見,任何事物都是一把雙刃劍。正如紅燒肉,對于很多人而言是既是美食又是補品,但對嬰兒而言,無異于毒藥。同理,讀紅樓既要能全心投入書中,又要能跳出書外去過好自己的生活。說到此處,倒不如把第四十五回寶釵勸黛玉的一段話拿來作為注解:
“ 男人們讀書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讀書的好,何況你我……只是如今并不聽見有這樣的人,讀了書倒更壞了。這是書誤了他,可惜他也把書糟踏了,所以竟不如耕種買賣,倒沒有什么大害處?!?/blockquote>盡管寶釵此處并非在談論某部具體的書,但曹雪芹似乎先知先覺一般,能事先預知終會有人被書所誤,也把書給糟蹋,才在書中借寶釵之口發一感嘆。
讀書似乎并非有百益而無一害,古人曾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指的是對書本要有選擇地、消化性地加以吸收,不能不加思考地全盤接收或相信。
綜上,真正靜下心來讀書,會發現讀書是個漫長的過程。書讀多了,才能真正找到什么書是適合自己的,而什么書又不宜多讀。
對于個人而言,沒有什么書必讀的,只有合適與否以及你與此書是否緣分已到??倳心敲匆惶欤阕x到幾本書,會覺得如獲至寶。最好的是能真正學以致用,用書中的知識改變人生。
讀紅樓最為享受的是,在不同年齡段,能從不同的視角去看同樣的故事,閱歷不同,視角不同,感觸自然也會更深入一層。這就是《紅樓夢》的魅力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