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 周明陶
對法門寺感興趣是因為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雖然這座千年古剎歷經(jīng)唐朝的鼎盛輝煌、明清的逐步衰落到文革時期的嚴重損壞,地面建筑已經(jīng)所剩無幾,但僅就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在公元前三世紀為傳播佛教在此地安奉佛祖指骨舍利建塔設寺的說法就足夠吸引人們前往探訪。1987年,因修復真身佛塔而出土的當今世界上唯一的佛祖真身指骨舍利,已成為佛教界至高無上的圣物,佛門信眾紛紛朝拜,各地的游客也是趨之若鶩。
據(jù)說“塔”這種建筑形式是隨著佛教從印度傳入的,按原文譯作“浮屠”。塔原本是用于安置佛陀舍利、高僧遺骨、珍藏經(jīng)卷等物的建筑物。法門寺的佛祖真身指骨舍利就是從真身寶塔的地宮里出土的。法門寺的真身指骨舍利在唐朝曾經(jīng)每隔三十年被皇帝請入皇宮供養(yǎng),歷八位皇帝共六次。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唐僖宗最后一次迎奉后將指骨舍利和迎奉舍利時王公貴族貢奉的金銀器皿和寶函一并以唐密曼茶羅的形式供養(yǎng)于地宮并予封閉。此后的一千多年佛祖真身指骨舍利再沒有現(xiàn)身。說來也巧,既不是法門寺蕭條的民國年代,也不是法門寺慘遭破壞的文革時期,是在剛剛開始改革開放的1981年,一個連日陰雨的晌午,修建于明代的十三級八角形磚塔的半壁經(jīng)歷了近四百年的風風雨雨后轟然倒塌。隨著一聲巨響從坍塌的半壁寶塔里掉落的佛像和佛經(jīng)引起有關部門緊急開展搶救性保護工作,并于1986年確定按明代十三級八角形寶塔原樣重修真身寶塔。重修過程中竟發(fā)現(xiàn)了地宮入口,這才使佛祖真身指骨舍利在1113年的封閉后重現(xiàn)于世。好在寶塔倒塌和真身指骨舍利的出土都在重塑中華文化的現(xiàn)在,法門寺又一次迎來了興盛和發(fā)展的時期。
現(xiàn)在的法門寺分三大部分:法門寺院、法門寺博物館和法門寺文化景區(qū)。法門寺院里已經(jīng)沒有什么古跡,地上建筑幾乎都是新修的。但是真身寶塔即使是新修的,其地宮還是很值得一看的。法門寺博物館以按地宮出土的銅浮屠的樣子建造的珍寶館為核心,還有歷史文化陳列、佛指舍利文化陳列、唐密曼茶羅文化等館,極具參觀價值。法門寺文化景區(qū)則是近年來投入巨資開發(fā)的景區(qū),真沒法說這是弘揚佛教文化還是趁旅游經(jīng)濟發(fā)展撈錢。去前我就在網(wǎng)上看到一些網(wǎng)友介紹整個景區(qū)一票通用,票價120元。從新修的文化景區(qū)進入走到法門寺院很遠很遠,建議想好好看看法門古寺的游客直接從寺院旁邊的邊門進去。對我這個最喜歡古老真跡、不削嶄新仿造的老朽來說當然選擇邊門進入。先看法門寺寺院吧。
[1]到法門寺已是中午了,吃好午飯直奔寺院而來。在接近寺院大門的小路上我請司機停一下車,這里就是千年古剎的正門。遠遠望去才能感受古代寺廟及其周邊的繁華。
[2]進得園區(qū)大門就能看到山門和法門寺全景。那座高高的十三級八角形塔就是1987年重修的真身寶塔。
[3]法門寺。
[4]這張導游圖太重要了,從上面可以清晰看到整個寺院的布局。我就是按照這張圖游覽的寺院,先西院后東院。
[5]看好導游圖直奔真身寶塔。
[6]這么精致的塔身雕刻是1987年按原樣重修的。據(jù)寺院僧人介紹,1981年坍塌的明代真身寶塔是磚結構的,而現(xiàn)在重修的寶塔內(nèi)芯則是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據(jù)史料記載,明代寶塔前是唐代修建的四層木塔。
[7]真身寶塔。
[8]地宮就在塔下,入口在西側。
[9]現(xiàn)在的地宮應該是新修的。四壁都是描繪佛教故事的雕刻,中間是一根巨大的中心柱。中心柱四周按各120°有一個佛龕供奉佛祖指骨舍利,一共有三個。在法門寺出土的佛祖指骨舍利一共有四枚,其中三枚影骨,只有一枚是靈骨,即佛祖真身指骨舍利。地宮里是不讓拍照的。我去時里面有一位保安正在和一位僧人聊得起勁。旁邊一個旅行團有人用手機照片,我看也沒人管,不自覺的我立馬拿出相機拍了一張。估計這件是影骨,因為是供奉在側面的佛龕里的。
[10]從地宮出口前正中離地面很低的地方有一個玻璃窗,蹲下來才得看進去。里面是唐代的地宮。不知道是甬道的修復原型,還是模型。反正能逼真地感覺到原來地宮的樣子。
[11]地宮入口的對面是一個地宮出土的鎏金珍珠裝捧真身菩薩的放大復制件。
[12]從真身寶塔往北就是大雄寶殿前東西兩側的鐘鼓樓了。上圖左側的是鼓樓,右側的鐘樓,東為鐘西為鼓意即晨鐘暮鼓。
[13]大雄寶殿,前有三足四層圓形塔樓式銅制香爐一尊。
[14]精雕細琢,上鑄法門寺三個大字。
[15]大雄寶殿內(nèi)供奉五方五佛,即毗盧遮那佛、阿閃佛、寶生福、不空成就佛、西方阿彌陀佛。
[16]大雄寶殿后面的般若堂。
[17]走近一看才知道這般若堂是禪房,寫著兩塊牌子:游客止步,閑人免進。
[18]大殿兩側的敞廊,靜雅莊重。
[19]法門寺的東院是佛殿,北側是千佛閣。
[20]千佛閣供奉的是盧遮那佛,也稱為毗盧閣。佛像置于千葉蓮座上。
[21]因為每一瓣蓮葉都有一尊佛像所以現(xiàn)在定名千佛閣。
[22]南側是玉佛殿,里面安放的是緬甸贈送的玉臥佛。
[23]法門寺的不少殿堂都有僧人和保安值班,我只要有問題就會問那里的僧人,他們都能給予回答。這對于我這個沒有導游的游客在無法蹭聽的時候還是很有幫助的。
[24]法門寺的寺院里很清靜,沒有什么游客。里面的僧人也各自為戰(zhàn)。有干活的。
[25]有曬著太陽念佛的。
[26]也有提供佛事服務的。這位現(xiàn)代僧人還電話不斷呢。
[27]在法門寺的東西兩院之間有一條寂靜的馬路,安靜得使我不敢繼續(xù)往前走。剛巧看到一位戴著眼鏡文質(zhì)彬彬的僧人路過,就和他搭訕起來,邊走邊聊。他告訴我里面是法門寺佛學院。我問他可以參觀嗎?他稍作思考后對我說,好像沒有地方說過不讓進入呀。不過他囑咐我一定不要大聲說話,這里是難得的可以靜心讀書和研究的地方。
[28]法門寺佛學院正門。
[29]繞過佛學院正門里的影壁是一座正殿和一個不大的廣場。正殿好像是禪堂,匾額上寫的那個字實在不認識。當時佛學院院子里空無一人、鴉雀無聲,沒法找到僧人問問。回來后在詞典上和網(wǎng)上竟然都沒有找到。姑且認為那個字就是“禪”字吧。看看位置和樣子作為僧人集體坐禪的地方倒也合適。
[30]小廣場的兩邊布置了介紹佛學院生活和學習情況的照片和文字。呵呵,看來學員們也很重視宣傳和文化氛圍。
[31]佛學院有好幾座建筑,好像是教學樓或宿舍。上面兩圖是正勤樓和正見樓。下面左圖是齋堂,即食堂。右圖是凈房,即廁所。
[32]從樓群中看到一扇側門,走出來一看旁邊竟有一塊牌子赫然寫著“游客止步”四個大字。呵呵,我已經(jīng)參觀結束了,再也沒有從這扇門進去。
[33]東西兩院中間那條馬路盡頭的墻上有一個金色的“佛”字,兩邊書寫著“正法久住、佛日增輝”。這是現(xiàn)任法門寺方丈凈一法師題寫的。凈一法師曾主持了法門寺的重建工程。
[34]離開寺院前往新修的佛光大道游覽時默默地看了許久,這座出土了目前世上僅存的佛祖釋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的寺院真不愧兩千多年前的選擇。
這里是我國古代周文化的發(fā)祥地,也是佛教最先傳入華夏的地區(qū),現(xiàn)在仍然是一座難得一見的超凡脫俗的佛教寺廟。遺憾的是寺院在整個法門寺景區(qū)里只占很小一部分,大概還不到十分之一。
三秦大地行(4)法門寺
作者:夏雪
看過電視《法門寺猜想》的人,都一定會迫不及待地希望親臨其境,因為這里有太多的謎、太多的夢。法門寺位于陜西省扶風縣城北10公里處的法門鎮(zhèn),東距西安市110公里,西距寶雞市90公里。始建于東漢末年恒靈年間,距今約有1700多年歷史,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
法門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釋迦牟尼佛滅度后,遺體火化結成舍利。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統(tǒng)一印度后,為弘揚佛法,將佛的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使諸鬼神于南閻浮提,分送世界各國建塔供奉。中國有十九處,法門寺為第五處。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后裔拓跋育曾擴建,并于元魏二年(494年)首次開塔瞻禮舍利。隋文帝開皇三年(583)改稱“成實道場”,仁壽二年(602年)右內(nèi)史李敏二次開塔瞻禮。唐高祖李淵武德七年(625年)敕建并改名“法門寺”。唐貞觀年間曾三次開塔就地瞻禮舍利。原塔俗名“圣冢”,后改建成四級木塔。高宗顯慶年間修成瑰琳宮二十四院,建筑極為壯觀。
唐代200多年間,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肅宗、德宗、憲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養(yǎng)佛指舍利。每次迎送聲勢浩大,朝野轟動,皇帝頂禮膜拜,等級之高,絕無僅有。據(jù)史載 “三十年一開,則歲豐人和”,可干戈平息,國泰民安,風調(diào)雨順。咸通十五年(874)正月四日,唐僖宗李儇最后一次送還佛骨時,按照佛教儀軌,將佛指舍利及數(shù)千件稀世珍寶一同封入塔下地宮,用唐密曼荼羅結壇供養(yǎng)。唐代諸帝篤信佛法,對舍利虔誠供養(yǎng),寺院大小乘并弘,顯密圓融,使法門寺成為皇家寺院及舉世仰望的佛教圣地。佛塔被譽為“護國真身寶塔”。
宋代法門寺承襲了唐代皇家寺院之宏闊氣勢,被恢復到最大規(guī)模,當時僅二十四院之一的“浴室院”即可日浴千人。宋徽宗曾手書“皇帝佛國”四字于山門之上。金元之際,法門寺仍是關中名剎,“藏經(jīng)碑”中有寺僧抄寫大藏經(jīng)5000卷之記載。金人也刻“詩碑”盛贊其寺塔:“三級風檐壓魯?shù)兀疟P輪相壯秦川”。明清以后,法門寺逐漸衰落。明隆慶三年(1569),歷經(jīng)數(shù)百年歷史的唐代四級木塔崩塌。明神宗萬歷七年(1579),地方紳士楊禹臣、黨萬良等捐資修塔,歷時30年建成八棱十三級磚塔,高四十七米,極為壯觀。清順治十一年(1654)因地震塔體傾斜裂縫。民國二十八年(1939)在愛國志士朱子橋先生的主持下,完成了晚明以來最大規(guī)模的維修。文革期間,紅衛(wèi)兵欲挖地開塔,良卿法師點火自焚,用自己的生命保護了塔下珍寶。
1981年8月24日,寶塔半邊倒塌。1986年政府決定重建,87年2月底重修寶塔。適逢四月初八佛誕日,“從地涌出多寶龕,照古騰今無與并”,在沉寂了1113年之后,2499多件大唐國寶重器,簇擁著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間!地宮內(nèi)出土的稀世珍寶,不論在中國社會政治史、文化史、科技史、中外交流史、美術史等方面的研究上,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1988年,法門寺正式開放并舉辦了國際性的佛指舍利瞻禮法會。海內(nèi)外諸山長老及各界代表共三百余人參加法會。十多年來,法門寺在前任方丈澄觀、凈一法師的住持下,相繼建成大雄寶殿、玉佛殿、禪堂、祖堂、齋堂、寮房、佛學院等仿唐建筑。
坐在返回西安的大巴車上,煙雨中的秦川朦朧秀美。我閉上眼睛,重新回味在法門寺中的一幕一幕。塵封了一千三百年的佛指舍利與唐宮瑰寶能重現(xiàn)天日,可電視劇《法門寺猜想》中的那位盲公主,能找回她的前世今生嗎?
也許,千年的等待,為的就是一個因緣。(部份選自網(wǎng)絡資料)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