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要“逼”孩子學習,不能放松。
但是怎樣讓孩子能主動學習,而不是被迫學習?
這可是一門大學問,也是孩子未來人生高度的分水嶺啊。
——鹿媽
文 | Annie媽
來源 | 女兒派主筆,80后辣媽
前幾天,帶女兒去學跆拳道。
經過一家XX少兒精英教育機構,宣傳語很吸睛:“人生無法重來,成長需要規劃。”
身為一個中年老母親,對這種話題得有多敏感,誰沒有些悔不當初的時候呢。
比如我一直很懊悔當年沒有堅持自己喜歡的中文、傳媒類專業學了理科,很多年后,兜兜轉轉又回到了這個行業。
現在的孩子們面對的競爭更激烈,別說走彎路了,哪個家長不是恨不得自己能幫孩子直線起飛。
我決定要去了解下所謂的“精英教育”的業務。
意思明白了個大概,他們要做的事,就是由教育專家、心理學專家,為孩子做一些興趣愛好和能力的測試,因人而異地幫助孩子做科學規劃。
一個教育機構到底能不能幫孩子辦到先不說,但這個理念我深以為然。
我的一個朋友是位小資女青年,對上小學的女兒要求比較松。
當她聽說公立小學每天放學寫作業要花上2-3小時,就開始發怵。
果斷將孩子送到了一所私立學校,這下家庭作業是輕松了不少。
但是有一天,女兒回來說:“媽媽,我們周末做的校運動會logo設計失敗了,嘉嘉畫得太好了。”
第二天,女兒說:“媽媽,嘉嘉在澳大利亞AMC數學競賽里拿了二等獎,全國的哦。”
隔幾天,女兒又說:“媽媽,嘉嘉英語又是滿分100分,我覺得她能考200分,沒有她不會的。”
圣誕節的英文音樂劇,嘉嘉扮演冰雪女王,絲毫不怯場,還帶著一口流利的英式英語的優雅發音,看得臺下家長們是點頭如搗蒜,恨不得自家孩子,三天能學成這樣。
我的這位朋友終于坐不住,決定要八卦一下女兒的偶像:8歲女孩—嘉嘉。
原來嘉嘉從進入小學開始,已經在按照英國大學的入學要求在做學習安排。
嘉嘉很喜歡畫畫,想要成為一位園林設計師,幾乎每個周末和假期里爸媽會帶著她去徽州看古村落,去蘇州看園林,給她講背后的歷史,作品的寓意。
嘉嘉每周都會去博物館,藝術館,走遍了省內的,就去省外,甚至國外。
嘉嘉春節去了英國,到大英帝國的博物館打了卡......
“人家過年去英國博物館,我帶孩子在家嗑瓜子。”
聽她說完以后,我順手將之前搜集到的少兒精英教育宣傳單拍照傳給她。
她沉默了一陣回復我:“我這算是活在解放前嗎?到底是什么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對未來的想象,就像是為孩子的成長,裝上的一雙翅膀。
規劃就是對未來的想象。
去年9月,有一個11歲的北京小姑娘萬海妍在支付寶ATEC小程序挑戰賽上一戰成名,更讓我佩服的是,她還拿到了阿里巴巴的Offer。
要知道阿里每年收超過10萬份簡歷,錄取率還不到百分之一。
支付寶的老板對萬海妍說的是:“阿里巴巴永遠為你敞開大門。”
家長們開始研究:別人家的孩子都是怎么學的?
人家小學生都能用軟件開發游戲了,為什么我家熊孩子只會玩游戲。
寫個家庭作業還得要老娘陪著。
有人說,時間就像散亂的珍珠,當拿一根繩子給串起來時,才能發揮了時間的最大價值。
萬海妍很早就找到了自己的繩子。
在十歲時,萬海妍已經立志要要用代碼改變世界。
她開始泡圖書館,在互聯網上尋找關于編程的方方面面信息;
她利用假期,在媽媽的陪同下飛往深圳,跟隨編程貓創始人學習JS(Java一種編程語言);
萬海妍說:“為了準備比賽,我還找支付寶小程序產品小哥哥請教問題。”
曾有個學校,做了項調查,結果是:
85%的優秀生都有美好的人生理想,而那些后進生大多沒有人生目標。
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有了目標,孩子才有了方向感。
黃磊的女兒多多,受父母的影響從小就有一個舞臺夢。
黃磊很支持多多的選擇,他在寫給女兒的信里說:幸福就是選擇你喜歡的方式活下去。
在多多很小的時候,黃磊夫婦演出話劇就帶著多多,讓她在旁邊看,感受舞臺的氛圍。
近十年的時間,多多看了整整500多場話劇。
三年級的多多,開始嘗試與朋友們編排劇目《灰姑娘》,開始學著用英文進行劇本創作,周末假期也在寫劇本。
八歲時多多學著翻譯英文小說,10歲給動畫電影配音。
即使是與國際大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同臺全英文聊電影,多多也落落大方,絲毫不怯場。
十年后,多多第一次登臺表演自己的話劇,表現的非常穩定,像個成熟的演員。
同臺的何炅露出了“后生可畏”的眼神,黃磊在臺下感動自己“有女初長成”哭腫了眼睛。
臺上只有幾分鐘,但臺下的多多已經為此準備了很多年。
每一次跟隨父母去看的演出,與同學排過的戲劇,寫過的劇本,都鋪就了她走上舞臺的路。
無一例外,每個有夢想,并能按部就班朝著夢想的方向走的孩子,都顯得很自信,從容。
因為有計劃,孩子有發自內心的力量感,每實現一個小目標,上了一層小階梯,都會增加了孩子的成就感。
電影《蝙蝠俠》里有一句臺詞:
當事情“按計劃”進行時,沒有人會驚慌,即使這個目標是可怕的,是遙遠的。
對于孩子的成長規劃,教育領域里已有一些比較成熟的研究。
美國的《國家職業發展指導方針》,就曾提倡國民規劃職業生涯教育,要從六歲開始。
一名中國學者在美國康迪尼格州的一所小學,對五年級的學生做問卷調查時發現,孩子們竟然對自己未來的選擇非常清晰。
其中一名孩子說他以后要去日本開發游戲,然后研究機器人;另一名小學生說自己未來要去麻省理工學院學工程,因為自己喜歡而且有天賦。
哈佛大學曾做過的一個著名的,研究目標規劃對人生影響的跟蹤調查。
調查對象是一群出身、智力、學歷都差不多的年輕人。
調查結果發現:
27%的人沒有理想,生活沒有目標;
60%的人有些想法,但目標比較模糊;
10%的人有目標,并且制定了短期的規劃;
3%的人有明確的理想,并制定了清晰的長期規劃。
25年后,他們的生活狀況非常有意思:
那3%的人,堅持著自己的人生規劃,朝目標不懈地努力,最后幾乎都成了頂尖成功人士,是行業領袖、是社會精英。
那10%的人,不斷地實現短期目標,大部分都成了社會的中產,成為了醫生、律師、工程師、高級主管等等。
那60%的人,幾乎都生活在社會中下層,能穩定生活,沒什么特別成績。
剩下27%的人,成了社會最底層的人,生活不如意,失業,被救濟,抱怨他人,抱怨社會。
這個調查結論是符合我們日常的認知的。
在年少時有什么樣的目標,有什么的規劃,通常就會有什么樣的人生。
說了這么多,接下來給感興趣的爸爸媽媽一些幫助孩子制定自己人生規劃的建議。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父母要耐心地多觀察,去了解孩子真實的興趣所在。
多鼓勵孩子學更多自己感興趣的知識,比如一門外語,音樂,舞蹈,或者是編程。
孩子可以慢慢從中體會到自己真正喜歡和擅長的事物。
沒有足夠經濟條件時,可以讓孩子多去接觸不同類型的書,從書里窺探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
規劃一定不能是讓孩子聽從父母的安排,完成父母的心愿,打著“為你好”的名義去操縱孩子的人生。
就像俞敏洪說:“這樣就不是一種規劃,是一種強制,是父母將孩子塞到了一個罐子里面,按家長的要求來成長。”讓孩子喪失了獨立性。
畢竟,現在的“巨嬰”還少嗎?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清北名校這樣的目標,不切實際的目標只會讓孩子喪失信心,最后也就失去了做規劃的意義。
幫助孩子制定適合他,通過努力能夠得著的,有成就感的目標規劃。
學區房,興趣班,貴族幼兒園,優質小學,重點中學,名牌大學,國際頂級高校......為了贏在起跑線上,有些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投資,會超出了家庭的承受范圍。
負重前行的結果是,累了父母,苦了孩子,也是得不償失的。
我知道很多父母并不太喜歡“規劃”這個詞,他們認為孩子的童年,應該是幸福快樂的。
但是我想告訴你,人的天性是追求快樂的。對于沒有自律意識的孩子來說,玩游戲是快樂的,無管束是快樂的,沒壓力是快樂的。
然后呢?他/她不可能就這樣快樂一生。
童年畢竟短暫,一生很長。孩子未來幸福而快樂的一生,源于家長對他們的人生規劃,當然還是心血與行動。
長大了,孩子會為今天吃的苦,感謝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