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育才家園(ID:YuCai_JiaYuan)
很多家長十分苦惱,孩子不愛學習,不管說什么都不聽。
“孩子是聰明的,就是不愛學習。”
“對成績什么的一點都不關心。”
“不愛寫作業,老是要我們催。”
“純粹應付上學,學了什么都沒記住。”
“經常逃學、曠課,罵都不聽。”
……
家長是最關注孩子的人,一旦發現孩子開始懈怠、不耐煩、厭惡,就難免懷疑:
我的孩子是不是厭學了?
我的孩子是不是不愛學習了?
孩子厭學,尤其是成績出現明顯下降時,家長最擔心,也最為焦慮。
特別是在小學階段,如果沒有打好基礎,孩子之后的路會越來越難走。
在此提醒各位家長,想讓孩子愛上學習,或許您要換另一種教育方式,幫助孩子走出學習困境。
1
讓孩子知道為什么學習
成績好的孩子可以一直保持學習熱情,但成績差的孩子,可能學著學著就不想學下去了。
當其他孩子都在認真聽課時,他在開小差、和同桌聊天;
當其他孩子都能完成作業時,他什么都不做,連課文都不讀。
長期處于中下游的孩子,最容易出現學習困難,如果沒有人幫他們,他們的成績就會越來越差。
首先,家長要知道孩子為什么不想學習。
有一個孩子總是考倒數第一,家長實在沒辦法了,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
這才知道,孩子覺得自己被父母忽略了,才不愿意學習。
孩子以為學習是為了父母,考高分也是讓父母高興。既然父母不管他,說明不在意他,那他也不想好好學習。
孩子到底為了什么而學習,很可能決定了他們的學習水平。
不少尖子生家長分享教育經驗時,都會強調一點,他們的孩子每次考試前都會定下目標,要求自己考到第幾名。
特別是經常考第一名的孩子,目標非常明確,不斷鞭策自己向這個目標靠近。
家長要做的,就是讓孩子知道他是為了什么而學習的。
告訴孩子,學習是自己的事。
如果孩子喜歡打游戲,那就告訴他要好好學習,將來學習技術,開發屬于自己的游戲。
如果孩子喜歡發明,按更要好好學習,學習各種科學知識,成為出色的科學家。
只有當孩子明白為什么要做這件事時,才能真正做好這件事。
最好不要直接說學習有多好、有多重要這種比較虛的話,孩子更關注的是現在,而非將來。
將讀書與孩子當下的興趣聯系起來,孩子一定會正視學習。
2
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在家庭教育上,家長要重新審視自己與孩子的關系。
最常見的關系有兩種,一是“上下型”的,一是“左右型”的。
· “上下型”
家長與孩子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家長一有不滿,孩子就遭殃。
他們過分在意孩子的成績,一旦發現孩子考差了就發脾氣,批評、懲罰孩子。
他們也習慣打壓孩子,讓孩子過得十分壓抑與焦慮。
· “左右型”
家長和孩子是朋友關系,雙方可以一起聊天,一起學習。
這些家長不會命令孩子,反而會主動跟他們溝通,主動了解他們,幫助孩子解惑。
和“專制型”家長相比,孩子更愿意面對“朋友型”父母。
明星黃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在節目中多次談到自己的“育兒經”:
我從不把她當孩子,我們之間是朋友。
在《爸爸去哪兒》中,多多是個十分會照顧小朋友的大姐姐,她之所以這么有擔當,是因為在家里經常做爸爸的小助手。
黃磊不會寵愛多多,相反,他會邀請多多和他一起做美食,一起鍛煉廚藝。
而在學習方面,多多表現出驚人的“天賦”,英語能力尤其突出,小小年紀已經能夠翻譯英文著作。
這都得益于孫莉的陪伴和黃磊的鼓勵,多多才會對英語產生濃厚興趣,并且越學越好。
要讓孩子愛上學習,家長首先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陪著他們學習,不斷鼓勵,這比指責和抱怨更有用。
特別是當孩子遭遇學習困難時,如果家長能夠及時發現,和孩子多聊聊天,幫助他們解開心結,就可以盡早突破困難。
3
給孩子一定的成就感
和天真爛漫的孩子相比,家長就顯得尤為現實。
孩子天馬行空地暢談夢想時,家長直接大吼一聲:
“又在做夢,別浪費時間了,趕快給我寫作業去。”
孩子想出去玩耍時,家長熟悉的責罵聲又響起:
“一天到晚只顧著玩,你到底要不要學習?”
孩子考差了,正低頭沮喪時,家長卻恨鐵不成鋼:
“怎么又考差了,真是生塊叉燒都好過生你!”
你越罵,孩子越不改!你越批評,孩子越沒出息!
在泰國的一家超市里,父親對沉迷游戲的兒子十分不滿,破口大罵:“有種你就別活了!”
說著,將一把上了膛的槍放在柜臺上。
父親一轉身,兒子立刻拿起柜臺上的槍,毫不猶豫地朝自己太陽穴開了一槍!
在這個世界上,孩子遠比你們以為的要愛你,一旦被最愛的人否定,他們會極為受傷。
給孩子最好的教育,絕不是批評,而是鼓勵。
之前認識一個鄰居,特別喜歡夸她的女兒,可在大家看來,她女兒相貌平平,成績一般,實在沒有突出的地方。
可這個鄰居很認真地說,她女兒特別愛學習,讀起書來十分刻苦。
慢慢的,她女兒真的表現得越來越好了,從中上游水平進步到前十名,成了老師和家長都愛表揚的孩子。
去年夏天,她女兒以655的高分考上中山大學,成了一家人的驕傲。
孩子在學習上的差距,不在于智商的高低,而在于父母的支持。
被父母信任和鼓勵的孩子,會更加自信,每當取得好成績就會有成就感,有信心一直努力下去。
而不被信任、不被鼓勵的孩子,會在父母質疑的眼光中放棄學習。
每一個人都需要鼓勵,都需要成就感,孩子也是如此。
給孩子主動學習的勇氣,孩子才愿意邁出最關鍵的那一步,敢于挑戰,突破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