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熬教研雞湯,不求學術深度,適切才更專業
公號ID: zxxjky
喜歡就請分享給更多的人
目標導向下“教-學-評一致性”的課堂設計
蔣銀華(江蘇省吳江汾湖經濟開發區實驗小學)
教-學-評一致性”的課堂設計,是指在課堂設計中達成學習目標、教學活動和評價任務三者的一致性。而當前課堂中的教學設計并非都能做到這三方面的一致性,因為沒有學習目標的系統思考,導致課堂教學中出現“虛目標”、“泛目標”、“去目標”等現象,教師教到哪里是哪里;因為沒有評價設計的先行,學生學到多少是多少,究竟想達到怎樣的學習結果、是否達到了預想的學習目標,并不清楚。這樣的課堂,效率自然低下,因此,我們必須走到目標導向下的“教-學-評一致性”的課堂設計中來,以學習目標為導向,設計評價任務與教學活動,確保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目標設計:在綜合分析中實現精準
拿到一篇課文時,教師首先要知道這篇課文到底要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知道自己到底要帶學生到哪里去,也就是確立學習目標。學習目標的設計直接決定著教學的方向和質量,我們需要在綜合分析中不斷進行修改與調整,從而設計出最精準的學習目標。設計學習目標可以根據以下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
第一,以課程標準為依據。研究課程標準是教師備每節課時都要做的工作,我們應在全面研究學科課程標準的基礎上,找出相對應年段的學習目標,這是設計本課學習目標的依據。沒有大方向引領的學習目標往往會“誤入歧途”,尤其在語文學科中,教師在制訂學習目標時往往直撲課文,很容易把課文內容理解成教學內容,而不是把課文內容作為教學內容的載體,這樣很容易出問題,如可能會把語文課上成自然課、思品課。
第二,正確把握教材特點。不同教材有不同的特點,不同的教學內容也有不同的教學要求。教材中有豐富的教學素材,教師要吃透教材,找出屬于這篇課文的特點,而不是面面俱到,這樣才能準確定位目標。我們要將課程標準的要求落實在課堂教學中,就要善于將教材特點置于課程標準的視角之中去思考與提煉。
第三,研究學生的學習。一是要研究學生的學習起點,也就是學生的“已知”、“已會”;二是要研究學生的學習可能性,也就是學生的“應”、“應會”;三是要研究學生的差異性,在“本班”中,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能力。當然,這樣的研究是與課標研究、教材研究聯系在一起的,當我們把課程標準的要求放在具體的學生、具體的教材中來研究的時候,學習目標才可能是精準的、合理的。例如:制定蘇教版語文第二冊第八課《小松樹和大松樹》的學習目標時,我首先根據課程標準,找到相對應年段的目標。接著把握教材特點:它是一篇童話,這篇童話中蘊含著“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等價值觀層面的內涵。于是,我最終根據課程標準中的幾個目標落實這一項內容:“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本唧w分解到這節課,設計的目標是:“通過對關鍵詞語的理解,能評價課文中的人物特點,并能說出自己喜歡的人物及其原因?!币荒昙壍男∨笥岩u價這么多人物的特點,是比較困難的,于是我又把目標進行重構:通過對關鍵詞語的理解,學生能說出自己喜歡的人物及其原因,部分優秀的學生能評價課文中的幾個主要人物的特點。
就這樣,我在目標設計過程中對課程標準、教材、學生進行了綜合分析,在分析中進行調解,期望能實現目標精準。一旦目標設計完成之后,有了目標的導向,評價任務的設計和教學設計就顯得簡單輕松了很多。
二、評價設計:對學習目標反復考量
明確了學習目標之后,學生究竟能否到達目的地、到達的程度如何,是我們必須時刻關注的,這就是評價設計。在評價設計過程中,通常需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反復審視原定目標的合理性。在設計教學評價時,首先需要對學習目標進行再次“審核”,看是否存在“虛目標”現象。我們需要考慮原學習目標是否精準,是否具有可測性。若發現目標存在問題,我們就需要重構目標。
第二,以學習目標為歸宿設計評價。在以學習目標為導向的課堂中,學習者是否產生了如學習目標所期待的變化,是要通過教學評價來回答的。所以,評價既是對學習目標的具體落實,也是教師不斷了解學生的目標達成情況的參照物。
第三,在評價設計中思考可能的教學設計。你要告訴學生學什么,你想讓學生知道什么,你想讓學生掌握到什么程度,這些都必須有一個測量的尺子,這就是評價設計。在教學設計前,如果我們已經做到了心中有數,那么評價設計就會引領我們進行教學設計,影響我們對教學設計的具體處理,也就是說,評價是引領教學設計的。例如:在設計蘇教版語文第二冊第16課《這兒真好》的評價任務時,我首先對目標進行了再審核。我的原學習目標是:“學生通過對小島的兩次取名,知道種樹給小島帶來的巨大變化,知道環境的重要性?!蔽野l現這個初定的學習目標可測性不強,于是重新修訂了學習目標:“學生通過對小島的兩次取名,能說出小島因為種樹而發生的巨大變化,說出具體好在哪里。”重構后的學習目標具有了可測性。學習目標精準了之后,我就以這個學習目標為依據進行評價設計,設計了表演的評價任務:讓學生演一演這兒的小動物,說出自己為什么要住在這兒,教師通過學生表演,了解學生是否能說出這兒好在哪里,檢測學生對這一目標的達成度。由于教師要用表演的評價方式檢測學生是否達成目標,所以引導學生用怎樣的方法進行表演也是一個重要的教學設計。我采用先引導學生比較小島前后的不一樣,再采用小組合作為小島取名的方法,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師生對話,最后讓學生進行小組表演,達成目標。
學習目標與評價是相互作用的。目標為評價提供了標尺,而評價又為目標的調整提供了依據,可以說,這是從目標到評價再到目標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目標和評價各自發揮其對于教學的導向和反饋功能,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三、教學設計:追求目標實現的最大可能性
根據學習目標的幾個主要要素,我們在教學設計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落實學習目標。
第一,尊重學生的學習規律。學習目標中的主要要素的行為主體必須是學生,教學設計是對學習目標的落實,所以,在教學設計時也必須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學習規律。教學設計一要充分借助學生己有的知識、經驗、生活經歷等自身資源,二要尊重每個學生應有的權利,三要準確把握和策劃學習活動的切入點和生長點,引導學生自主合作,進行探究性學習。
第二,科學選擇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為了通往學習目標的,是把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和教材內容有效地連接起來,使這些基本要素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其各自的功能和作用,實現預期的學習目標。要科學選擇教學方法,就必須與特定的學習目標相適應,充分考慮教材內容的特點、學生的特征及教學環境和教師自身的素質等因素。
第三,與“過程性評價”一體化。評價是嵌入教學的,評價的作用不僅在于總結目標的達成情況,也在于指導下一階段的教學活動。依據評價結果,我們可以對教學活動進行及時的分析和調整。教學設計與“過程性評價”一體化,追求目標實現的最大可能性,從而實現“教-
學-評一致性”的課堂設計。
例如:蘇教版第一冊語文第七課《秋姑娘的信》中的主要目標是“通過對課文句式的學習,能說出句式特征,能根據句式結構背誦全文。”我們在教學設計時首先考慮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學習規律。一年級剛入學的學生概括的能力還較差,讓學生自己概括句式結構起點太高了,所以可以采用教師出示句式,學生進行比較,找出每句話的相同點,教師幫助學生一起歸納特點的方法。教學方法也應該具有科學性,由于一年級的學生特別好動,所以他們自己默背,會提不起興趣,可采用同桌互背的方法,互相檢測,再指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檢測。教學設計要與“過程性評價”一體化,如果根據評價發現學生并不能很好地完成這一目標,那么就可以及時調整教學設計。
因為教師預設教學內容之前已經確定了本節課或本篇課文的學習目標,所以,每一項教學內容的設計,都應該有明確的目標指向性,即為了達成學習目標而設立。我們不能一味地想怎樣的教學活動會出彩,最關鍵的是看是否落實了學習目標,是否體現了目標導向下“教-學-評一致性”的課堂設計,這樣才能最大可能地實現目標。
(《中小學管理》2013.01)
據說喜歡教科研的人都在關注這個公眾號
傳聞凡不想被平庸之惡打倒的人都默默關注此號
關注是支持/分享即贊美
特別鳴謝:題圖攝影由全紅先生授權獨家使用
版權聲明:版權屬于原刊及著作者,若有侵權,敬請聯系本人,立刻刪除。歡迎公眾號轉發,但請務必注明轉自“中小學教科研”公眾號及原刊出處。私信zkyqs001,QQ郵箱:35686573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