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濰坊安丘市石埠子鎮、輝渠鎮和柘山鎮交界處,有一座保存了中國最早的長城春秋時齊國長城遺址的城頂山,山上林草豐茂。在城頂山山南向陽處,有一座現存的中國最古老的書院——公冶長書院。春秋時,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而公冶長排名靠前,且貴為孔子佳婿?!墩撜Z》中第五篇即以公冶長命名:《公冶長第五》。在公冶長書院前,有兩棵現在仍是枝繁葉茂的銀杏樹,一雌一雄,這就是已有兩千五百年樹齡的“中華第一夫妻(雌雄)銀杏樹”。這兩棵銀杏樹,相傳是當年圣人孔子來此看望女兒時帶來的,且與公冶長夫婦一同栽植。兩樹東雄西雌,比肩而立。現在測量,濰坊公冶長書院兩樹相距7.5米,樹高都在29米以上,樹胸圍分別為4.8米和5.8米。兩棵樹的樹冠寬大蒼翠,縱橫交錯,枝杈相連,交為一體,總樹冠為東西28米,南北25米,總占地0.067公頃。其冠如蓋,郁郁蔥蔥,迎風搖曳,猶如一把巨大的綠傘遮天蔽日。特別是雄樹,基部生有三株子樹,胸圍已達1.2米。雌樹基部生一株子樹,胸圍0.62米,到現在每年仍然碩果累累,成為齊魯大地最美的風景。
濰坊安丘公冶長書院的古銀杏為孔子及其弟子公冶長親手所植,距今已有2600年的歷史,且為雌雄兩棵,比西安的古銀杏樹還早1100多年,有“中華第一夫妻樹”的美譽!來看一下咱濰坊古銀杏落葉的美景,美得令人震撼。千年銀杏夫妻樹所在地濰坊城頂山海拔446米,山頂平坦而亂石合沓。叢山環抱,群樹波涌,為著名森林公園,是不可多得的天然氧吧。因山頂上有齊長城而得名“城頂山”,又因山之陽有公冶長書院,又名書院山。濰坊人士公冶長(前519-前470)。公冶氏,名長,字子長、子芝??鬃拥呐?。為孔子弟子,七十二賢之一?!墩撜Z》有《公冶長第五》,他聰穎好學,博通書禮,德才兼備,終生治學不仕祿,相傳通鳥語。
公冶長一生治學,魯君多次請他為大夫,但他一概不應,而是繼承孔子遺志,教學育人,成為著名文士。因德才兼備,深為孔子賞識。
因為這公冶長書院兩棵銀杏樹,雄樹開花,雌樹結果,兩樹根枝相交,宛如夫妻,又稱夫妻樹,且被譽為“中華第一夫妻樹”。
圍繞這兩棵銀杏樹,千百年來,在齊魯大地有著許許多多的話題和文字,有著許許多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公冶長生性愛鳥,愛與鳥類對話交流,那日聽鳥語之后,便擇日赴孔府拜師,萬鳥相隨,百姓爭隨觀賞,蔚為壯觀。不出百里,子長覺如此將擾亂孔府,便止步對眾鳥說:“你等且回城頂山,待我學成回來?!北婙B飛歸山林,只派鸚鵡一名相隨。
子長到曲阜,拜師孔丘,成績突出,憑鳥語絕技護孔子巡游列國,輕官祿重禮儀,人品厚重,威信極高,倍受孔子青睞。且說孔夫子膝下一女,年方二八,面如中秋之月,色若春曉之花,有落雁沉魚之容,閉月羞花之貌,門下三千弟子莫不心存好逑之心。但此女心定如鐵,只待天緣。一日,她在河邊游玩,不慎跌落池中,一命將休,當時子長正在房中苦讀,窗外鸚鵡飛來說:“子長子長,快來幫忙,一女落水,救來拜堂!子長隨鳥撒丫跑去,撲通入水,從水中抄起女郎,女郎一息尚存,抱緊子長脖子。待眾人趕來,此女已醒,見狀大羞,反而摟得更緊。孔圣大喜:“天作緣,鳥作媒,水相連,千古姻緣!”隨后鼓樂齊鳴,擇日不如撞日,當晚拜堂成親。
完婚后,學業也成,遂回歸故里,到城頂山習書授徒。眾鳥聞聽鸚鵡通報,各銜一枝野花飛出百里相迎,百靈主唱,喜鵲作拍,一路歡歌笑語,直上城頂山,在南山腰造房修屋,開院納徒,生逾五百。公冶講學,孔女澆園,其樂融融。
又是一年芳草綠,孔子思女想婿日甚,召子路顏回來議。子路說:“東北有一杞國,一人恐慌天將塌坡,日夜憂傷,何不前往教化一番,且路經公冶處。”顏回說:“南山有一奇木,雄樹開花不結果,雌樹結果不開花,千年相依,古稱公孫樹,俗稱銀杏,葉如扇,晶瑩剔透。想子長夫妻二人,交融甚厚,何不移來送去,祝二人千年好合,永結同心,白頭偕老?!笨鬃有廊稽c頭:“樹木育人,同樣不易,我創儒術,為教化庶民,亦千載不止。”
收拾數日,孔子一行即啟程前往。早有探鳥來為子長報信,公冶夫婦甚為興奮,忙收拾廳堂,安排酒飯。待到老夫子一到,眾人不免唏噓一番,酒席間更是嘆不盡別后思念。
午后,孔子持鍬鏟土,挖窩兩個,與公冶夫婦、子路、顏回栽樹澆水,其間,孔子說:“此木為萬樹之靈長,陰陽之造化,樹且如此,人當何如?”說得公冶夫婦動容淚下。見二人如此,孔子不禁回想自己多年四處講學,屢屢受挫,饑寒交迫,一直難成正果,不由手撫公冶肩頭,嘆道:“子長啊子長,栽樹易,教人難,書溫故而知新,樹常育而日壯。”
師父走后,公冶長誓不出仕,一心讀書授徒,不忘日澆銀杏,逝后諸生秉師遺志,使銀杏樹日澤甘露,得以綿延千年。現在,銀杏樹高三十米,冠幅三百七十五平方米,堪稱當今樹中壽王,為此處一壯觀景致。
(春天時節銀杏樹影像)
(秋天時節銀杏樹影像)
如今,這兩棵銀杏樹,因為歷經兩千五百年長青不老而讓人崇拜其長壽之命運,因為兩兩攜手相依共沐風雨數千年而讓人崇拜其忠貞之德行,所以,銀杏樹下游人不斷,銀杏樹上紅帶飄飄。駐足樹前,耳清目明,心靈頓有凈化之感。公冶祠前,心生敬意,上進之心油然而生。我們安丘,自古文風興盛,崇儒好德,求和諧求進取,此為淵源之一吧。
感激安丘先輩,千百年來護樹有功,感謝公冶銀杏,長久陶冶安丘子民。 來源:濰坊安丘市林業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