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君按
《三字經》是最經典的中國傳統(tǒng)啟蒙教材。里面囊括了大量的知識常識、傳統(tǒng)國學以及歷史故事。無論是對孩子,還是對剛剛起步的國學愛好者,都是非常好的入門經典的。本次課程,在朗讀和解釋《三字經》的同時,還加入了解讀內容的小故事,讓孩子們能夠更容易、更準確的理解《三字經》的內容。
每天10分鐘,21天讓孩子掌握國學入門經典,你還等什么?
1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解釋】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故事】從前楚國有個名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塊還沒有琢磨過的玉石,于是他便把這玉石呈現給當時的楚厲王。沒想到,宮里的玉匠竟說這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厲王一生氣,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厲王死后,武王繼位,卞和又將這玉石獻給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運。卞和失望的抱著石頭,在山腳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后知道了這件事,便將卞和請進宮來,命令玉匠把這塊石頭好好打造一下,發(fā)現果然是一塊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將它命名為“和氏璧。”由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一塊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顯現出它的價值,所以人也需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解釋】做兒女的,從小時候就要親近老師和朋友,以便從他們那里學習到許多為人處事的禮節(jié)和知識。
【啟示】學會親近好的老師、好的朋友,并從他們身上學到許多有益的經驗和知識。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能不斷地豐富自己的頭腦。
2
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zhí)
【解釋】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這是每個孝順父母的人都應該實行和效仿的。
【故事】東漢時,有個九歲的小孩——黃香。他非常的孝順父親,為了不讓父親太勞累,所有的家務事都是由自己動手做的。夏天時,他會用扇子把席子給扇涼了,再請父親上床睡覺。天氣變冷了,黃香總會在父親睡覺前,把被窩躺暖之后,才讓父親入睡。黃香這種孝行,沒有多久便傳遍了整個縣城,大家都夸黃香是個孝順的孩子。這種孝順的行為,的確很令人欽佩。
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
【解釋】漢代人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尊敬和友愛兄長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
【故事】東漢時,有個叫孔融的小孩。有一天,父親的朋友送來一簍子的梨子,父親要孔融拿一個去吃,孔融就在一堆梨子里挑了一個最小的,父親很訝異地對他說:“孩子,你怎么不挑大的,反而挑個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說:“爹,我的年紀最小,應該吃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孔融這種友愛兄長的行為,的確很值得我們效法。
3
微信編輯器 構思編輯器
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
【解釋】一個人首先要學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愛的道理,接下來是學習看到和聽到的知識。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術和高深的數學,以及認識文字,閱讀文學。
【啟示】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是做人的基礎;能文會算是做人的本錢。要做一個德才兼?zhèn)涞娜耍捅仨氝@從兩點做起。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解釋】我國采用十進位算術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數字,然后十個十是一百,十個一百是一千,十個一千是一萬……一直變化下去。
【故事】一個人無論是要完成一件事,或是求取更高的學問,都應該腳踏實地,循序漸進的去做,才能有好的成績,千萬不要學明朝的吳同喔!小朋友看了后面的故事,就知道原因了。吳同是明朝人,從小便跟著泥匠師傅學功夫,但是吳同是個很懶惰的人,每次師傅交待他的事,總是一拖再拖,然后草率的完成。他一心盼望自己的手藝能象師傅一樣好,可是又不肯從最基本的手藝慢慢練習,所以學了幾年,還是蓋不了一間房子。這天,師傅決定考考他,便要他在一星期之內蓋好一間房子。吳同心想,這實在太容易了,只要把從師傅那里偷偷學來的技術用上就可了。于是,不到三天,吳同果真蓋好了一間房子。第四天時,突然來了一場暴風雨,使得吳同蓋的房間頓時倒塌成一灘爛泥。還沒有讓師傅看過,自己蓋的房子就這么沒有了,吳同心里既懊惱,又羞愧,從此,他下定決心要循序漸進的把蓋房子的工夫學好,不再好高騖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