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是人腦對大腦內外表象的覺察。生理學上,意識腦區指可以獲得其它各腦區信息的意識腦區(在前額葉周邊)。意識腦區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辨識真偽,即它可以辨識自己腦區中的表象是來自于外部感官的還是來自于想像或回憶的。此種辨識真偽的能力,任何其它腦區都沒有。當人在睡眠時,意識腦區的興奮度降至最低,此時無法辨別腦中意像的真偽,大腦進而采取了全部信以為真的方式,這就是所謂的“夢境”。意識腦區沒有自己的記憶,它的存儲區域稱作“暫存區”,如同計算機的內存一樣,只能暫時保存所察覺的信息。意識還是“永動”的,你可以試一下使腦中的意像停止下來,即會發現這種嘗試的徒勞。有研究認為,意識腦區其實沒有思維能力,真正的思維都發生在潛意識的諸腦區中,我們所感知到的思維,其實是潛意識將其思維呈現于意識腦區的結果。
中文名
意識
外文名
consciousness
拼音
yì shì
意思
覺察;發現
科學研究 聽語音
最早進行意識的科學實驗的可能是Libet。其用脈沖電直接刺激大腦皮層體感區,使被試者產生感覺。其主要結果,必須有一定的刺激強度和一定的持續刺激時間才能產生知覺。因此,其認為意識的產生要求腦的一些部位的神經元在足夠時間(可達500毫秒)內有足夠的興奮。這一實驗表明,意識是因腦內神經活動而產生。[1]
詞語解釋 聽語音
1.[consciousness]∶人的頭腦對于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也是感覺、思維等各種心理過程的總和。
2.[be conscious of;awake to;realize]∶覺察;發現。
她不高興啦,我并沒意識到。[2]
識見。
漢王充《論衡·實知》:“眾人闊略,寡所意識,見賢圣之名物,則謂之神。”
《北齊書·文宣帝紀》:“ 高祖 嘗試觀諸子意識,各使治亂絲,帝獨抽刀斬之,曰:‘亂者須斬。’ 高祖 是之。”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此怪大佳,其意識在綺羅人上。”
先入之見。
宋王明清《揮麈后錄》卷二:“子之所陳,心存意識,或欲周知,何從皆得?”
人的頭腦對于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是各種心理過程的總和。
柳青《銅墻鐵壁》第二章:“我那陣農民意識太重,總想回家安貼一下老娘。”
韓北屏《非洲夜會·酋長的故事》:“大多數的酋長總有一定的民族主義意識,特別是那些偏僻的邊遠的地方。”
覺察,感覺。
阿英《夜》:“她意識著這一定又是敵人在掃射自己的同志。”
茅盾《喜劇》一:“連同鄉會也是委員制了么?他這才更明晰地意識到世界確是換了一個樣子了。”
謂自覺抱有某種目的。
冰心《超人》:“隨手拿起一本書來,無意識的看著。”
丁玲《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五:“不過他咽住了,他怕 子彬 多心,以為他是有意識譏諷他。”
佛教語。佛教六識之一,即由意根所起之識,亦稱法識。
南朝梁武帝《浄業賦序》:“除此二障,意識稍明,內外經書,讀便解悟。”
章炳麟《國故論衡·辨性上》:“意根之動,謂之意識。”[2]
英語詞源。consciousness,這個詞來自拉丁文“consciencia”,意即“認識”。
把它翻譯成“意識”的行為跟日本的學者有關。
意念:即意識(包含顯意識,潛意識)而成信念的精神狀態。是主體輕度入靜后原神能動的自律性調控自然積淀因的亞無極思維態。它“舍棄”了一切中間環節,具有“穿透力”。
意念的產生:《簡易經》里所述:“德化情,情生意,意恒動。”,“意恒動,識中擇念,動機出矣。”。
意思是:人的德性能演化出情,情能生出意,意不停地運作即意識,意識有刺激大意義大的意識,有刺激小意義小的意識,在意識中,自覺不自覺地就會選擇意義的大意識轉化為意念,把其它意識拋棄。此意念會轉化為動機,能支配人體去付諸于行動。
詳細釋義 聽語音
基本含義
意識是物質的一種高級有序組織形式,它是指生物由其物理感知系統能夠感知的特征總和以及相關的感知處理活動。關于意識的定義和概念,一定要將其與精神、理性、真理等概念區分清楚。
意識原意為精神活動。意,既是自我的意思。識,就是認知,認識。意識,代表個體的獨立性,它是主觀存在的獨特坐標。意識,代表了人可以認識自己的存在,可以知道發生的事情。可以對立與不同于自己的存在進行對比。意識的定義非常簡單,就是認識和知道事物的存在的那個。意識本來就是精神同一種用法。理性從意識而來,真理是觀念等同,跟心理無關。
意識,它是人類大腦的一切活動及結果,即作為具有自覺性的思維。意識的本質,它是人腦與客觀世界的矛盾,其規律即自覺性。自覺即能動地認識及指導人類的自我自由的實現。意識是隨著人類誕生而誕生,它是人類發現及創新活動的結果,人類實踐合乎人類自由發展的方向即發展人的意識。意識是實踐的結果,并隨著生命遺傳給后代。
新生兒繼承前輩人類的實踐結果,與生俱來的感知能力是意識形成的基礎。任何生物都有感知能力,最重要的感知能力就是吸收營養的能力。比如吃就是與生俱來的一個能力,胎兒時期就已經有吸吮的能力。
意識是一種生命的能量,生命的能量必須流動,就像電腦硬盤必須在電流作用下轉動,電腦才能工作。所以,意識就是意識流,就是生命流。
意識是生物進化得來的,從簡單的有機生化進程到復雜的大腦生化過程,此過程隨著生命進化最終從自發的自然行為,進化為自覺的人類行為。而思想是在意識的基礎上產生的,我們的感知能力幫助我們記憶,經過記憶和分析就產生思想,動物也有思想,它們的思想是自發的,無主觀能動性,只有人的思想是自覺的,豐富多彩的。意識在人的實踐中分為各種形式,包括記憶、思想、情緒、念頭、觀念等。從表象的直觀到一定現象的集合念頭,最終邏輯地發展為觀念,通過思考最終形成思想。
意識就是海水,思想就是海水中的漂浮物,觀念就是海水中的冰塊,情緒就是身體對思想的反應。觀念決定反應的方向,積極反應或負面情緒。念頭是思想的初期,就是潛在海水里的物體,浮出水面以后就是思想。
意識到目前為止還是一個不完整的、模糊的概念。一般認為意識是人對環境及自我的認知能力以及認知的清晰程度。研究者們還不能給予它一個確切的定義。約翰·希爾勒通俗地將意識解釋為:“從無夢的睡眠醒來之后,除非再次入睡或進入無意識狀態,否則在白天持續進行的,知覺、感覺或覺察的狀態”。現階段,意識概念中最容易進行科學研究的是在覺察方面。例如,某人覺察到了什么、某人覺察到了自我。有時候,“覺察”已經成為了“意識”的同義詞,它們甚至可以相互替換。現階段在意識本質的問題上還存有諸多疑問與不解,當前意識本質研究的困境,一方面在于自然主義認識模式無法對大腦結構和社會語境做出完全等效的模擬,另一方面在于缺少相應的哲學命題和范疇。[3]例如在自我意識方面。對意識這一概念的研究已經成為了多個學科的研究對象。意識問題涉及到的學科有認知科學、神經科學、心理學、計算機科學、社會學、哲學等,這些領域在不同的角度對意識進行的研究,對于澄清意識問題是非常有幫助的。
產生前提
意識是思維主體對信息進行處理后的產物。沒有思維主體及思維活動就不可能產生意識。思維主體是可對信息進行能動操作(如采集、傳遞、存儲、提取、刪除、對比、篩選、判別、排列、分類、變相、轉形、整合、表達等等作業)的物質。思維主體既有自然進化而形成的動物(比如人類),也(會)有逐漸發展完善的人工智能產品。信息是能被思維主體識別的事物現象及表象,是思維活動的操作對象。思維活動所產生的意識以信息的形式儲存、表現和傳遞輸出,意識傳播的實質是信息傳播。意識往往又會成為思維主體進行下一步思維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