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是中國古代禮制最興盛的時期。所謂“禮制”,就是從王侯到平民在社會活動和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行為規范準則。人們平時的衣食住行,乃至婚嫁喪葬,都有嚴格的禮制約束,禮儀被認為能“通神明,立人倫,正情性,節萬事”。這種禮制反映在用玉制度上,就是出現了一系列禮玉。這些禮玉形制不同,用途各異,名稱繁多。其中最主要的是璧、圭、琮、璋、琥和璜,合稱為“
六瑞”。這六種玉器是中國古典玉器的核心部分。《周禮》中說“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
古人講究“禮神者必象其類”,
六瑞在顏色的使用上就有了很好的映襯。天是蒼白色的,現在我們還說蒼天嘛,因此禮天用的是蒼壁。大地是黃色的黃土地,因此以黃琮禮地。四方的顏色取自于古時候的四大神獸: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他們分別是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守護神。同時他們也分別象征著四季(春、秋、夏、冬)。
另外從形態上來看,無論是文獻記載上,還是從考古發掘品來看,“
六瑞”的形狀和用途都是相當繁雜的。
首先介紹一下玉璧,璧是一種圓形扁平狀的玉器,中央有一個圓孔。我國古人的宇宙觀是天圓地方,天上面鑲嵌著日月星辰,因此玉璧也做成圓的,中央的圓孔代表著日月。玉璧是“六瑞”中出現最早、使用時間最長的一種禮玉。這也反映出古人最早的對天的一種敬意。最開始的壁是沒有紋飾的主要用來作為祭司和行禮用的器具。商代的時候,壁上有了飾紋,是較為簡單的直線或者平行線。春秋戰國時期是玉璧使用和發展最為繁盛的階段,最有名的傳說莫過于和氏璧了。此時壁的雕工更加精細,璧上的飾紋也更加復雜和美觀出現了蟠虺(pánhuī)紋、云雷紋、勾連紋、卷云紋等。到戰國時期則大量流行谷紋、蒲紋、渦紋和獸面紋。此時璧的用途以不在僅僅用作祭祀器具,更多的是用來做裝飾用品。從戰國晚期開始,玉璧被用于為死者殮葬,鋪墊在死者的胸前和背后,這屬于葬禮用器之一。喪葬用璧主要是一種獸面紋璧,猙獰的獸首大概有驅鬼辟邪之意。根據璧中間圓孔的大小,璧的名稱也出現的分化。圓孔比周邊小的叫璧,圓孔與周邊相等的叫做環,圓孔比周邊大的叫瑗。
圭的形狀很簡單,呈扁平長條形,下端平直,上端作三角形。東漢學者鄭玄認為三角形的圭角象征著春天萬物萌發的景象。圭是“六瑞”之中名稱最為繁雜的一種玉器,在《周禮》中記載的各種圭名多達十幾種,說實話真是佩服古人能想出來這么多的名堂。但大抵這些不同種類的圭是用來區分不同的使用用途,祭祀等級和使用者的身份地位用的。除此之外圭還有一個比較實用的用途,就是把一些文字記載在圭上面,起到書簡的作用。最為常見的是在盟誓活動中,盟辭就常記載在圭上面。也許是后來古人都覺得圭的名字太多用途太繁瑣不方便,所以漢代以后圭的用途就不那么廣了,一個用途是演變古為代大臣上朝用的笏板,另一個用途是道教在做法時把玉圭當成法器使用。
琮的出現與璧一樣早,在江浙一帶的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遺址和墓葬中,曾出土大量的玉琮。琮的形狀為外方內圓,中央作圓筒狀,外周呈正四方或鈍角四方形,因此玉琮還叫天柱。關于琮的形態的來源說法不一,有人認為是古代紡織機器上的零件,有人說它是古建筑縮影,日本考古學者中則有人認為玉琮是窺測天文的窺管……。但是琮被作為古代祭祀用的禮器這點卻是不爭的事實。商代的玉琮表面一般光素無紋,也有的四個角的凸棱上刻平行弦紋和圓點紋,還有伏蟬紋和突起半圓形。西周時期的玉琮發現極少,陜西西安灃西西周貴族井叔墓中出土一件玉琮,玉質為青色,雕琢很精細,琮外表刻變形鳳鳥紋。這種紋飾是西周非常盛行的紋飾,常裝飾于青銅器。這種鳳鳥主要描繪鉤喙和大尾,時代特征很明顯。春秋戰國時期玉琮有素面和獸面紋兩種。素面琮形制較小,造型簡單,制作也很粗糙,出土于一些中小型墓里。獸面紋玉琮出土于戰國早期的曾侯乙墓中,裝飾的獸面紋明顯是受周鳳鳥紋的影響。漢代已不見用琮隨葬,漢代文獻中也沒有關于使用琮的記載,但遺留下來一些用玉琮改制成的其他玉器。例如江蘇漣水三里墩漢代墓中出土一件銀鷹座玉盒,其玉盒也是用玉琮改成的,下面配上銀質鷹座,頗顯華麗大方。
璜是“六瑞”中樣式最繁雜、數量最多、流行時間也較長的禮玉。它的形狀按《周禮》的記載是“半璧為璜”,即為半璧形。但目前發現的璜,絕大多數為璧圓弧的三分之一,只有少數接近二分之一,玉璜的形體可分兩種,一種是半圓形片狀,圓心處略缺形似半璧;另一種是較窄的弧形。。璜是祭祀北方的禮器,是一種祭天的玉器,也有人認為它的形狀是古人仿照雨后天空中的彩虹形象而創造的。有趣的是,在考古中發現的玉璜無論時代早晚,都主要用于裝飾。一般玉璜的兩端或中間都鉆有小孔,便于系掛。雖然在先秦時期的宮殿遺址和祭祀坑中也發現了玉璜,但數量很少,而且造型簡單,精美程度遠不及裝飾用璜,所以玉璜從它誕生之日起就兼作佩飾之用。新石器時代和商代許多玉璜的璜體都較寬,形似扇面,一般沒有紋飾。商代起玉璜成為人們流行的佩帶物,原來一般的玉璜無法顯示出佩帶者美化自己的意愿,又不能區別佩帶者的地位、身份。因此,商代起的玉璜在飾紋和式樣上出現多樣化,以滿足各層次愛玉者需要,人形璜、鳥形璜、魚形璜、獸形璜等,就是商代玉雕藝人所創新品種。璜的佩帶形式從單獨佩帶發展成為件串聯的組佩。值得注意的是,從新石器時代直到西周時期,玉璜都是兩端鉆孔,從復原的情況來看,佩帶時玉璜璜體脊部朝下,兩端首朝上,這與東周、秦漢時期璜體脊部朝上的佩帶方式正好相反。東周和漢代,玉璜的造型和紋飾空前繁雜,精彩紛呈。這一時期最常見的是兩端雕成龍頭或虎頭及整體裝飾透雕圖案的璜。紋飾有渦紋、勾連紋、卷云紋、網紋等,以淺浮雕、陰刻線或勾徹法制出。最精美的是一些上下緣外側附帶透雕紋飾的璜,圖案紋樣有龍、螭虎、鳳鳥和卷云形,制作非常精細。
璋始見于新石器時代晚期,山東龍山文化遺址分別出土過3件玉璋,為迄今所知最古老玉璋。璋呈扁平長方體狀,一端斜刃,另一端有穿孔。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的說法是:“半圭為璋”。璋的種類據《周禮》中記載有:赤璋、大璋、中璋,邊璋、牙璋5種。其用途大致有3種。第一種用途就是前面說的用來禮南方神的,用的是紅色瑪瑙雕刻的赤璋;第二種用途是古代帝王巡游打獵用來祭祀山川的,使用的是大璋、中璋和邊璋。大山川用大璋,小山川用中璋或邊璋。祭山的璋祭祀之后埋入土中,祭川的璋祭祀之后投入河中。第三種用途是把中璋和牙璋當做是符節器使用。古代派遣使者或調兵時用做憑證的東西。刻上文字,分成兩半,一半存朝廷,一半給外任官員或出征將帥。
玉琥顧名思義就是用玉雕成的虎形玉器。讀者一定很奇怪,其他五種瑞玉都是作幾何形的,怎么這種瑞玉成了動物形呢?原來,這玉琥是最晚加入“六瑞”行列的,大約出現于戰國晚期。秦漢時代儒生在為天地四方定玉名時,缺少禮西方之玉,而西方的神主是白虎,便用玉虎來作祭拜西方的禮器。由于玉琥的形狀與其他五種瑞玉不協調,所以后世學者有的將它畫成“瑁”(一種長方形、頂部下凹呈三角的玉器),有的則干脆用璜來代替它。實際上,用虎形玉器來作禮器顯得牽強附會,因為從商代以來的玉虎,無一不是作裝飾品或陳設品來用的。戰國時期,虎的形象被制成虎符,是王侯用以調兵的信物。從流傳至今的戰國虎符來看,它一般為銅制臥虎形,對剖為兩半,君與臣各持一半。虎符表面還有錯金文字。而戰國時期的虎形玉佩也為臥形,樣子與虎符非常相像。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