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躍
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南京圖書館原館長
王陽明說:“唯古為學,在求放心。心茍或放,學乃徒勤”,在王陽明看來,古之圣人之學只是在于尋求不小心放逸、丟失、跑掉的良心,如果良心放掉了,那么所有的勤奮學習都歸于徒勞無益矣。王陽明此論是直承孟子的。孟子有言:“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是說做學問,做事情的最終目的和訴求沒有什么其他,唯一的就是把不小心跑掉的、丟失的良心尋求回來。孟子、王陽明所論告訴我們,人之性在于良心善性。保存住人之為人的良心以及找回失去的良心構成人之修養的兩個方式。你能存住固然很好,但如若跑了也不要灰心喪氣,自暴自棄,而是要盡力將其找回。
就當下的中國來說,“求其放心”可能是主要任務。因為,不少人良心已經不在自己身上了。而為什么不在了呢?根本原因是物欲、情欲、意欲太多太盛太濃。所以孟子才有“養心莫善于寡欲”之論。通俗的說,養心修身沒有比減少欲望更好更有效的方法的了。人的貪欲是人之氣質生命中非常負面的存在。如何變化這種氣質一直是包括孔孟荀以及理學家心學家在內的所有儒學的責任和使命。
人性不盡,良心不顯,那么萬物之性就會因此而失性,甚而遭致殘害。“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中庸》語),此之謂也。這是告訴我們,天地萬物的本性、生命的呈現和保持的前提是人性的呈現啊!動植物被隨意的變性和任意的捕殺,正是因為人性的喪失而造成的惡果。
在人類產生之前不存在“盡物之性”的問題,更不存在“盡人之性”的問題。人相對于天地萬物來說,你真的是一個遲到者。你不應有是“萬物的尺度”的自驕,你不應有“為自然立法”的自傲,你不應以天地萬物的中心而自居。你的偉大和高貴恰恰應體現在你的“有義”上,“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荀子語),此之謂也。所謂“義”即知道應該做什么和不應該做什么以及能為你的“不義”之舉而感到羞愧和厭惡。你的偉大和高貴恰恰應表現在你能率先完盡你的本性,具體表現在你能“識仁求仁,好仁惡不仁”(馬一浮語)。你只有做到了這一點,你才有資格說“為天地立心”。你的偉大和高貴恰恰應反映在你對人類的惻隱,對獸類的不忍,對植類的顧恤,對器類的顧惜。這就是“愛”,這就是博愛,這就是平等之愛。“博愛之謂仁”(韓愈語),“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程顥語),“仁是個溫和慈愛底道理”(朱熹語),“一體之仁”(王陽明語),此之謂也。
當宇宙天地間所有的存在都按其本性的存在著,那才是一個真正的美好的“道”的世界啊!“率性之謂道”(《中庸》語),此之謂也。
我們要呼喚這樣的口號:讓萬物各正性命,使萬物各遂其性,各適其用,各素其位!讓人人著!讓物物著!讓物物著是人的良心!讓物物著是人的責任!
我知道你在看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