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推薦
5月9日-5月11日
王老師15701217032
頸部肌筋膜疼痛
1,枕大神經出口處:枕大神經是第二頸神經后支的感覺分支,與枕小神經共同支配枕部皮膚直至頭頂感覺,由C2神經發出后在寰樞關節后內側的寰樞間骨筋膜裂孔出椎管。枕大神經穿斜方肌腱至皮下,分布于枕部的皮膚,為混合性神經。如此神經受損則其支配區域的運動和感覺可發生障礙。
該處為頭半棘肌、枕大神經的出口處,枕骨粗隆下,頸項酸痛者這兩處—般均有顯性應激點,按壓時酸痛脹麻可向上波及整個后腦部。神經及節段:枕大神經、C2后支。
2,枕后乳突:乳突為從顳骨乳突部的底面發出的突起,形狀是大致錐形或圓錐形,該處為胸鎖乳突肌乳突處的抵止點,胸鎖乳突肌的附著點,長期的頸項部疼痛酸脹者該處往往可找到顯性應激點,神經及節段:副神經及頸從肌支C2、3。
3,頸椎橫突:頸椎橫突有前結節和后結節,其上附著了很多肌肉(如下圖),其中C1橫突和C2-4橫突后結節有肩胛提肌的附著點,附著處有損傷可出現頸部側面痛或同側頭痛。C5-7橫突前后結節骨面主要附著有前、中、后斜角肌,該處損傷可引起頸側下方疼痛或同側上肢疼痛麻木。
以頸椎2、3、4橫突的顯性應激點最為多見,90%左右患有頸痛癥的患者可以找到壓痛點,同時可有頸部頭夾肌、頸夾肌的肌肉緊張出現。另外,頸椎1、2、3、4橫突為肩胛提肌上部的附著點,故臨床發現許多肩胛提肌在肩胛骨內角有壓痛者,也常可見到上述頸椎橫突出現顯性應激點。
4,頸椎棘突:棘突在人體后方,人通過從頭頸部往下模,模到的每一個凸起就是頸椎的棘突。頸椎棘突應激點多見于棘上韌帶,亦稱項韌帶,顯性應激點常見于頸椎3、4、5、6的棘突上,一般頸項痛者都有壓痛存在。
5,前斜角肌:斜角肌為頸部外側群的肌肉,位于頸部的兩側。包括前斜、中、后斜角肌。這三塊肌肉共同形成一個不完整的圓錐面,遮蓋著胸廓上口的外半部。斜角肌引發疼痛、麻木以及胸部、上背部、肩膀、臂部和手部的感覺異常,疼痛有時會發生后頸部。手指酸麻無力最常見的源頭,偶見手指關節痛及晨間僵直,而被誤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前斜角肌起始于頸椎橫突上面,抵止于第一肋骨上。此點出現顯性應激點,可影響頸部前屈及側屈運動,疼痛可向胸部放射。前斜角肌鎖骨窩內有臂從神經及鎖骨下動、靜脈通過,各種誘因導致前、中斜角肌的損傷、炎癥、水腫、痙攣、增生、纖維化、鈣化等,均有可能引起此間隙狹窄。卡壓C3或/和C4神經根(頸從),患者常表現為面部、枕部、頸部疼痛。此處還有中后斜角肌經過,有人把這些癥狀稱為胸廓出口處綜合征、鎖骨上窩綜合征、前斜角肌群綜合征。神經及節段:頸神經前支C3、4。
肩胛背神經(臂從)是來自C5神經根與胸長神經合干的神經,其起始部均穿過中斜角肌,在中斜角肌內斜行5-30mm,中斜角肌肌性纖維橫跨其表面,分別在前、中斜角肌形成的夾角處和穿中斜角肌處先后遭受兩次卡壓,患者明顯的疼痛區集中在菱形肌和前鋸肌上半所在的肩背部區域。
6,斜方肌:斜方肌上部起始與枕外隆凸及上項線,抵止于鎖背外1/3肩峰及肩胛岡。斜方肌由第11對腦神經副神經和第三、四頸神經前支支配。副神經經斜方肌前緣入肌深面,和頸橫動脈淺支伴行,經過肩胛岡根部附近,再與頸橫動脈深支伴行達肌的下部。56支副神經從胸鎖乳突肌后緣至斜方肌前緣一段的長度力(45.01±1.10)mm,副神經的粗細為(2.12±0.07)mm。第三、四頸神經前支的分支,從頸從發出后,向外向下達斜方肌前緣,副神經會合同行。此點的疼痛可向頸部放射,影響頸部活動。患側頸部疼痛板緊,側轉受限,枕部頭痛、頭脹,此處輕壓而痛為斜方肌,日久在風池穴處時找到顯性應激點,同時可引起耳鳴、偏頭痛、目糊、目濕、怕光,有的患者可發現一側項背出汗或不出汗。
7,肩胛提肌:位于頸項兩側,肌肉上部位于胸鎖乳突肌深側,下部位于斜方肌的深面,為一對帶狀長肌,起始于1-4個頸椎橫突,抵止于肩胛骨內側角。
此肩胛骨內角顯性應激點按壓時吋感疼痛放射至同側頸項、前額,甚至頸部,有的患者向下放射到岡下肌直到手部。頸項極緊痛,低頭時酸脹疼痛加重,有許多病例整個肩胛提肌可以見到肌肉緊張。肩胛骨內側角的附著點處可以摸到“沙沙”聲之索條狀或泥沙狀節結感。神經及節段:肩胛背神經C3-5。
頸椎疾病的預防:
1,注意端正頭、頸、肩、背的姿勢,不要偏頭聳肩、談話、看書時要正面注視。要保持脊柱的正直;
2,加強頸肩部肌肉的鍛煉,在工間或工余時,做頭及雙上肢的前屈、后伸及旋轉運動,既可緩解疲勞,又能使肌肉發達,韌度增強,從而有利于頸段脊柱的穩定性,增強頸肩順應頸部突然變化的能力;
3,避免高枕睡眠的不良習慣,高枕使頭部前屈,增大下位頸椎的應力,有加速頸椎退變的可能;
4,中醫認為胡桃、山萸肉、生地,黑芝麻等具有補腎髓之功,合理地少量服用可起到強壯筋骨,推遲腎與關節退變的作用;
5,有病早就醫,頸椎問題能引起很多疾病,中醫針灸、針刀、艾灸、熱敷理療、膏藥等都是有效的方法,切記癥狀嚴重了再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