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唱歌、打打太極、在門前的綠化帶前來一首紅歌,成為很多大同市民清晨的第一選擇,安逸、有品位的生活讓人們越來越喜歡這個城市。建設生態名邑,建設宜居、利居、樂居城市,山水園林讓人愉悅,歷史文化讓人迷醉,個性特色讓人記憶,成為大同這個生態脆弱、冬季嚴寒的城市生態發展的主攻方向。一座城市之所以稱為“名邑”,顯然不僅因為它資格老、歷史久,還因為它有著獨特的風采。如今的大同已經告別了那個風沙彌漫、煤塵飛揚的景象,滿眼的翠綠和獨特的園林綠化正在影響著越來越多的百姓。
三年間多出300余處小景點
今年63歲的吳大媽用嬰兒車推著剛過一周歲生日的孫子,在大同市云岡路五岔路口東北角的小景點上散步,高大的油松將炙熱的太陽光遮擋出一片陰涼,一片低矮的灌木盛開著紫色的、白色的花朵。
三年前,這兒還是一片整日嘈雜的街面商鋪。
“以前這里是賣工礦配件的,每天吵得人不安生,街面很窄出行不方便。去年才有了這個 ‘小公園’,我經常領著孫子來這兒走走,挺好的。”吳大媽說。
這個“小公園”是大同市政府在改造西環路拓寬云岡路拆遷后,用街角留下的空地修建的。最低的一層是青青的草坪,第二層是可以開出各種顏色花卉的灌木,第三層是一些點綴的喬木,最高一層是高大的四季常青的油松。其間,供市民休息用的各式各樣長條凳子、小假山、小噴泉點綴期間,形成了種種各具特色的小景觀。
在大同市城區,像這樣利用街角和拆遷后形成的小片空地建成的“小公園”有300多處。
“轉型發展綠色崛起”
新中國成立初,大同市區幾乎沒有一公里的人行道綠化,城市綠化幾乎為零。
在大同市兒童公園鍛煉的退休工人魯愛華對此深有體會。老家在北京的她1951年跟隨家人來到大同,現在和幾年前的環境狀況相比可謂天壤之別。
魯愛華告訴記者,她家在大慶路,以前晨練的地方只有兒童公園等幾個地方,如今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公園的環境。
1979年底,大同全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僅為4.15%,人均公共綠地面積不足2平方米。到1989年底,綠化覆蓋率達到21.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為1.09平方米;到1999年底,綠化覆蓋率為25.5%,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為1.9平方米;到2008年底,綠化覆蓋率達33.61%,人均公共綠地面積迅速上升到5.5平方米,綠化覆蓋面積達2918.3563萬平方米。
從每隔10年的數據變化可以看出,大同市城市綠化總量大幅提升。特別是2008-2009年,大同市圍繞“轉型發展、綠色崛起”的主題,市政府加大城市綠化建設規模及投資力度,按照“春有綠、夏有花、秋有果、冬有青”的思路,堅持因地制宜、講求實效、適地適樹的原則,重點突破,全面推進,城市園林綠化建設全面提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在綠化工作上高標準、大手筆、高水平、上檔次,這在大同市的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多部門聯合搞綠化
2010年4月12日,大同市政府印發了《大同市創建省級園林城市2010年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正式將創建省級園林城市提上了日程。
“2010年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1%以上,綠化覆蓋率達到36%以上,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7.5平方米以上。”這是《方案》中明確提出的目標。“數字雖然簡單枯燥,但數字背后體現出一個綠色覆蓋的大同,靚麗美化的新大同。”大同市園林局辦公室李主任說。同時,城市園林綠化整體水平有較大幅度提高,綜合效益較為顯著,各項指標都達到或超出省級園林城市標準。
政策的補充和規定,都是為了2010年成功創建省級園林城市,并為2012年創建國家級園林城市打好基礎。同時,伴隨著《方案》出臺的還有“創建省級園林城市考核目標任務分解表”。
記者從“任務分解表”上看到,包括園林局、環保局、城鄉規劃局、財政局、林業局、綠化委員會等10多個部門都有各自具體的工作。
對綠化不達標單位“黃牌警告”
在創建園林城市工作中,大同對全市各單位庭院和居住區的綠化工作將開始進行全面檢查,對綠化指標不達標或綠化質量不高的單位或居住區予以“黃牌警告”,限期整改。
不僅僅注重道路和景區、景點綠化,居住區的綠化已開始納入整體城市“綠肺”的大架構中。
同時,大同市還深入開展創建園林化達標單位、園林式居住小區評選活動。市、省級命名的園林化單位要達到60%和10%;新建單位綠化面積要達到30%;全市主干道沿街單位90%以上要實行拆圍透綠;新建居住區綠化面積要占總用地面積的30%以上,并配建休憩活動園地;舊小區改造,綠化面積要不少于總用地面積的25%;市區內70%以上居住區綠化要達標;對已命名園林化達標單位和園林式居住區要進行一次復查,重新評比掛牌。這些,都是實實在在要做的!
在進一步完善大同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大同市按照國家級園林城市標準和生態園林城市標準,充分利用自然景觀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注重植物地帶性風貌特色,將高標準修編、完善 《大同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和《大同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并納入城市總體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