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成子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陳恒弒其君,請討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注釋
(1)弒,《說文》:“臣殺君也。《易》曰:臣弒其君。”古時稱臣殺君、子殺父。
(2)沐浴,洗頭、洗澡以潔身。
(3)朝,《說文》:“朝,旦也。”即天亮。會意。甲骨文字形,從日在草中,從月。字象太陽已出草中而月亮尚未隱沒形。(zhāo)本義是早晨。本章讀作(cháo),即朝見,臣見君。本章指上朝。
(4)告,《爾雅·釋言》:“告,請也。”《說文》:“告,牛觸人,角箸橫木,所以告人也。《易》曰:僮牛之告。”即牛用角撞人,古人在牛角上系橫木,用它來告發罪人,橫木撞到誰,誰就是罪人。《易經》上說:“僮牛之告。”會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牛”,牛觸人,角著橫木,所以告人也。本義是報告,上報。
(5)從,《說文》:“從,隨行也。”會意。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相從形。本義是隨行,跟隨。
譯文
陳成子殺了齊簡公。孔子沐浴后上朝去見魯哀公,并告訴說:“陳恒殺了他的國君,請出兵討伐他。”魯哀公說:“你去告訴三位大夫吧。”孔子退出來說:“因為我跟隨在大夫的后面,不敢不報告,國君卻說出告訴三位大夫這樣的話來。”孔子去向三位大夫報告,沒有被允許出兵。孔子說:“因為我跟隨在大夫的后面,不敢不報告。”
解讀
本章所說的是發生在齊國的有名歷史事件,陳成子殺了齊簡公。齊國的政治從此由陳氏專權。這段歷史詳細地記載在《左傳·哀公十四年》:六月初五,齊國的陳成子在舒州殺死其國君壬。孔丘齋戒了三天,然后三次提出攻打齊國的請求。魯哀公說:“魯國被齊國消弱的時間已經很久了,你要攻打齊國,打算怎么辦?”孔子回答說:“陳恒殺死其國君,人民有一半不支持他,以魯國的民眾加上齊國不支持他的那一半,可以戰勝他。”哀公說:“你去告訴季孫吧。”孔子辭謝,退出來后告訴別人說:“我因為跟隨在大夫的后面,所以不敢不說。”我們閱讀本章,要明白孔子是要表達什么樣的心情,發生在齊國的歷史事件,對魯國有什么樣的影響。為什么把這段歷史記錄在《論語》之中?
陳成子弒簡公。陳成子,就是齊國的大夫陳恒,又名田成子。當時,陳成子與監止分別擔任左、右相國,共同輔佐齊簡公。陳成子心中懼怕監止,每次上朝時都頻頻回頭看他。由于監止受到齊簡公的寵幸,因而他的權力不能除去。于是陳成子就重新使用他父親田乞的措施,用大斗把糧食借給百姓,然后再用小斗收回,以此來籠絡民心,因而受到齊國百姓的稱頌。陳成子專權后,挑選身高七尺以上的齊國女子做后宮姬妾,姬妾達一百多人,并且讓賓客侍從隨便出入后宮,不加禁止。到陳成子去世時,姬妾生下七十多個兒子。齊簡公,名壬。陳成子殺了齊簡公后,因為害怕各國諸侯聯合誅殺自己,就將侵占魯國、衛國的土地全部歸還。西邊同晉國、韓氏、魏氏、趙氏訂約,南方與吳國、越國互通使臣,建立功德,施行賞賜,親近百姓,因此齊國得以重新安定。對于這個歷史事件,孔子在《春秋》中兩次記錄了下來。“夏四月,齊陳恒執其君,置于舒州。”即夏四月,齊國陳恒拘禁國君,把他放置在舒州。“齊人弒其君壬于舒州。”即齊國人在舒州殺死了國君壬。
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陳恒弒其君,請討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這個事件發生的時候,魯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81年,孔子在家,心情是很不好的,因為去年顏回先他而去。這年春天,孔子收下了別人認為不詳的麒麟。這個征兆孔子似乎于是要發生什么。當他得知陳成子殺死齊簡公后,雖然已經不在朝廷做官,還是齋戒沐浴,上朝去見魯哀公,并將此事告訴魯哀公。孔子說:“陳恒殺死了齊國國君,請求派兵討伐他。”這本來和孔子沒有關系的事情,孔子為什么去請求國君討伐陳成子?因為孔子根據齊國發生的弒君事件預見到了魯國的未來。看看這魯哀公怎么說的,魯哀公回答孔子:“你去告訴季孫、孟孫、叔孫三人吧。”孔子從國君那里出來,對自己的做法解釋說:“以吾從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這個回答有兩重含義,一是孔子說自己跟隨在大夫的后面,不能不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國君。“從大夫之后”,從,跟隨、跟從的意思,是說孔子已經不在朝堂位列大夫之列,至今仍跟隨著大夫的后面,有分內之事的意思,也有分外之事的意思。孔子這句話在本章重復了兩次,但每句話所表達的背后意思是不一樣的。這一句是在提醒魯哀公,你的下場與齊簡公差不到哪里去。所以,第二層意思是孔子對魯哀公的微辭。孔子告訴魯哀公,該他安排的事情,過就說讓孔子去告訴季氏三人。君曰‘告夫三子’者,這個“者”字,表達出了孔子對魯哀公的不滿。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之,到。可,許可、同意、準許。本章關于這一段的記載,與《左傳》是不同的。《左傳》中記載孔子三次請求魯哀公出兵討伐。《論語》中哀公說告訴三子,《左傳》中魯哀公說告訴季孫。而《左傳》中并沒有記載告訴季孫。孔子按照魯哀公的說法,去三個權臣那里,并沒有得到允許。孔子還是說了那句話,因為我跟隨在大夫的后面,不能不將這事告訴你們。孔子這話和上一句的意思是不一樣的,這是說給季氏聽的,言外之意是孔子做的是分內之事。
我們回過頭來再分析本章,就是能不能做到出兵齊國討伐陳成子。在《左傳》中的記載,孔子分析說“陳恒殺死其國君,人民有一半不支持他,以魯國的民眾加上齊國不支持他的那一半,可以戰勝他。”沒有出兵的原因,就在于魯哀公沒有召集群臣進行討論,而是讓孔子去告訴三位權臣,顯然是魯哀公的錯誤。如果魯哀公這樣做了,一定會得到道義上的支持,也不至于被逐出魯國并客死他鄉。我們所說的“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魯哀公的下場也真是活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