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對于我們這些與共和國同齡人來講,有一種難以忘懷的情結和揮之不去的情懷。在抗美援越的歲月中,'同志加兄弟'的情懷整整維系了一代人。
后來的種種原因造成了兄弟間的反目成仇,反而更增添了神秘的色彩。那么,越南對于我來說是模糊的,但又是神秘的,反而促使我更渴望去促摸她,了解她。
越南因為地形狹長,所以從南到北體現了這個國度不同的風土人情。這里既有令人嘆為觀止的山巒景色,也有休閑舒適的海灘風光。
經了解在越南有許多為人稱贊的旅游城市:首都河內寧靜閑適,充滿了社會主義特色;胡志明市遺留了大量法式建筑,充滿法式風情;下龍灣被譽為'海上桂林';芽莊是一座風情萬種的海濱都市。
這次因在海南度假,準備從海南出發,先陸路到下龍灣和河內,再坐飛機??去芽莊和胡志明市。
在下龍灣游覽了近6個小時,旁晚6點坐上大巴車前往河內。距離180公里,走了4個小時,到河內入住酒店已是午夜11點。
在河內入住的酒店,臨街太吵,大部分游客一夜未眠。
越南的公路基本上是雙向單車道,非常窄,排越南四大苗條第一位(路苗條)。到河內有一條唯一的高速公路(中國援建)沒全通,走了一段,車速也沒超70公里每小時,那才是真穩!所以180公里路程要跑4個小時。
第二天早7時拍的照片,在賓館前,無愧是摩托車王國,街道上幾乎全是摩托車。
位于河內市中心,長320米,寬約100米,兩頭有隔離帶,不準車輛通行。面積約有天安門廣場的1/3,1945年越南'八月革命'勝利后,胡志明在這里宣布越南民主共和國成立。
廣場的西側是胡志明紀念堂(世界上有三處,另兩處是紅場列寧墓,天安門廣場毛主席紀念堂)。
廣場是越南舉行集會和節日慶祝活動的主要場所,每天6時30分有升旗儀式。
主席府前身是法屬印度支那聯邦總督府,是由德國人建的四層法式別墅。
胡志明故居
在主席府后面有很大一塊地方是胡志明生活居住和辦公的地方。
湖畔的房屋叫第54號房屋一一是胡志明自1954年居住與工作的地方。
從巴亭廣場出來前往軍事博物館,坐車經過了幾個地方。
還劍湖是河內眾多大小湖泊中最著名的一個,位于市中心區。
它南北狹長,呈橢圓形,面積約12公頃。過去有水道通紅河,后被河堤隔斷。湖岸,樹木青翠,濃蔭如蓋;湖水,清澈如鏡,幽雅閑靜。
典型的中國式建筑,由李朝建于17世紀,坐北朝南,占地26000多平方米。
越南軍事博物館正門
建于1959年,位于河內市中心胡志明陵以東600米處,是河內六大博物館之一。
旗臺,俗稱旗桿塔,建成于1812年,專為升旗之用。是軍事博物館的標志,已被列入越南國家文化遺產。
露天展出的是例次戰爭所使用的一些武器裝備,現在看來已是古董系列了。
參觀完軍事博物館就結束了河內之行,進一個購物店后就要返回下龍市。
總結一下有這幾點還是可追憶的:首先來到越南天安門一一巴亭廣場,西側是莊嚴肅穆的紀念堂;東側是宏偉壯觀的巴亭會堂。西北是富麗堂皇的主席府,后面是寧靜致遠的胡志明故居;西南是構造奇特的獨柱寺,后面是簡潔厚重的胡志明博物館。
坐車路過了:
中式風格的文廟,
莊嚴肅穆的河內大教堂??
潔凈素雅的使館區,
悠然秀麗的還劍湖。以上所到之處是景點,走馬觀花看外景,只能憑直觀談感知!
下面談一談對河內風土人情和市容市貌的感悟,'路苗條'是越南第一特點,在河內尤為更苗條。由于房產永久歸個人,在河內沒有見到一條現代化的街道和成規模的現代化住宅區。幾乎條條街道巷深路窄又沒有分道線。
房苗條是第二特點:房屋寬度沒有超過3米的,2米,1.5米,有的只有1米寬。細長,兩側沒窗戶,只有前門和正面有窗戶,單磚往高起,四層五層具多。
'人苗條'是第三個特點,在街上看不到一個胖子,所有的人都是又膄又小,稱得上小巧玲瓏。
最后一個苗條是領土苗條,從地圖上可以見到南北長兩千多公里,東西最窄處只有50公里。
河內有幾多:男生頭戴綠帽子多,越南人將戴綠帽子示為英雄情懷。因為多年戰爭,男人以上前線參戰為榮,綠軍帽是英雄的像征!
摩托多,火車沒有汽車快,汽車沒有摩托快,家家戶戶有摩托。
這些是地導條侃而已,但也有一定道理。對于有800萬人口的河內來講,街道陳舊,人口密度大,最便捷的交通工具就是摩托車,這在東南亞除新加坡而外是最普遍的現象。
河內位于越南北部的紅河平原,面積有3324平方公里,人口800萬。四周分別與太原省,北江省,北寧省,興安省,河西省,永福省接壤,紅河從市區旁緩緩流過。
河內街頭,走走停停。↗
風土人情,衣食住行。
市井百態,異國風情。
來去匆匆,觀其特征。
走馬觀花,隨意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