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人物 | 今人不識范長生
行腳成都,帶你看成都

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產,也是個很紅的5A級風景區,常年吸引很多游客前來。在寶瓶口段的右岸,是離堆公園。公園的主要建筑,號為“伏龍觀”,傳說是為紀念李冰父子降服作亂惡龍而建,位置在內江入口處的首端,居高臨下,是游客必到的觀景絕佳位置。

如果你要問這處古跡的歷史沿革,彼處敬業的導游可能會依據“百度”告訴游客,這個“伏龍觀”是北宋就有了,距今有多少多少年代,如何如何有價值。

如果死纏爛打再問宋以前是什么狀況?可能就沒人接招,還會懷疑你是挑事兒的。

可是,我的老師袁庭棟先生的著作《巴蜀文化志》告訴讀者,這里最早叫“范賢館”,是青城山地區早期的道教大佬范長生的住處。我曾數次在離堆公園的僻靜處請教過打太極拳和背著手散步的本地人,他們基本上是一臉茫然地反問:“范長生是哪個?”

我真的是挑事兒去了,攪屎棒啊!

青城山·張天師

大家知道青城山(注1)上有個天師洞,要說范長生,得從天師洞說起。

天師洞,據說是張天師修行的圣跡。張天師叫張陵,是天師道、又叫五斗米道的創立人,四川民間又叫他張道陵。

據葛洪的《神仙傳》和《道藏》記載,張陵是今天江蘇豐縣人,生于東漢建武十年(公元34年),他是西漢開國功臣張良的八世孫,資格的官八代。也是個神童,7歲就博覽群書,天文地理圖讖都通,年輕時就有鐵粉千余人。接著就是云游天下,來過巴蜀地,跟巴蜀的修仙界人士有過切磋。回到京師,入太學,獲得當時最高學歷,曾被派到今天的重慶(江州)做過“令”。

再后來,張陵厭倦官場,看不得腐敗,竟至于辭官脫離體制,專職修煉長生之道。他第三次入蜀的時候,深感蜀地是個建立教派的好地方,選定了鶴鳴山(注2)作為初創根據地。他的事業很快得到大發展,寫了一批被尊為道教起始經典的著作,在蜀地建立了24個教區。張天師究竟跟青城山天師洞有多深的淵源呢?這個不好說,他老人家沒有留下修道期間的《道陵閉關日記》的文字證據,但有可能或長或短來青城山指導過工作,也有可能純粹是信徒的瞎扯。

人命拗不過天,張天師終究羽化升仙。相傳他在公元156年在鶴鳴山被一條負有使命的毒蛇,帶走了他的靈魂。道教領袖張天師被暗算,不管與峨眉山白素貞和小青這股外來勢力有沒有直接關系,都預示了這兩條被巴蜀靈山陶冶而成的蟲兒還會揭地掀天搞事。下一個升級版是楚楚動人地在杭州西湖閃亮登場,為跟佛教高僧爭奪一個俗男而不惜毀身斗法。

張陵的兒子張衡(不是發明渾天儀和地動儀的那個同名者)和孫子張魯擦干眼淚,繼承了天師親手創立的五斗米道的法統,五斗米道也有了個高大上的名稱“天師道”。可惜由于張天師本人活得太長,他的兒子熬成了退休大爺才當上了接班人,發揮余熱23年后,于公元179年追隨父親而去。張天師的孫子張魯接過了大旗,把個天師道盤得風生水起,他是張陵之后影響最大的道教領袖人物。

朝廷及時盯上了人多勢眾的天師道,借民間力量平息動亂。益州牧劉焉任命張魯為督義司馬,讓他去攻打漢中太守張固。天師道武裝攻下漢中后,搞起了政教合一。接著打下巴郡,也搞政教合一的政權,先后維持了三十余年,把張天師虛幻的理想變成了現實。

后來,張魯的政教合一也難逃盛極而衰的政權更替規律,實在維持不下去,他投降了曹操,于建安21年(公元216年)病死。人走茶涼,本來就不厚道的曹操、劉皇叔等勢力趁機落井下石瓦解宗教勢力,張天師創立的大好形勢走向沒落,一度沉寂。

范長生·青城山

如果說張天師修道于青城山天師洞缺乏實錘證據,那么,范長生是確確實實在這里學習實踐并有所成就的天師道事業的接班人。

現在說范長生是何許人。

范長生,男,涪陵丹興(今黔江)人。長生是他修道以后的稱號,本名據說叫范文或范延久。他可能生于漢獻帝建安23年(公元218年),劉備死于223年,彼時范長生應該四五歲了。蜀漢后主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由于涪陵的夷人造反,車騎將軍鄧芝在平暴之后,更釜底抽薪將涪陵原住民五千家遷徙到西蜀。揮淚告別故園的移民群體中,就有三十來歲的范長生。

范長生可不是換個地方承包責任田養家糊口的簡單角色,他可能早就是涪陵天師道的管理層人物。《晉書·李流載記》中,說范長生到達西蜀后,就“率千余家依青城山”。能率千余家、集中定居青城山,在沒有官方授權的條件下,只能用宗教號召力解釋。

曹操劉備等軍閥打壓天師道勢力之后,道眾并沒有認輸,或明或暗地潛伏爪牙、休養生息,以圖東山再起。到了三國歸晉之后,天師道的火種復燃,據《華陽國志·大同志》記載,天師道巴蜀地區新的大首領、犍為郡人陳瑞自稱天師,下屬首領稱祭酒,其組織結構,教義都繼承了張魯時代的天師道傳統,只是入道儀軌改交納五斗米為交納魚酒。

到了十六國的成漢政權建立的過程,由于李特統治集團的主體巴氐人,包括李氏家族,祖上都是巴郡地區的巴賨人(注3)。漢朝初,從巴郡故鄉被征召到秦地平亂,戰后留居漢中等原秦地,李特家族居略陽臨渭。這些巴氐族人,原來都是天師道信徒,如今這個龐大的流民集團從西北入川,很自然地,跟范長生接上了軌。

巴氐集團到西蜀起兵反晉之初,由于軍需供給不充足而受挫。主帥李流、李特率軍駐郫縣時,看到西蜀百姓搞堅壁清野,放棄城鎮,另構筑塢堡以自保。流民部隊想搶糧食有難度,抓壯丁也不易,花姑娘的干活更是別想。李氏集團首領同時看到,范長生領導下的天師道教眾聚集地區,卻是另一番景象。在教眾勢力地區,社會安定,農耕井然有序,民眾溫飽尚有積蓄,在天下戰亂普遍饑饉的時代,這里雖說不上是香格里拉,也算個恍眼兒世外桃源。

李氏集團跟范長生談判,沒有用武力威脅,而是打同屬一個教派的親情牌,也曉以革命大義,團結爭取范長生參加抗晉統一戰線。審時度勢的范長生同意了資助李氏集團,送糧送物還獻計獻策,這下子,巴氐軍團才緩過氣,次第奪取了巴蜀地區,建立了成漢政權。

范長生為什么要幫助李氏集團?憑什么能資助李氏集團?

成漢政權·范長生

范長生何等人也!他世事通透、人情練達,作為一個政教合一的小社會頭領,他要考慮的是自己轄屬的教眾平安。知道自己的力量與李氏集團的軍事實力不成比例,一味硬抗,結局糟糕。何況他也不是純粹當冤大頭,在保一方平安之余,解決李氏集團困難的有效辦法,還是李氏集團要努力自救。

事實也是如此,他勸李氏集團的李雄率領流民墾荒種植,立足于自己解決糧食供給。同時他還勸李雄奉行太平道也就是天師道的治理術。據《晉書》記載,李雄這個人,外貌英俊,身材高大,是有情懷有追求的烈性漢子。其政治理念也并非平庸之輩,他心胸開闊,視野長遠,不剛愎自用。這是他有別于李氏集團其他首領之處。他接受范長生的理念,在建立成漢政權后,實行“寬和政役”、“官無秩祿”、“班序無別”、“君子小人服章不殊”、“軍無號令”、“兵無部伍”、“紀綱莫稱”等制度政策(見《晉書·李雄載記》),這簡直就是接近平等自治的理念了。

李氏集團建立成漢政權的過程很復雜,因非本文主旨,就省略了。

建興三年(公元306年),長期以修道養生,不看重俗世的范長生主動勸繼任為家族首領的李雄稱帝。李雄即皇帝位,改年號為晏平,國號大成,這便是十六國中第一個地方政權(李雄的兒子李壽繼位后改國號為漢,所以史書稱其成漢)。

李雄既看重范長生在巴蜀的威望,也感激他救助流民的恩德,甚至表示想迎范長生出山立為君主而自己做臣子。范長生這時已經七八十歲,雖然多年修習“長生術”,善于保養,身體不像尋常老人那么衰弱,但畢竟無力做治理一方的大首領。更重要的是,他身為豪強兼宗教首領,是政治通透之人,看到李雄由于采納范長生的一系列寬和政策,跟很多別有所圖的豪強領主結下“梁子”,家族內部矛盾也不少。加上生于東漢末,見慣王朝頻替,殺伐無度的亂象,深知這個位置如曹阿瞞所說的是個“火爐”,不好坐的,所以堅決推辭。

李雄恭迎范長生乘坐素車來到成都,李雄親自迎接,執版讓坐,拜為丞相,加尊號“天地太師”,敬稱為范賢。

成漢政權建立之后,對百姓實行輕賦稅,薄徭役政策,男丁每年只交三斛谷子,女丁減半,民患病者亦減半;戶調每年也只有幾丈緞、幾兩綿。《通典·卷四》稱:“事少役稀,百姓富實,門閭不閉,無相侵盜矣。”當時中原正鬧八王之亂,而在巴蜀卻能有一片清平安寧的局面,前來依附的人越來越多,大成國呈現昌盛之勢。

范賢去·巴蜀存

成漢國建立十二年后,公元318年,范長生在成都去世,享年達百歲。其子范賁接任丞相,同時仍是天師道首領。又過了三十年,李氏政權被東晉桓溫所滅,部分成漢舊部還一度擁戴范賁稱帝,不久即敗。

任乃強教授的專著《華陽國志校補圖注》,堪稱博大精深的古代巴蜀歷史地理百科全書。任教授在其卷九的注解中評論范長生時這樣說:“時全蜀惟范長生所率青城區民眾有糧,其受(李)雄推戴,自屬必然之勢。傳者每理會為雄迷信長生之道,是淺見也。范長生所行之道,蓋亦即張陵所創之太平道,主張勞動、儉素、思過自改、生產自給、團結自衛,不參加封建政治集團之政治組織,而以宗教形式領導之者也。自張魯等敗,故不行五斗米入道之制。又由陳瑞敗,故不行魚酒入道儀式。要其行道之精神,組織民眾之方法,則必相同。否則不可能于全蜀農村崩潰之后,猶能保持一安靜、飽暖之地區。范長生之不受李雄推戴而勸雄自立之原因,亦非此不能得解。”任教授的這段評說,是說到了問題的硬核。

范長生生前在青城山下的舊居曾長期被保存,在原址建了道教宮觀長生宮。唐代的文化人唐求、宋代的文豪陸游、范成大等游覽過,并留有詩文記其事。宮觀建筑歷代屢加修葺,一直保持到當代。可是在1968年的一場大火,毀掉了這座建筑,當地旋即在舊址修建了青城制藥廠。離堆公園里的伏龍觀,在宋以前還叫范賢館,是范長生晚年居住的地方。由于都江堰的特殊地位,范長生讓位與李冰父子也屬正常。

范長生在以青城山為中心的西蜀地區經營幾十年,給蜀人留下深厚的精神財富,其治理思想長期為巴蜀人信奉傳承。巴蜀是道教發祥地,道教對蜀地社會文化的影響很深刻。范長生施教并實踐的清心寡欲、敬天愛人、崇尚自然、樸素勤儉、寬和政役、興文教,端風化等觀念,是蜀地人長期的精神構成。巴蜀雖然地理上與華夏古代史的核心地帶有山水相隔,但社會發展和經濟文化發展水平歷來很高,從來是才俊輩出之地,形成了獨具特質且傲岸優異的巴蜀文化。

余絮

成都武侯祠里有一副非常有名的對聯:是清末民初人趙藩寫的: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

這幅對聯贊美諸葛亮的政治才能,并啟發為政者采取通達審慎、開明厚道、寬嚴兼顧的治理思想。其實,可以用范長生的思想和實踐來理解這幅對聯;也可以用這幅對聯,理解范長生的思想和實踐。畢竟,范長生和諸葛亮一樣,都是古代巴蜀治理一方并留下精神遺產的智者賢者。只是一本《三國演義》讓諸葛丞相大名至今家喻戶曉,紀念祠堂仍存。而范丞相故居或付諸丙丁,或易名他人,其名字也隱身史書,不為大眾所知了。

第三條:我讀小學的校址,是一處江西人建的會館,規模宏大,建筑精巧。正門的牌樓匾額沒有了,一處側門的還在,匾額從右到左塑了四個字“建武公所”(注3)。無知的我從左到右,念的是“所公武建”,因此很多年糾結,百撕不得騎姐。后來終于知道,建武是光武帝劉秀的第一個年號,第一代天師張陵生于東漢建武十年。張魯羽化后,他的兒子、第四代天師張盛把天師道的本山搬到了江西的龍虎山。建武公所是江西人辦的會館類機構,要供奉神道,應該是供奉的張天師。

第四條:我家三弟是個古舊木器收藏兼修理者,收藏若干川人家庭的木制神龕,有很多精美雕刻。但是內容基本是道教的,沒見佛教題材,可見道教在巴蜀地區的影響之普遍深刻。

注釋

注1據我的老師袁庭棟考證,青城山在北周時叫清城山,因山下的清城縣得名。但唐玄宗在簽署一份相關詔書時,誤寫成了青城山。沒人敢指摘唐明皇的訛誤,于是一直沿用至今,不過以青城喻此山也很貼切。

注2鶴鳴山:四川現今號稱天師道發祥地的鶴鳴山有兩處,一處大邑縣,一處劍閣縣。學界一般認為應該是大邑鶴鳴山。不過劍閣的鶴鳴山也不是等閑之輩,彼處有摩崖石刻顏真卿手書“大唐中興頌”,有李商隱撰《劍州重陽亭銘》碑,唐武宗李炎會昌五年(公元845)的摩崖道教造像。屬國家重點文保單位。

注3巴賨:實際是氐人的一支,原生息于巴郡,巴東的稱為板楯,巴西的稱為賨。《后漢書》記載,秦并天下,在巴氐人集中地方設立黔中郡,實行輕賦稅,每戶一年只繳納賨錢四十,巴人把“賦”叫做“賨”,故族群也稱為“巴賨”。這個部族人驍勇善戰,西漢草創,巴河(古稱渝水)流域的巴人被征召到秦地平息戰亂。戰爭結束后,朝廷許可,恩準對這些“義民”免徭役、輕賦稅,也是只繳納“賨錢”即可。只不過到了李特的流民由漢中入川時,已經不稱“巴賨”而自稱“巴氐”了。

- 關于我們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青城山和道教祖師張道陵無關?成漢國神秘軍師范長生才是推手
道教在四川
范長生
他是道教領袖,又是朝廷宰相;他用《老子》治國,創造了亂世桃源
青城山導游詞
《道源成都》(上篇)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曲周县| 滁州市| 深州市| 甘泉县| 普兰店市| 库车县| 连平县| 井陉县| 广汉市| 桦甸市| 鄂州市| 神木县| 嫩江县| 富宁县| 台南县| 浑源县| 大安市| 鱼台县| 石柱| 任丘市| 温州市| 抚州市| 盐亭县| 肇庆市| 凤冈县| 宁南县| 温宿县| 岳池县| 大足县| 三穗县| 西华县| 灵川县| 忻城县| 海南省| 襄樊市| 虎林市| 苏尼特右旗| 鹿邑县| 闽侯县| 集贤县| 沙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