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現在日??吹降墓叛b電視劇里大家聽到的都是演員們的標準普通話,那是為了讓觀眾看的懂,但是在真正的古代皇帝的官員那可是在國家各地選拔出來的,那當我們的皇帝要和這些官員們討論國家大事的時候,每個人卻說著自己的地方方言,我們的最高領導人皇帝大大是怎么辦的呢?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經歷了上百個朝代,每個朝代的皇帝大都會把自己國家的國都設立在洛陽、長安、北京等地區,但是并不是每個皇帝都是北方人士,那這些皇帝在建立國家之后面多全國各地的方言又是如何應對的。
其實在中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開始就已經在注意這個問題了,秦始皇頒布了一個政策就是書同文,車同軌的這樣一個法令,這也是秦始皇的一大功績之一,從這里就已經開始體現出統治者們了解語言統一性的重要性了。
后來各朝皇帝們都紛紛開始對這個問題做出了一定的約束與規定。據記載,從西周時期開始,古人為了統一各地方言,制定了一種名為“官話”的語言模式,這種語言模式也就和我們現在的普通話類似,大家想要入朝為官的話就必須還要學習這種官話,否則你怎么跟咱們的皇帝親近呢是吧。
古代制定官話一般會從三個方面進行考慮。
一是參照祖宗們流傳下來的說法。
二是參照當時首都的方言。
三是參照當時經濟文化中心地區的方言。
雖然咱們中華幾千年的歷史,但是從西周到宋朝的兩千多年歷史當中基本上一直都是以洛陽的發音為官話的基礎,后來隨著經濟重心的北移,朝代也逐漸把都城設立在北京地區,官話就逐漸轉換成了北京音,有了這一規定皇帝也就能夠和大臣們無障礙交流啦。
不僅僅對于臣子們有官話的這個要求,對于皇帝也是有要求的,咱們的皇位繼承人在小的時候就必須要學習滿、漢、蒙、藏這四門語言,這可是相當于需要從小學習至少三門外語,這個課業也是一點都不輕松啊,畢竟是以后要當皇帝的人,可是一點都馬虎不得。
語言一直是人們交流的重要工具,可以表達出我們每個人的想法,中華文化一直是博大精深,從古至今都是咱們的瑰寶,各地的方言也是我們不同地區的文化結晶,都值得我們好好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