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文學史上,父子皆為文學家的,除曹操與其子曹丕、曹植,蘇洵與其子蘇軾、蘇轍,恐怕就是“二晏”,即晏殊與其子晏幾道最有名氣了。
晏幾道是晏殊老來得子,晏殊是北宋時神童,5歲能寫詩,14歲中進士,后來做到參知政事(副宰相),他47歲有了第七個兒子晏幾道。晏殊在晏幾道12歲時官拜宰相,當時聲名遠播,其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也膾炙人口。晏幾道自幼深受父母寵愛,又繼承了父親的文學細胞,7歲能寫文章,14歲那年也中了進士,文學才情一點不輸給其父。但這樣珠圍翠繞、錦衣玉食的生活在他17歲時突然結束了,這一年晏殊病卒,時年64歲。
晏殊一死,昔日的風光生活不復存在,“官二代”的富家子弟晏幾道立刻感受到歲月的風霜雪劍,他的好友鄭俠因進《流民圖》,被囚監獄,在鄭家中搜出晏幾道寫的一首詩,官府便認定是晏幾道心有異議,要將其下獄,幸虧宋神宗顧忌晏殊的大名,對其兒子網開一面,但這件事讓晏幾道受驚不小。他去拜訪自己父親昔日的學生韓維,碰了釘子。從此,這位任性自在的公子哥兒心中郁悶,常常蹙眉發呆。他除了在好友去世后寫篇悼文,便整日與志同道合的黃庭堅一起跑酒家,在小酒店里縱談時勢,吟詞唱和。
據載,文才出眾的晏幾道因生活日益落魄,只能不斷搬家,他每次搬家,書是第一等重要物件,他的妻子便說他像乞丐,舍不得丟一本書,晏幾道做了一首詩勸其妻:“愿君同此器,珍重至霜毛。”雖是戲詞,卻道出夫妻二人愛好不一。晏幾道當時有個紅顏知己叫小蘋,是他的至愛,只是沒有結婚,有詞為證:“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p>
晏幾道所處的時代,正是柳永慢詞風行一時的年代,詞人皆以寫慢詞為時尚,但晏幾道依舊寫他的小令,他的《小山詞》有不少佳句被傳誦,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夢后樓臺高鎖,酒醉簾幕低垂”,“紅日淡,綠煙輕,流鶯三兩聲”,他的詞寫得明白如話而又清婉真摯,脫盡花間詞的造作與脂粉氣,在凄美的詞境中表現了纏綿徘惻的獨特感情,在曲折委婉處獨見其神韻,晏幾道先生以秀句異彩,稱雄詞壇。
黃庭堅似乎是晏幾道一生中唯一的好友,他認為晏幾道有四癡,第一癡,是他的父親曾官至宰相,識拔了許多人才,門生故吏遍天下,晏幾道卻不愿依傍貴人之門,去逢迎官宦人家的權勢;第二癡是指晏幾道雖是一個落魄書生,卻敢直露胸臆,還時常議論他人文章之優劣,人到中年卻一點不懂人情世故;第三癡是晏幾道雖落魄了,但瘦了的駱駝比馬壯,可晏幾道依舊大手大腳花錢,他揮霍一時卻苦了一家人在挨餓受凍;第四癡是他處世天真,人家騙了他,他也不后悔,依舊對人一片真誠。
正因如此,晏幾道的晚年過得寂寞貧困而又默默無聞,盡管他頭手不寬裕,但傲氣依然在,黃庭堅是“蘇門四學士”之一,他的老師蘇軾想拜訪晏幾道,晏幾道竟拒絕相見。他的晚年,蔡京權勢炙天,他派人去請晏幾道寫長短句,想讓這位詞壇有身份的當年貴公子吹捧一下自己,但晏幾道只寫了兩首《鷓鴣天》,內容中竟無一詞提及蔡京,讓這位當朝宰相大為氣惱。
至宋徽宗大觀四年(公元1110年年),晏幾道在寂寞困頓中逝世,享年82歲,他走了,他的《小山詞》卻輝映日月,流傳千年,倍受歷代文學界好評。
晏 幾 道 詞 欣 賞
蔡劍明書晏幾道《蝶戀花·醉別西樓醒不記》:
醉別西樓醒不記。
春夢秋云,聚散真容易。
斜月半窗還少睡。
畫屏閑展吳山翠。
衣上酒痕詩里字。
點點行行,總是凄涼意。
紅燭自憐無好計。
夜寒空替人垂淚。
阮長青書晏幾道《南鄉子·畫鴨懶熏香》:
畫鴨懶熏香。繡茵猶展舊鴛鴦。
不似同衾愁易曉,空床。
細剔銀燈怨漏長。
幾夜月波涼。夢魂隨月到蘭房。
殘睡覺來人又遠,難忘。
便是無情也斷腸。
陳曉勤書晏幾道《木蘭花·初心已恨花期晚》:
初心已恨花期晚。別后相思長在眼。
蘭衾猶有舊時香,每到夢回珠淚滿。
多應不信人腸斷。幾夜夜寒誰共暖。
欲將恩愛結來生,只恐來生緣又短。
繆興林書晏幾道《臨江仙·夢后樓臺高鎖》:
夢后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
去年春恨卻來時。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
琵琶弦上說相思。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
周英書晏幾道《鷓鴣天》:
醉拍春衫惜舊香。
天將離恨惱疏狂。
年年陌上生秋草,
日日樓中到夕陽。
云渺渺,水茫茫。
征人歸路許多長。
相思本是無憑語,
莫向花箋費淚行。
郭牧書晏幾道《菩薩蠻》:
哀箏一弄湘江曲。
聲聲寫盡湘波綠。
纖指十三弦。細將幽恨傳。
當筵秋水慢。玉柱斜飛雁。
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
劉愛君書晏幾道《鷓鴣天·十里樓臺倚翠微》:
十里樓臺倚翠微。百花深處杜鵑啼。
殷勤自與行人語,不似流鶯取次飛。
驚夢覺,弄晴時。聲聲只道不如歸。
天涯豈是無歸意,爭奈歸期未可期。
侯穎超書晏幾道《長相思·長相思》:
長相思,長相思。
若問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見時。
長相思,長相思。
欲把相思說似誰,淺情人不知。
米洛建筑設計(上海)有限公司
室內裝飾企業:021-35327800
陳佩秋書:墨明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