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客家新聞網」可快速關注
“打斗四”(打斗聚),是客家人常說的一句俗語,而這句俗語不單是嘴上的功夫,更多的是有著實際行動的一句俗語,打斗四是客家人常說的一個發音,在其它地區,也有打斗聚、打斗敘、打斗食、打偷戲,打平伙等相似發音。
打斗四一般是即時決定的,一拍即合。三五個好友相邀一起,搞點東西吃,這就是客家人的打斗四。
打斗四也叫平伙宴是普遍流存于客家地區民間的一種頗具特色的飲食習俗,方言稱之為“打平伙”。這是民間自愿湊份子聚餐的一種形式。朋友相聚,農閑時節,該種的種了,該收的收了,囊中又有點閑錢,便邀集起來聚餐,一飽口福, 而且還可借此喝酒聊天,暢敘友情。它不但吃前分攤了開支, 吃前還人人動手,分攤了宰殺、除毛、挑水、燒火的全部勞作, 可謂徹頭徹尾的自助餐。
打斗四的特點
Da dou si de te dian
一是吃的菜肴品種比較單一,數量以參加者想吃、能吃、飽吃、吃痛快為限,不求復雜多樣。一般選擇富有營養的時令牲畜或家禽。客家有諺語云:春羊、夏狗、秋鴨、冬雞,意思是各個季節中此類牲禽比較肥美可口。但如偶遇平時少見的野味、山珍、水產品上市,如野豬、山羊、竹雞、斑鳩、鷓鴣、鱉、竹鼠等,刺激了人們的食欲,而一個人吃又覺得太奢侈,便也會邀請幾個要好的朋友來打斗四,共同分享美味。
二是平均,所切的肉塊大小相似,吃的時候每人若干塊,絕對公平合理。如果你想讓老婆孩子也嘗嘗鮮,那么可以另外拿一個碗,只能在你份額內留下幾塊帶回家去,卻不得多吃多占(除非確有剩余)。其次是出的費用也是平均的,一般在吃飽喝足之后立即結賬,凡菜肴、油鹽、佐料、柴火、酒錢統統算在一起,共同按份額分攤付錢。哪怕你不會喝酒,酒錢也必須照付不誤,這是規矩。
三是氣氛融洽,小型參加打斗四者必定是平時意氣相投、推心置腹的好朋友。人數三五不論,看菜色多少而定,一般不會超過一個八仙桌的人數。吃時氣氛十分融洽,席間談笑風生,興之所至,往往劃拳佐酒,直至盡歡而散。參加打斗四者一般是當家男人。男人們講求大魚大肉,目的是補充營養。客家女人比較賢惠,一般都會支持自己的男人在外打斗四,決不會埋怨他背著家人大吃大喝。
打斗四習俗由來已久,遠至上古,它來源于古代的“享其胙”。南北朝時期,梁朝學者宗懔(約 501-565)所寫的《荊楚歲時記》說 :“社日, 四鄰并結宗會社,宰牲牢,為屋于樹下,先祭神, 然后享其胙。按鄭氏云,百家共一姓,今百家所立社宗,則共立社之為也。”
客家打斗四有些類似于西方的 AA 制自助餐,即各付各的。一伙親朋好友出去聚餐,逍遙一通后,賬單來了,于是不計胖瘦,不分性別,平均分攤,人人掏腰包。
打斗聚席間不分長幼尊卑,同時舉箸,一起舉杯,其樂融融,體現了客家人彼此之間的公平、友善、和睦、純樸、和諧的關系。客家人不但靠此補充營養、調劑生活,這也是一種特殊的社交方式,借此聯絡感情,加強團結,所以它能流傳久遠,至今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