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中醫(75)之 經脈——別絡
一、別絡基本概念
《難經·二十三難》:“別絡十五,皆因其原,如環無端,轉相灌溉,朝于寸口人迎,心處百病而決死生也。”
別絡是絡脈系統中比較主要的部分,亦是絡脈的主干,對全身無數細小的絡脈起著主導作用。從別絡所分出的細小絡脈,稱為“孫絡”,即《靈樞·脈度》所謂的“絡之別者為孫”。分布于皮膚表面的絡脈,稱為“浮絡”,即《靈樞·經脈》所謂的“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絡脈從較大的別絡分出后,脈氣逐漸細小,同軀干各部組織發生緊密聯系。
別絡多為斜行的支脈,其分布亦均有一定的部位:
四肢部:陰經的絡脈走向與其相為表里的陽經,陽經的絡脈走向與其相為表里的陰經,以溝通表里兩經,且有循行路線可補充經脈循行之不足。
軀干部:共有三絡分布于身前、身后、身側,即任脈的絡脈散布于腹部;督脈的絡脈行于背部,散于頭上并別走足太陽經;脾的大絡散布于胸脅部。這樣,就加強了人體前、后及側面的統一聯系。
1.加強了十二經脈中相為表里的兩條經脈之間的聯系:主要通過陰經別絡走向陽經和陽經別絡走向陰經的途徑,從而溝通和加強了相為表里的兩條經脈之間在肢體的聯系。在別絡的循行中,雖然也是進入胸腹腔和內臟相聯絡,但卻無固定的絡屬關系。別絡所著重溝通的是分布于體表的陽經和陰經。
2.統率全身絡脈的作用:十二經脈的“絡穴”部位,即是各經脈別絡脈氣的匯集點和樞紐。例如任脈的別絡散布于腹部,有統率腹部諸陰經絡脈的作用;督脈的別絡雖然起于長強穴,但其脈氣散頭上,別走太陽,有統率頭背部諸陽經絡脈的作用;脾之大絡散布于胸脅部,對于推動周身經脈之氣的運行起著重要的作用。這就不僅加強了人體前、后、側面的統一聯系,而且加強了全身絡脈的聯系。
3.滲灌氣血以濡養全身:從別絡分出的孫絡、浮絡,從大到小,遍布全身,呈網狀擴散,同周身組織的接觸面甚廣,這樣,就能使循行于經脈中的氣血,通過別絡、孫絡,由線狀流注擴展為面狀彌散,從而充分發揮其對整個機體的營養作用。
十五別絡的循行分布均有一定的部位,其中十二經脈的別絡都是從四肢肘、膝以下分出,表里兩經的別絡相互聯絡;任脈之絡分布于腹部,督脈之絡分布于背部,脾之大絡分布在身之側部。其具體循行部位如下:
1 手太陽絡脈
手太陽絡脈原稱手太陽之別,又稱支正。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自腕關節后5寸處的支正穴分出,向內側注入手少陰心經;其支脈上行經肘絡于肩髃部。其病:實證,關節弛緩,肘部廢痿不用;虛證,皮膚贅生小疣。取手太陽絡穴支正治療。
手太陰絡脈原稱手太陰之別,又稱列缺。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起于腕關節上方橈骨莖突的分肉間,腕后1.5寸處。一支走向手陽明經脈;一支與本經并行,直入掌中,散布在大魚際部。其病:實證見手掌和腕部灼熱;虛證見呵欠、尿頻、遺尿。可取手太陰絡穴治療。
手少陽絡脈原稱手少陽之別,又稱外關。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為手少陽經脈別出的絡脈,起于腕關節后2寸處的外關穴,繞行于臂部的外側,沿本經進入胸中,與手厥陰心包經會合。本絡脈病變:實證見肘關節拘攣;虛證見肘關節弛緩不能收屈。均可取本經絡穴外關治療。
手少陰絡脈原稱手少陰之別,又稱通里。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從腕關節后1寸處的通里穴分出,沿本經上行進入心中,再向上聯系舌根部,歸屬于目系(眼后聯系于腦的組織)。分支在通里穴處走向手太陽經脈。其病癥:實證見胸膈脹滿、支撐不適;虛證見不能說話。可取手少陰絡穴通里治療。
手陽明絡脈原稱手陽明之別,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脈自腕關節后3寸處的偏歷穴分出,向內側匯入手太陰經脈以溝通表里兩經;支脈向上沿臂經肩髃部上行至下頜角,遍布于牙根部;另一支脈進入耳中,與聚集在耳部的諸多經脈(宗脈)會合。本絡脈病變,實證見齲齒,耳聾;虛證可見齒冷,經氣痹阻則胸膈痞悶。均可取手陽明絡穴偏歷治療。
手厥陰絡脈原稱手心主之別,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起于腕關節后2寸的內關穴處,在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沿經脈向上連系于心包,散絡心系。分支在內關穴處走向手少陽經,以溝通手厥陰、少陽表里兩經的聯系。其病癥:實證見心痛;虛證見心中煩亂。可取手厥陰絡穴內關治療。
足太陽絡脈原稱足太陽之別,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為足太陽膀胱經的別出絡脈。脈自外踝上7寸處的飛揚穴分出,走向足少陰經脈以溝通表里兩經。本絡脈病變:實證見鼻流清涕、鼻塞、頭背疼痛;虛證見鼻流清涕、出血。均可取本經絡穴飛揚治療。
足太陰絡脈原稱足太陰之別。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為足太陰脾經別出的絡脈。自足大趾本節后1寸處的公孫穴分出,一支走向足陽明經以加強表里兩經的聯系;另一支進入腹腔,與腸胃聯絡。本絡脈病變:實證可見腹中疼痛如絞;虛證可見腹部脹氣;氣逆就會產生上吐下瀉。取本經絡穴公孫治療。
足少陽絡脈原稱足少陽之別,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為足少陽膽經的別出絡脈。脈自外踝上5寸處的光明穴分出,走向足厥陰經脈以溝通表里兩經,再向下絡于足背。本絡脈病變:實證,足部厥冷;虛證,下肢痿軟難以步履,坐而不能立起。均可取本經絡穴光明治療。
足少陰絡脈原稱足少陰之別,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為足少陰腎經的別出絡脈。脈起于大鐘穴,在內踝后繞行足跟而至足外踝,別行走向足太陽經;另一支與本經并行向上,走于心包下,再向外貫穿腰脊。本絡脈病變,脈氣厥逆,則心煩胸悶;實證見二便不通,虛證見腰痛。均可取本經的絡穴大鐘治療。
足陽明絡脈原稱足陽明之別,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為足陽明胃經的別出絡脈。脈自外踝上8寸處的豐隆穴處分出,走向足太陰經脈以加強表里兩經聯系;另一支沿脛骨外側緣向上,聯絡頭項(交會大椎),與行經該處的各經脈氣相會,向下繞絡于咽喉。其病癥:實證可發生癲狂;虛證可見足脛部弛緩無力,肌肉萎縮;氣逆可產生咽喉腫痛,突然失音。取本經絡穴豐隆治療。
足厥陰絡脈原稱足厥陰之別,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為足厥陰肝經別出的絡脈。脈自內踝上5寸處的蠡溝穴分出,走向足少陽經脈;其分支經過脛部上行到睪丸部,結于陰莖。本絡脈若發生病變,脈氣厥逆就會引起睪丸腫大,突發性疝氣;實證則見強陽不倒;虛證見陰部暴癢。均可取本經絡穴蠡溝治療。
任脈絡原稱任脈之別,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為任脈的別出絡脈。脈起于尾翳(鳩尾穴),在鳩尾骨(胸骨劍突)下面散布腹部。本絡脈發生病變,實證為腹皮痛;虛證則為腹皮瘙癢。均可取本經絡穴鳩尾治療。
督脈絡原稱督脈之別。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為督脈別出的絡脈。起于長強穴,挾脊柱兩旁肌肉上行至項部,散布頭上,復向下行于肩胛的左右,分別走向兩側足太陽經,深入于脊旁肌肉。本絡病變,實證可見脊強反折(角弓反張);虛證可見頭部沉重,搖晃不寧。可取本經絡穴長強治療。
脾之大絡指由脾臟分出之大絡脈。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起于大包,在淵腋下3寸,散布于胸脅。本絡脈病變,實證遍身疼痛;虛證周身骨節弛縱無力。凡上述病癥和有瘀血凝滯癥狀者,均可取脾之大絡的大包穴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