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教育部印發了關于《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以下簡稱《綱要》),《綱要》明確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思想是“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須堅持立德樹人”;“全體教師都應自覺地在各學科教學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將適合學生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有機滲透到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以下簡稱《框架》)于2016年9月正式發布,核心素養成為中小學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的主題詞。每位中小學教師應特別關注:心理健康教育與核心素養高度相關的內容,以便開展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策略的研究;有助于以核心素養為導向,自覺開展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及心理健康水平。
從“綱要”與《框架》比較中知:心理健康教育與核心素養許多內容是高度相關,有諸多“交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十八個基本要點[1]。其中“文化基礎”方面的“人文底蘊”素養中的“人文情懷”基本要點,“自主發展”方面“學會學習”“健康生活”素養中的“樂學善學”等六個基本要點以及“社會參與”方面的“責任擔當”素養中的“社會責任”基本要點等八個基本要點與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高度相關。
音樂課程資源庫在構建完成之后是需要不斷補充更新的,所以可以說資源庫始終處于一種動態的狀態。有效的管理資源庫對于發揮其價值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整個構建的過程中都需要充分地融入服務與管理的環節。那些已經在局域網上上傳的資源可以由信息技術教師來對其進行專業的管理,同時,在上傳的時候要設置鏈接功能,這樣能夠更加方便教師使用。對于那些還沒有進行上傳的資源,如DVD、CD以及文本等,可以直接儲存到資料庫來進行相應的管理。
《綱要》指出:“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須堅持立德樹人、育人為本……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人文關懷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價值。人文關懷首次由黨的十七大提出,這個新名詞透露了黨對人的關懷、社會對人的關愛,思想教育工作開始關注人內心的感受,引導人們善待自己和他人,正確對待社會,正視困難、挫折和榮譽。《框架》中的“人文情懷”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具有以人為本的意識,并且尊重、維護人的尊嚴和價值;第二層含義是能關切人的生存、發展和幸福等。
“人文關懷”和“人文情懷”都強調要有以人為本的意識,同時尊重人的價值。
教學是教師面對有生命的學生,為了學生的生命質量提高而進行的教育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體現生命關懷的一種教育事業。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方式,課堂教學對于師生具有個體生命價值。教師是帶著自己的全部身心和原有經驗、狀態進入教室,教師的心理狀態影響其對學生的態度、處理問題的方法、寬容度、忍耐心、教育機智。特級教師李鎮西說:“有時想想,教育其實很簡單的。就是先讓自己善良起來、豐富起來、健康起來、陽光起來、快樂起來、高貴起來,然后去感染孩子、帶動孩子,讓孩子也善良、豐富、健康、陽光、快樂、高貴。除此之外,還有教育嗎?”[2]教學是學校進行全面教育的一個基本途徑。真正的教學是教人,教師的心靈直接影響學生的心靈,教師的人文情懷影響學生的人文情懷,教師具有人文情懷是課堂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條件。
人本主義重視愛、自我表現、創造能力、自主性、責任感等心理品質的培育。馬斯洛充分肯定人的尊嚴和價值,開發人的潛能。羅杰斯強調接納人的自我表現、情感和主體性,強調教育的目的是要培育健全的人格,應該創造出一個優良的成長環境。人本主義教學思想重視教學中認知的發展,更重視教學中學生情感、志趣、動機的發展規律。教師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應“注重對學生內在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順應學生的興趣、需要、經驗以及個性差異,達到開發學生的潛能、激發起其認知與情感的相互作用,重視創造能力、認知、動機、情感等心理因素對行為的制約作用”。應以“人本關愛”的教育思想為引領,提倡“生本教學”,關注學生心靈成長。以生本引領教學,讓教學關愛心靈。
教育是一項與心靈相通的事業,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在日常教學中,應該對每一個生命懷有悲憫和敬畏之心,悉心呵護每一個幼小純潔的心靈。學科教學中所發生的一切,會引起學生認知、情感、意志、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世界觀、性格等心理品質積極的或消極的變化,進而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或核心素養。教師應該牢記:教師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微笑、每一個眼神,都可能產生奇妙的作用,有時甚至會影響學生的一生。學校無小事,教師無小節。教師是教學工作的主體,無時無刻不影響著學生的發展,其“心育”意識和“心育”能力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核心素養的培育。從這個意義上說,“每堂課都是心育課”。有意識地開展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策略的探索,應成為每位教師責無旁貸的職責。所有學科、所有教師在教學全過程中都應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在課堂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應凸顯以下幾點:學生的利益高于一切;研究學生心理是教師的“第一專業”;學生成為教師在教學中關注的中心,教師高度關注學生學習的情緒狀態、參與狀態、交往狀態、思維狀態和成長狀態。
《綱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內容包括六個方面,第一,認識自我;第二,學會學習;第三,人際交往;第四,情緒調適;第五,升學擇業;第六,生活和社會適應。
按照《給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 50268—2008)要求,DIP管道水壓試驗分段長度一般不超過1 000 m;PCCPL管道水壓試驗長度以標段劃分,不超過6km。以注水法進行實際滲水量測定,在其允許滲水量范圍內作為試驗合格的標準。
《框架》中的“自主發展”,“重在強調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認識和發現自我價值,發掘自身潛力,有效應對復雜多變的環境,成就出彩人生,發展成為有明確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質的人。”
對《綱要》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重點內容與《框架》中的“自主發展”內容進行比較發現,其內容高度相關、意義相近。“學會學習”與“有效管理自己的學習”相對應,“生活適應”“情緒調適”與“有效管理自己的生活”“有生活品質”相對應,“認識自我”與“認識和發現自我價值”“發掘自身潛力”相對應,“社會適應”“人際交往”與“有效應對復雜多變的環境”相對應,“升學擇業”與“有明確人生方向”“成就出彩人生”相對應。可見,課堂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是促進“自主發展”。
課堂教學滲透“自主發展”的前提是首先要領會“自主發展”的含義和要點。《框架》中的“自主發展”包含“學會學習”“健康生活”兩大素養。“學會學習”有“樂學善學”“勤于反思”“信息意識”三個基點;“健康生活”有“珍愛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三個基點。其次要挖掘教材中有關“自主發展”的內容。再次在課堂教學有機、適度、靈活滲透“自主發展”內容。
(1)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學既是教學的出發點,又是落腳點;教是為學服務的,教學應圍繞學來設計、實施。基于學生學習的教學是形成學科核心素養的必然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引領學生形成學習意識、選擇科學的學習方式方法、正確評估調控學習進程。
培養學生“樂學善學”。第一,在學習觀念上,幫助學生樹立終身學習、全面學習、勤奮學習、自主學習、實踐學習、科學學習等的觀念,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學習的價值和意義。第二,通過有效教學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教學過程中所涉及的學科內容、組織形式以及課堂情境等,都會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態度。研究表明,以不同教學形式和各種課堂活動情境下呈現出的生動有趣的教學內容,最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從而形成或改變其學習態度。教師要不斷激勵學生參與教學活動,讓他們通過探究和思考獲取知識、拓展思維、提高能力,讓學生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體驗成就感,使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得以激發乃至不斷提高。第三,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會學習的基本途徑。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對人的一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終身學習,適應學習型社會。教師從課堂教學起就要把學生的優秀行為變成一種習慣,使學生的優秀行為穩定發展,變成他們的第二天性。讓學生習慣性地創造性思考,習慣性地認真學習,習慣性地對同學友好。第四,“學習有法,學無定法,貴在得法”,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是最佳的學習方法。教師幫助學生根據自己的性格與思維特點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也可以批判地吸收別人的好經驗,探究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第五,在教學中培養學生“三性”:自立性(讓學生明白學習是學習主體“自己”的事、“自己”的行為,是任何人不能代替、不可替代的),自為性(自為學習本質上就是學習主體自我探索、自我選擇、自我建構、自我創造知識的過程),自律性(學習主體對自己學習的自我約束性或規范性,在認識領域中表現為自覺地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第六,幫助學生樹立終身學習思想,使學生學會學習,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養成主動的、不斷探索的、自我更新的、學以致用的和優化知識的良好習慣。
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發病病因不明,臨床癥狀隱匿不發且表現多樣,發病時累及機體多個系統,現臨床中大多應用激素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激素具有減少自身抗體、抑制免疫系統以及抗炎的作用,其治療效果顯著且見效迅速,但是長期服用激素類藥物,存在著諸多并發癥發生和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在停藥后的復發率也相對較高,對會自身的脂肪代謝產生影響,會一定程度的導致微循環障礙,嚴重影響下丘腦-垂體-腎上腺功能[4]。因此,在治療過程中要同時給予可以有效改善微循環障礙,盡可能減少對患者身體的損傷,本次研究將探究熱滋陰活血祛瘀湯聯合激素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臨床效果是否顯著。
促進學生“勤于反思”。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新教育實驗倡導“晨讀、午誦、暮省”是新教育兒童生活方式。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監督學生“日省、周省、月省、年省”,促進學生“勤于反思”。重點養成對學習狀態進行審視的意識且形成習慣,善于總結經驗。能夠根據不同的教學情境和自身實際,選擇學習策略和方法或調整學習策略和方法。
培養學生“信息意識”。教師在教學實施中有效融合信息技術,合理選擇、整合和應用數字教育資源,支持學生學習、師生互動和評價反饋,提升教學實效;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培養學生能自覺且有效地獲取信息、評估信息、鑒別信息、使用信息;主動適應“互聯網+”,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具有數字化社會生存能力;具有網絡倫理道德,還具有信息安全意識,意識到信息技術是支持終身學習與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2)幫助學生“健康生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引導學生規劃人生。
這是一輛絲毫不會妥協的跑車,它的每一處細節都是對最終極運動性能的詮釋,這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其所配備的空氣動力學套件。除此之外,自然吸氣V10發動機的嘶吼以及油門踏板的響應也令我陶醉其中,不能自拔。毋庸置疑,它是整個車隊中最具魅力的,雖然并不好駕馭。
珍愛生命。教師把“教學課堂”當作“生命課堂”,小學低年級、小學高年級、初中、高中分別以“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為教育重點,引導學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呵護生命,理解生命的意義,追求生命的價值,綻放生命的光彩,樹立安全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葉瀾教授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眼光審視課堂教學,她提出:“課堂教學應被看作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有意義的構成部分。”[3] 教師要樹立“生命視野中的教學觀”。夏晉祥教授認為:“學生掌握基本知識是生命課堂的基本價值追求,開發學生智能是生命課堂的核心價值追求,培養學生健全的心靈是生命課堂的終極價值追求。”[4]教師與學生在課堂“教”與“學”過程中,既學習了知識,又提高了智能,最重要的是師生的生命價值得到了體現,心靈得到成長,課堂教學活動成為師生共同學習與探討知識、發展能力與展示智慧、情感融合與人性培育的場所,成為師生人生意義、生命價值得到體現與升華的愉快殿堂。課堂教學不僅只被看作實現教學目的的手段,而且同時被看作師生生命成長的過程。課堂教學與生命同在,課堂要煥發出生命活力。教學上升到生命高度,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生命被激活、被發現、被尊重的過程,成為師生生命自我發展、自我升華的過程,這是課堂教學的真正目的[5]。此外,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掌握適合自身的運動方法,掌握適合自身的運動技能,培養學生健康文明的行為習慣、健康的生活方式。
(94)卷葉羽苔 Plagiochila gregaria(Tayl.)Hook.劉勝祥等(1999)
老年髖關節置換術后康復周期長,早期患者康復訓練多因疼痛與恐懼會影響訓練效果,訓練過程中給予患者心理疏導,消除恐懼對術后康復至關重要,只要有頑強的意志,不怕痛苦,早期進行鍛煉就能取得比較好的手術效果[3]。中藥舒筋活血湯可有效加快血液循環,起到抗凝方面作用,協同康復訓練能明顯地改善患者功能恢復,提高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
健全人格:教師學習有關《積極心理學》《正能量心理學》等著作。積極心理學在課堂教學中靈活運用,樹立、掌握、傳遞正能量。促進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發展,讓學生擁有自信自愛、堅韌樂觀、陽光的心態。教給學生提高自制力的方法,使其不但能調節自己的情緒還能管理自己的情緒,擁有平和的心態。通過有關教學,使學生了解挫折在人生路上的不可避免性,正確認識挫折在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培養學生積極應對挫折的心態,使學生樹立信心,讓挫折成為自己向上攀登的墊腳石;幫助學生掌握正確對待挫折的辦法,提高應對挫折的能力,使他們在遭遇挫折時,能正確面對挫折,努力戰勝挫折,做生活的強者。
自我管理。通過課堂教學,引導學生通過自我觀察、與同學的比較、教師和同學對自己的態度、評價等方式,學會正確認識和評估自我,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自我認識。教師根據學生個性心理(需要、動機、興趣、能力、性格、氣質等)因材施教,發揮學生的特長,學生能依據個性和潛能選擇適合的發展方向,規劃人生。引導學生有效地進行時間自我管理,制定一套明確的遠期、中期、近期目標,根據“目標”制定學年、學期、月、周、日計劃,依據相應的日、月、學期、學年結果反饋,能及時有效修正和完善成長計劃。根據自我監控能力發展的基本規律,培養學生學習活動前(計劃性、準備性)自我監控,學習活動中(意識性、方法性、執行性)自我監控,學習活動后(反饋性、補救性、總結性)自我監控的能力,由教師的“他控”到學生“自控”,培養學生達成目標的持續行動力。
“社會責任”是《框架》中“社會參與”方面“責任擔當”素養中的三個基本要點之一,“社會責任”是教師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內容,社會責任感是每個人在心理和感覺上對其他人的倫理關懷和義務以及對社會應負的責任。社會責任是指一個人或組織對社會應負的責任,它是人的主觀感受,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人才會自覺履行“社會責任”。“社會責任感”與“社會責任”的內容高度相關,培養今日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為未來公民履行“社會責任”作準備。
課堂教學滲透“社會責任”教育是教師的任務。例如,在小學低年級教學滲透“禮貌友好、謙讓友善”等內容、培養學生“文明禮貌、寬和待人”素養,滲透“規則意識”,從小培養“遵守規則”的習慣;在小學中年級教學滲透“集體意識,與同學、老師交往技巧”等內容,培養學生具有團隊意識和互助精神;小學高年級引導學生進行恰當的同伴交往,初中年級引導學生把握與異性交往的尺度,高中年級引導學生分清友誼和愛情的界限,培養學生“對自我和他人負責”素養,高中課堂教學滲透“擔當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內容。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與核心素養許多內容高度相關,核心素養和心理健康教育都要落實到各學科教學中。教師應開展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策略研究。教師具有“人文情懷”是課堂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條件;課堂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是“自主發展”;“社會責任”是教師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內容。教師只有將“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理念融入自己的學科教學實踐中,營造出師生互動、學生都能有效行動的充滿活力的動態課堂,“核心素養”的培養才會落到實處,學生的“核心素養”才會提高,才能培養身心健康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 考 文 獻]
[1] 余文森.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30-31.
[2] 李鎮西.讓夢想開花:我和“新教育實驗”[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7:封底.
[3] 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論中小學教學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8.
[4] 夏晉祥.論生命課堂及其價值追求[J].課程·教材·教法,2016(12)91-97.
[5] 余文森.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258-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