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紀倉
德育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社會向前發展,不僅要創造物質文明,而且要創造精神文明,精神文明的創造是實現中國夢的第一要務,這就要求教育從基礎做起、從青少年做起、從公民的道德建設做起,努力建立與發展創造物質文明相適應的道德體系,形成追求高尚,激勵先進的良好社會風氣,促進整個中華民族素質的不斷提升。在教育過程中,教學質量與德育齊抓共管,培養師生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增強師生的安全、衛生意識,教育師生講文明話,干文明事,做文明人。摒棄應試教育的片面觀點,面向全體學生,教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健體。使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得到全面協調發展。
校園文化是一種氛圍,是一種情懷,是一種希望,是學校個性魅力與育人特色的體現,是學校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體現。在育人過程中,我們以踐行師德發展,構建和諧校園為宗旨,以育人為先,成才在后為理念。依據學校實際,結合學生特點,定校徽、譜校歌,陶冶師生的情操,激發師生的激情。出板報、掛畫像,豐富師生生活,提升師生素質。搞活動,做游戲,解決師生心理問題。根據學生現狀和社會目前存在的問題,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感恩教育,教育引導師生以名人為偶像,激勵自己成長,引導教育學生學會感恩,感恩父母、感恩社會,使他們在活動中充分表現自己,展示自我,完善自我。積極挖掘師生中的積極因素,樹立榜樣,讓榜樣成為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力量,讓榜樣成為激勵他人進步的力量。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師的人格是進行教育的基石。”作為教育者,就要為人師表,率先垂范,樹立良好的師德形象,從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從課堂做起。無數事實證明,教書育人僅憑一時的熱情和干勁是不夠的,還需要以德立身,言傳身教,以身立教。在教育教學過程當中,作為管理者,需要仔細了解每個教師的學歷性格,為人處事的方式及教學的特點,根據不同年齡、不同學歷、不同個性的教師,因人而異,積極引導他們參加教科研與教改活動,以獎代罰,以優幫差。引導教師進行知識更新,督促教師進行新課標學習,參加課堂練兵,積極參加教研教改活動,推進新課改活動的開展。理性思考,科學分析,探究師德建設的有效途徑。工作中亮身份,樹形象,促使黨員教師佩黨徽,樹形象,嚴格要求自己,為非黨員教師帶好頭。充分發揮骨干教師和優秀教師的作用,用他們的人格魅力,道德情操,去感染、激勵青年教師,使他們轉變觀念,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使他們在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中,不斷完善道德觀念,樹立以人為本,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理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只有如此,才能樹立良好師德、完善道德觀念。
重視教學中的點滴,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情操,使他們擁有健康的素質和身心健康。如果在教學中,僅注重知識的傳授,忽視了人格道德的培養,那么這種教育是失敗的。我經常教育學生寫“一分鐘”日記,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要求,讓學生不斷反思自己,找出自身的優點和缺點,以他人為鏡,對比別人的優點,找出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的不足,以人之長,補己之短,教育學生以班集體為中心,想想自己為班級做了什么?為集體貢獻了什么?為同學做了什么?引導他們多觀察別人,善于發現別人的長處,換位思考,學會理解別人。學會更好地與人相處,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在生活中、學習中,不斷充實自己,改變自己,努力使自己盡快成為各方面都優秀的人,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善待自己,理解他人。
作者單位 陜西省大荔縣迪村中心校
編輯 姚思雅